上海2010
上海2010
一部由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唯一授权拍摄的官方电影正在后期制作中,这部名为《上海,2010》的影片将在全球播映,目前影片设为上下两集,首次展映将在今年4月。《上海2010》将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核心事件,围绕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参展进程,上海市迎接世博会到来而呈现的崭新面貌,记录不同人群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为改善人类未来生活进行的创造和努力。影片还将讲述世博会159年的历史传承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用特殊的方式来聆听人类文明进步。上海城市变迁、普通人的生活、苏州园林景区、中国馆的设计者、法国馆总裁、200多位城市场馆的推广大使等都将出现在影片之中。 。
内容概述
《上海2010》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唯一授权拍摄的官方电影,更是世博会历史上首部官方电影。从1851年首届英国伦敦世博会至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世博会的历史将跨越159个年头,因此我们将影片设定为159分钟,其中上部79分钟,下部80分钟。我们将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筹备和举办作为拍摄主体,并将在全球范围进行展映和播放,还将在之后用作市场发行、全球性限量收藏等多方用途。
2010年,人类将在不懈努力的进程中稍息片刻,将整个世界带到一个特定的区域,反思匆匆走过的一段历程,总结过去、凝聚力量。
这是一次不同文化共同检视进步成果的盛会——世界博览会
这是一个人口最稠密国家中,经历着最快速成长的动态城市——上海市
这是一场占世界25%的人口与另外75%人口的对话——《上海 2010》。
《上海,2010》将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核心事件,围绕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参展进程,中国上海迎接世博会到来而呈现的崭新面貌,讲述博览会内外的动人故事,纪录不同人群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为改善人类未来生活进行的创造和努力。
整体创作
一、世博会的历史以及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
世博会与奥运会不同,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具有伸展性。不过,普通人对于世博会的了解和关注也不尽相同。而事实上,世博会的理念充满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无数的发明创作、科技成果、建筑奇迹以及人类发展的理念都来源于世博会。而每一次世界博览会的举办,都将人类文明的成果汇聚并推向一个崭新的台阶。
从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到人类的影像奇迹电影的发明,到托马斯·爱迪生白炽灯留声机、到照相机的代言品柯达胶卷,甚至人们吃的蛋卷冰激淋、乘坐的奥蒂斯电梯、使用的固特异轮胎、吹奏的萨克斯……等等,它们最初都来源于世博会。而著名的建筑奇迹艾菲尔铁塔、水晶宫等,更是世博会最伟大的成果之一。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发明创作和技术世界中诞生出来的世界博览会,开始试图站在技术的肩膀上将目光投向更为辽阔的空间,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文状况,人们在重建家园、恢复发展并面临新问题的时候,不约而同地从各个角度想到了自然。这是世界博览会新纪元的开始,这更是世博会历经风雨恒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影片将在整个部分选取人们耳熟能详的个案,讲述世博会159年的历史传承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用特殊的方式来聆听人类文明进步的足音。
二、中国与世博会的关系、中国申博成功的艰辛、世博会对于中国、对于上海市的意味。
博览会是人类的聚会,人们从世界各地汇聚一处,展示各自的产品与技艺,夸耀各自的故乡和祖国。世博会集人类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备了无与伦比的感染力。而中国与世博会的牵手过程,从观望者到尝试者、参与者,再到主办者,上海这座城市也从东方的巴黎真正地演变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1889年的一个春日,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快步登上1710级台阶,将法兰西国旗插上一座刚落成的铁塔顶端。他宣称,巴黎以往的建筑象征着过去,而这座铁塔则预示着未来和人类即将取得的成就。
在众多学者眼中,1889年巴黎世博会是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巴黎城由此跃升为一座典型的世界级城市。
一百多年之后,一座与当年的巴黎怀着同样梦想与憧憬的东方城市——上海市,多次派团来到埃菲尔铁塔的故乡。目标简单而明确:把综合性世博会首次带到发展中国家。
在经历了一番艰苦努力之后,中国,赢得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 2002年12月3日,全世界把当年给予巴黎的机会,给了中国,给了上海。
“一切始于世博会”,一句简单的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它是人们对世博会云集了各个时代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和最新潮的产品及概念模式的由衷赞叹,也是对上海承办2010年世博会对于中国重大意义的再认识。
在这个层面当中,我们将以崭新的方式,梳理和回顾中国与世博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上海市这座城市的新视角的纪录和展示,让全世界认识上海,认识中国。我们将纪录外白渡桥特殊的迁移、贾樟柯与他正在创作的关于上海的电影、寻找生活在上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我们将在上海风情的展示当中用影像留驻氤的上海、华丽的上海、怀旧的上海、新旧更迭的上海、过去与未来交替的上海、放开怀抱迎接八方宾朋的上海,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上海。
三、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筹备、举办、崭新理念的诞生、参与者的故事。
世博会不仅广泛反映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就,还日益关注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 将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针对城市问题的一次探讨。作为主办城市的上海市, 能为这条探索之路呈现怎样的展出和对话? 各地经济、文化、科技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实践和创新,如何借助上海世博会的平台展开合作,凝聚成为人类美好明天的动力之源?
