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无人机是指用于军事领域的,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通过车载计算机自主操作的不载人的飞机。
军用无人机根据军事用途,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用于侦察预警的是侦察预警无人机,用作中继通信的是中继通信无人机,用于电子对抗的是电子干扰无人机,携带导弹执行打击任务的是攻击无人机,兼具侦察和打击能力的是察打一体无人机。
军用无人机被广泛用于执行军事电子侦察,电子对抗、预警、远距离攻击,战斗评估、军事地形航拍及测绘、反恐等方面。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隐蔽性能突出,战场生存力强;二是无飞行员身体因素限制;三是具有应对复杂作战环境的能力;四是降低装备使用成本,使用维护更方便;五是起飞、降落更加简单,操作也更灵活。军用无人机这些突出的使用特点正逐步受到各国军事部门的重视。
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军方秘密研究无人机。1927年,A.M洛教授在英国的“堡垒”号军舰上成功试飞其研制的无人机——“喉”式单翼无人机,拉开了无人机作战的序幕。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各国的无人机主要承担作战支援任务,目标侦察、战场毁伤评估、但主要是用作靶机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
美国军用无人机在局部战争中初显身手,开创了
信息战、科技战、电子战及特种联合作战的成功战例,翻开了无人机历史的新篇章。中国军用无人机的研发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自主研制
无人侦察机。1995年,中央军委明确提出科技强军的重大战略,高新科技军研立项,推动国防工业建设,研制尖端技术武器,自此中国的军用无人机技术的研发突飞猛进。随着新一代的“翼龙”、“
翔龙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无人侦察机以及
利剑隐身无人攻击机首飞成功和装备部队,中国军用无人机技术挤身世界前列。2023年,
绵阳市无人机产业发展大会在
四川省举行,小型自爆式高速无人机、“双尾蝎”无人机、“暴风4”无人机、CW-15无人机等新型军用无人机亮相。
发展史
无人机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14年。当时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英国的卡德尔和皮切尔两位将军,向英国军事航空学会提出了一项建议:研制一种不用人驾驶,而用
无线电操纵的小型飞机,使它能够飞到敌方某一目标区上空,将事先装在小飞机上的炸弹投下去。这种大胆的设想立即得到当时英国军事航空学会理事长戴·亨德森爵士赏识。他指定由A.M.洛教授率领一班人马进行研制。
最初的研制是在一个名叫布鲁克兰兹的地方进行的。为了保密,该计划被命名为“AT计划”。经过多次试验,研制小组首先研制出一台无线电遥控装置。飞机设计师杰佛里·德哈维兰设计出一架小型上单翼机。研制小组把无线电遥控装置安装到这架小飞机上,但没有安装炸弹。1917年3月,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之际,世界上第一架无人驾驶飞机在英国皇家飞行训练学校进行了第一次飞行试验。可是飞机刚起飞不久,
发动机突然
熄火,飞机因
失速而坠毁。过了不久,研制小组又研制出第二架无人机进行试验。飞机在
无线电的操纵下平稳地飞行了一段时间。就在大家兴高采烈地庆祝试验成功的时候,这架小飞机的发动机又突然熄火了。失去动力的无人机一头栽入人群。
两次试验的失败,使研制小组感到十分沮丧,“AT计划”也就此画上了句号。但A.M.洛教授并没有灰心,继续进行着无人机的研制。功夫不负有心人,10年后,他终于取得成功。1927年,由A.M.洛教授参与研制的“喉”式单翼无人机在
英国皇家海军“堡垒”号军舰上成功地进行了试飞。该机载有113公斤炸弹,以每小时322公里的速度飞行了480公里。“喉”式无人机的问世在当时的世界上曾引起极大的轰动。
几乎与此同时,
英国皇家空军也研制了几种不同用途的无人机,其中有用陀螺仪控制的空中靶机,有用无线电控制、可投放
鱼雷的无人机,甚至还开始研制无人驾驶的攻击机。但经过反复试验,英国皇家空军最后确定制造一种用陀螺仪控制的无人机。这种无人机既可当靶机,也可携带炸弹。后来,皇家空军又对这种无人机进行了改进,采用预编程序的无线电遥控装置,并装上了大功率
发动机,使这种无人机的速度增大到每小时310公里。英国皇家空军一共制造了12架这种取名为“拉瑞克斯”的无人机,该机还曾装上火炮,成功地从战舰和地面基地进行了发射试验。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逐步成熟,到了30年代,
女王陛下政府决定研制一种无人靶机,用于验校
战列舰上的火炮对无人驾驶飞机飞机的攻击效果。1933年1月,由“费雷尔”水上飞机改装成的“费雷尔·昆士”无人机试飞成功。此后不久,
英国又研制出一种全木结构的双翼无人靶机,命名为“德·哈维兰灯蛾”。在1934~1943年问,英国一共生产了420架这种无人机,并重新命名为“蜂王”。
英国人在无人机的研制上捷足先登,美国人也不甘落后。早在1915年,
美国的斯佩里公司和德尔科公司就曾研制出第一架无人机。这架无人机总重只有272公斤,由1台30千瓦的活塞式
发动机作为动力,装在一个4轮滑车上,草地上铺设了
导轨。飞机发动后,带动滑车在滑轨上滑行。达到一定速度后,飞机即脱离滑轨飞上天空,然后由一个简单的陀螺仪装置控制飞行方向,由一个膜盒
气压表自动控制飞行高度。1915年,这架被取名为“空中鱼雷”的无人机不仅成功地进行了试飞,而且被装上136公斤炸药成功地进行了攻击目标试验。
此后不久,美国陆军的
查尔斯·凯特林又研制出一种无人机,并取名为“凯特林飞虫”。该机颇似普通的
双翼机,总重量为238.5公斤,可携带82公斤炸弹,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88公里。1918年9月,美国陆军开始试飞“凯特林飞虫”,并于10月22日终于把它送上了天空。
30年代
美国的一个叫雷金纳德·德里的航空专家为美国陆军研制出了供打靶用的无线电遥控机。1939年,美国又研制出了一种上单翼无人机,取名为RP-4。
1941年,
偷袭珍珠港爆发。因战事所需,美国陆、海军开始大批订购靶机,其中OQ-2A靶机984架、OQ-3靶机9403架、OQ-13靶机3548架。后两种靶机均安装上了大功率的
发动机,飞行速度可达每小时225公里,飞行高度达3000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陆军航空队曾大量使用无人靶机,并在
太平洋战场上使用过携带重型炸弹的活塞式发动机无人机对日军目标进行轰炸。战争期间,
美国军队还打算将报废的B-17和
B-24轰炸机改装成携带炸弹的遥控轰炸机。驾驶员先驾驶这种遥控
战略轰炸机至海边,然后跳伞脱身,遥控轰炸机则在
无线电的遥控下继续飞行,直至对目标进行攻击。可惜由于所需经费巨大,再加上操纵技术过于复杂,美军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研制计划。在此期间,
美国海军也曾研制出3种喷气式无人机,分别取名为“格劳伯”、“富根”、“加格勒”,但因种种原因,都未能正式装备部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航空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家族也逐渐步入其鼎盛时期。时至今日,世界上研制生产的各类无人机已达近百种,并且还有一些新型号正在研制之中。而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和遥控遥测技术的发展和在无人机中的应用,以及随着对无人机战术研究的深入,无人机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被誉为“空中多面手”、“空中骄子”。
一款被命名为“猎鹰HTV-2”的无人飞行器可达到
音速20倍飞行预计该速度下不足12分钟便能从
纽约抵达
洛杉矶,而正常情况下正常航班飞行至少需要5小时。一款被命名为“猎鹰HTV-2”的无人飞行器问世,可达到音速20倍飞行。
猎鹰HTV-2将由一艘
火箭发射升空,再以13000英里的时速滑行至地面。之前的测试飞行仅持续了9分钟,由于存在技术难度最终以故意碰撞的安全方式着陆。
目前的测试飞行非常成功,刷新了一项新的亚轨道
航天,并为产生新一代超级武器作准备。如果天气状况良好的话,猎鹰HTV-2飞行器将于美国东部时间8月11日发射,发射地点位于
加利福尼亚州范登堡空军基地,由空军“牛头怪IV号”火箭携载发射。据悉,此次发射最初定于8月10日。
猎鹰HTV-2飞行器由火箭携载升入高空后将与火箭分离,随后以
超音速返回
地球,预计该速度下不足12分钟便能从
纽约抵达
洛杉矶,而正常情况下正常航班飞行至少需要5小时。
这个项目是由美国五角大楼和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共同研发的,同时作为研制新一代打击速度超过火箭的特超音速武器计划的一部分。
美国军方希望这款新型无人机能确保在1个小时内对全球范围内任何地点的恐怖分子或者
流亡政府实施打击,这种攻击能力叫做“常规定时全球打击系统(CPGS)”。