我们将选取诸如苏州园林景区、中国馆的设计者、法国馆总裁、200多位城市场馆的推广大使等个案,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地呈现此次国家与国际组织欢聚一堂的盛会。我们更将纪录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精华与奇迹,并以电影的方式加以浓缩提炼,使之成为一部纪录经典的影片,传递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并为世界博览会留下一份真实、独特的影像记忆,开创世博会官方电影这样一个崭新的纪元。
幕后制作
一部由2010年上海市世界博览会唯一授权拍摄的官方电影正在秘密后期制作中。了解到,这部名为《上海2010》的影片将在全球播映,目前影片设想为上下两集,共长159分钟,首次展映将在今年4月左右。
据了解,影片设定为159分钟,其中上集79分钟,下集80分钟。将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筹备和举办作为拍摄主体,并将在全球范围进行展映和播放,还将在之后用作市场发行、全球性限量收藏等多方用途。
不仅如此,影片还将讲述世博会159年的历史传承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有趣故事,用特殊的方式来聆听人类文明进步。外白渡桥特殊的迁移、贾樟柯与他正在创作的关于上海市的电影、寻找生活在上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普通人……这些都会出现在影片之中,除此之外,诸如苏州园林景区、中国馆的设计者、法国馆总裁、200多位城市场馆的推广大使等个案也会被纳入,用以多角度、多视野、多层次地呈现此次国家与国际组织欢聚一堂的盛会。
幕后花絮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将举办世界博览会。在世博会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上,这是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综合性的世博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展示活动,世博会全面反映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和成就,因此被称作经济、科技、文化界的奥运会盛会。目前,确认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200多个,预计参观人数将达7000万人次。
为了纪录这次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特殊意义的盛会,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决定拍摄一部名为《上海,2010》的电影,影片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承制。作为上海市世博会授权拍摄的唯一的官方影片,这部电影将在159分钟的时间里,以上、下两部的形式,记录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筹备和举办,影片将在全球范围进行展映和播放。
《上海,2010》将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为核心事件,讲述博览会内外的动人故事,记录不同人群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为改善人类未来生活进行的创造和努力。本片将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此次盛会,传递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并为上海市世界博览会留下一份真实、全面、客观的影像纪录。
这部影片的制作方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是国内唯一的电影纪录片的专业制作机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创作实力。中国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对这部片子非常重视,指定由摄影部具体负责,并挑选优秀的创作人员组成摄制组。总导演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助理、副总编辑周亚平担纲,执行总导演则由曾获多次大奖的电影制作人罗凌担任,中央电视台优秀导演、《百姓故事》栏目主编邓蕾也应邀加盟。
目前,这部影片已开始拍摄。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工作,摄制组全体人员希望为中国、为世界打造一部浓缩精华、纪录经典的影片。《上海,2010》,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让我们一起期待!
赴欧洲拍摄
19世纪,哥本哈根一个穷鞋匠的孩子说,旅行就是生活(To travel is to live)。
他携着一把雨伞,一根手杖,行走在刚刚开始城市化进程的欧洲大陆,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人类童年的幻想。
2009年,世界是城市化的世界。
安徒生笔下的人鱼公主端坐在北欧海港的蓝色微波中,那里,是上海市世博会官方电影摄制组影像之旅的重要一站。
“如何成为人类?”是那些海湾中曼妙精灵永恒的梦,我们带去的,则是凡人的话题,“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
考场一日
7月27日清晨8点, 德国科隆,历经十多个小时的飞行,六人摄制组准时出现在科隆会展中心4号楼。
半小时后,40个年轻人将在这里接受面试。根据面试结果将最终决定2010年夏季在上海世博会德国馆内工作的人选。
“我的2010——工作在德国馆”是导演组在剧本讨论时较早确定的故事之一。
展会经验丰富的团队使德国在此次世博会境外参展国中一直保持着领跑状态,若干国家馆刚刚开始奠基的时候,德国馆封顶仪式的邀请信就已出现在官方电影摄制组的公共邮箱里。
同样,德国馆最早在网络上发布了招聘200名工作人员的信息,截至2009年5月,已经收到了超过2000份简历。
当地时间上午8点30分,面试正式开始。
为确保公正并遵循真实记录的原则,我们在应聘者知情的前提下获取了部分个人信息,但当天的面试结果对于摄制组、考官、应聘者,都是悬念。
我们计划追踪的人物A中文面试表现有失水准,人物B迟到却未提供合理解释(依照严谨的德式逻辑,这意味着出局),还好,人物C过关斩将,一路表现优异。
他是谁?他会顺利入选吗?