在2010年4月进行的第一次测试飞行中,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工程师并未精确探测到有什么问题。一些人猜测该飞行器在飞机时可能出现温度过高现象。对于第二次测试任务,现已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其中包括:更改重力中心和降低下降角度。
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计划战术策略办公署主管戴夫-内兰德(DaveNeyland)说:“我们将着眼攻克一些挑战,比如:持续极
超音速飞行任务。我们需要提高技术知识,从而促进未来极
超音速技术的发展。我们从首次飞行中获得宝贵的信息,基于工程审核委员会的发现进行一些调整,这将有助于提高第二次飞行测试。目前我们准备全力以赴这项测试。”
特点概述
军用无人机作为现代空中军事力量中的一员,具有无人员伤亡、使用限制少、隐蔽性好、效费比高等特点,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在近期的历次局部战争中。
军用无人机具有结构精巧、隐蔽性强、使用方便、造价低廉和性能机动灵活等特点,主要用于战场侦察,电子干扰,携带
集束炸弹、制导导弹等武器执行攻击性任务,以及用作空中通信中继平台、
核试验取样机、
核爆炸及
核辐射侦察机等。
用途
在未来战争中。高、中、低空和远、中、近程等各类型军用无人机将分别执行侦察预警、跟踪定位、
特种作战、中继通信、精确制导、信息对抗、战场搜救等各类战略和战术任务,今后其军事运用范围和领域必将不断扩大和拓展。
情报侦察
侦察无人机通过安装光电、雷达等各种
传感器,实现全天候的综合侦察能力,侦察方式高效多样,可以在战场上空进行高速信息扫描,也可低速飞行或者悬停凝视,为部队提供实时情报支持。无人机可深入敌方腹地,尽量靠近敌方信号辐射源,可截获战场上重要的小功率近距通信信号,优势特别明显。高空长航时战略侦察无人机从侦察目标上空掠过,替代卫星的部分功能,执行高空侦察任务凭借高
分辨率照相设备拍摄清晰的地面图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便携式无人机满足部队连排级战场监视、目标侦察、毁伤评估等战术任务。在
伊拉克战争中
美国军队无人机提供了有关敌方固定和移动目标的侦察情报的50%.分发和传递情报的全过程不超过10min。
军事打击
无人机可携带多种精确攻击武器,对地面、海上目标实施攻击,或带
空空导弹进行空战,还可以进行
反弹道导弹拦截。作战无人机携带作战单元,发现重要目标进行实时攻击,实现“察打结合”。可以减少人员伤亡并提高部队攻击能力。作战无人机能够预先靠前部署,拦截处于助推段的
战术导弹,作为要地防空时在较远距离上摧毁来袭导弹。攻击型
反辐射无人机携带有小型和大威力的
精确制导武器、
激光武器或
反辐射导弹,对雷达、通信指挥设备等实施攻击;战术攻击无人机在部分作战领域可以代替
导弹。采取自杀式攻击方式对敌实施一次性攻击;主战攻击无人机体积大,速度快,可对地攻击和空战,攻击、拦截地面和空中目标,是实现全球快速打击能力的重要手段。在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空袭
利比亚的行动中,使用“捕食者”发射“海尔法”导弹对利比亚实施空袭,对地面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还曾与米-25战斗机交战.成为第一种直接进行空空战斗的军用无人机。
信息对抗
由于具有特有的优势,在战场上无人机可以在恶劣环境下随时起飞,针对
激光制导、
微波通信、指挥网络、复杂电磁环境等光电信息实施对抗,有效阻断敌方装备的攻击、指挥和侦察能力,提高己方信息作战效率。电子对抗无人机对指挥
通信系统、地面雷达和各种电子设备实施侦察与干扰,支援各种
强击机和
战略轰炸机作战:诱饵无人机携带雷达回波增强器或红外
仿真器,模拟空中目标,欺骗敌方雷达和
导弹,诱使敌方雷达等电子侦察设备开机,引诱敌防空兵器射击,掩护己方机群突防;无人机还可以通过抛撒宣传品、对敌方战场喊话等手段实施
心理战。
通信中继
在未来战争中。通信系统是战场指挥控制的生命线,同时是敌对双方攻击的重点。无人机通信网络可以建立强大的冗余备份通信链路,提高生存能力,遭到攻击后,替补通信网络能够快速恢复,在
网络中心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扩展了通信距离,利用卫星提供备选链路,直接与陆基终端链接,降低实体攻击和噪声干扰的威胁。作战通信无人机采用多种数传系统,各作战单元之间采用视距内模拟数传系统.与卫星之间采用超视距通信中继系统,可高速实时传输图像、数据等信息。
后勤保障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其任务领域也不断被拓展。近年来