《上海,2010》官方电影将讲述C的故事,我们衷心祝愿他的身影能够出现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WDR,德国一家电视台的呼号。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科隆没有人不晓得WDR,你或许已经品出这话里的味道,该电视台在德国的地位可见一斑,相当于我们的CCTV。
导演Jens Gleisberg先生是我们要找的人。他制作了两期与德国馆招聘活动相关的节目,巧合的是,其中一期的主人公正是我们拍摄的人物C的女友。
Jens 对我们的造访高度配合,找素材、看回放、讲解制作过程、透露幕后花絮,站在WDR的制作间里,心底暗叹,德国同行的热情和真诚,实在是高!
Jens在不经意中说了一个故事,在几年前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他因突发状况临时需要一名摄影师,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中国同行站了出来,并为他拍摄了整整30分钟的素材,Jens非常感激他,令他至今不能忘怀,那中国来的同行就是来自我们的中国中央电视台
机场惊魂
跳舞的风车,像告别的手,旋转着白天黑夜。
在达挪威斯塔万格机场行李传送带旁,上海市世博会官方电影摄制组望眼欲穿,但一件贴着“上海世博会官方电影”标签的行李始终没有出现。它只是13件托运行李中的一件,却装着电池、盒式录音磁带和充电器。
机场工作人员询问了我们在中国的地址,并委婉地告知如果近期没有找到行李,会在找到时直接把行李寄送到中国。
此时已是挪威晚间22点,尽管斯塔万格的天空清澄透亮,但我们的心底却是一片暮色,因为第二天清晨已预约了拍摄。绝望,莫过于此!
紧急预案A:向挪威当地电视台寻求帮助(由于机器型号差异,寻找到匹配设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紧急预案B:从其他工作箱中努力找到一块备用电池和一盘备用磁带(用一块电池、一盘磁带完成今后七天的拍摄完全不可能)。
玛雅,可爱的“香蕉”女孩,是挪威创新署派出(挪威参展世博会的负责机构)全程陪伴我们拍摄组的工作人员。
8月4日清晨,接到斯塔万格机场通知,正是她娇小的身躯闪进出租车,又魔法师般提着丢失的行李箱出现在我们面前。
感谢玛雅,你的存在使摄制组在挪威的拍摄如此快乐!
此外,行李的一夜周游再次警告我们: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电池不能塞进同一个箱子。
三文鱼用一次次脱离水面的弧线锻炼着它的韧性。它们准备着,游回自己出生的河流。
鱼场飘荡在蓝色的峡湾中央,宿命注定,无论跳得多高,这里的鱼儿也无法回到淡水的故乡,但鱼场外它们的同类,会从遥远的大海游回出生的溪流,不吃不喝,一路奔波跳跃,用累累伤痕,完成生命的交替轮回。
拍摄三文鱼是因为挪威馆。这个以“大自然的赋予”(Powered By Nature)作为主题的展馆致力于呈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三文鱼,是其展出的一个秘密武器。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将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针对“城市生活”的探讨。这些跳动的生命触动了我们一直思索“城市”问题的神经。
城市并非自然的产物,而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善自身的结果。
城市曾与自然渐行渐远,用水泥否定土壤?用霓虹否定星空?
告别北欧清凉的夏季,我们揣着心痛的超重罚单(虽然肩扛手提,托运的摄影器材依然很重)走入奥斯陆机场。
匆忙的脚步下,四句诗句跃入眼帘。
在剧作家亨利克·易卜生笔下,这诗句是待嫁女子吟唱给远方的恋人。在我们心中,这首诗,是城市写给自然。
或许那里冬尽春衰
又一个夏季 光阴又一载
我只坚信终有一天你会归来
守着我的许诺将你等待。
目录
概述
内容概述
整体创作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赴欧洲拍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