美国军方开始探讨使用无人机担负物资运输、燃油补给甚至伤病员后送等后勤保障任务。无人机在承担这类任务时,具备不受复杂地形环境影响、速度快、可规避地面敌人伏击等优势外,还拥有成本费用低、操作使用简便等特点。美国卡曼航空公司研制的K—MAX无人直升机在2011年12月17日在阿富汗成功完成世界首次无人机货运任务。目前已经在阿富汗战场长期部署。
实战应用
在
越南战争期间,
美国军队出动3435架次无人机进行侦察,其中2873次安全返回,收到明显成效。
1982年6月9日,
以色列在贝卡谷地交战中使用无人机拉开空袭序幕。首先利用“侦察兵”和“猛犬”无人机诱骗叙军“萨姆?6”
地空导弹的制导雷达开机,获得了雷达的工作参数并测定了其准确位置,而后大开杀戒,使用
集束炸弹、常规炸弹和
精确制导炸弹进行狂轰滥炸,仅用短短的6分钟,叙军的19个“萨姆”导弹阵地便化为乌有。
海湾战争,大放异彩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无人机成功地完成了战场侦察、火炮校射、通信中继和电子对抗任务。无人机在大约1000千米的前沿阵地上昼夜侦察,提供了大量有效的战场情报,并首次提供了实时图像,引导地面部队摧毁了伊军120多门火炮、7个弹药库、一个炮兵旅和一个机步连;还作为空袭诱饵,以组合式干扰和
反辐射导弹干扰攻击伊军的指挥和
防空系统。
1995年7月初,
美国军队在波黑战场使用“捕食者”侦察无人机,监视塞族
重武器撤出
萨拉热窝。无人机实时传输视频图像,同时还为参加空袭的飞机提供了大量的目标数据。
种类简介
目前从事研究和生产无人机的有
美国、
俄罗斯、
以色列、
英国和
南非等近30个国家,无人机的型号已经增加到200种以上,预计到21世纪初,无人机将达到23000多架。这场世界范围内的无人机研制热潮,将无人机的发展推向了新阶段。
无人机的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有的无人机还具有多种用途。军用无人机的主要用途有:靶机:模拟飞机、
导弹和其他各种飞行器的飞行状态。主要用于鉴定各种航(防)空兵器的性能和训练战斗机飞行员、防空兵器操作员。
侦察无人机:进行战略、战役和战术侦察,监视战场,为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情报。
诱饵无人机:诱使敌雷达等电子侦察设备开机,获取有关信息;模拟显示假目标,引诱敌防空兵器射击,吸引敌火力,掩护己方机群突防。
电子对抗无人机:对敌方飞机、指挥通信系统、地面雷达和各种电子设备实施侦察与干扰。
攻击无人机:攻击、拦截地面和空中目标。攻击无人机携带有小型和大威力的
精确制导武器、
激光武器或
反辐射导弹,对敌雷达、通信指挥设备、坦克等重要目标实施攻击以及拦截处于助推段的
战术导弹。
战斗无人机:美军认为,战斗无人机是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方向。正在大力研制的战斗无人机计划在2020~2025年投入作战使用,战斗无人机的速度将达到12~15马赫,既可用于对地攻击,又可用于空战,还可用于反战术导弹。
其他用途的无人机:无人机还可以用于目标鉴别、
激光照射、远程数据传递的空中中继站、
反潜、炮火校正和远方高空大气的测量以及对
化学、细菌污染和
核辐射的侦察等。
发展趋势
随着高技术广泛应用于无人机,无人机正进行脱胎换骨的变化,将以崭新的姿态飞向21世纪。
机体小型、微型化为提高无人机的机动性能和战场生存能力,机体正朝着小型、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美国军队研制出一种长度和
翼展都不超过15厘米的微型无人机,用于特殊条件下的侦察或附在某些物体上搜集视听信息。
机身隐身化
新型无人机将采用最先进的隐身技术。一是采用
复合材料、雷达吸波材料和低噪声
发动机。美军“捕食者”无人机的机身除了主梁以外,全部采用了石墨合成材料,并对发动机进出气口和卫星通信天线做了特殊设计,其雷达信号特征只有0?1平方米,对雷达、红外和声
传感器都有很强的隐身能力。二是采用限制红外反射技术。在无人机表面涂上能吸收
远红外线的特制漆和在发动机燃料中注入防红外辐射的化学制剂,雷达和目视侦察均难以发现采用这种技术的无人机。三是减少表面缝隙。采用新工艺将无人机的
副翼、襟翼等各传动面都制成综合面,进一步减少缝隙,缩小雷达反射面。四是采用充电表面
涂层。充电表面涂层主要有抗雷达和目视侦察两种功能。无人机蒙皮由24伏电源充电后,表面即可产生一层能吸收雷达波的保护层。据
美国军队试验,可使雷达探测距离减小40%~50%。充电表面涂层还具有可变色特性,即表面颜色随背景的变化而变化。从地面往上看,无人机将呈现与天空一样的蓝色;从空中往下看,无人机将呈现出与大地一样的颜色。
传感器综合化为增强无人机全天候侦察能力,机上安装有光电
红外传感器和合成孔径雷达组成的综合传感器。美军“捕食者”无人机安装有:①观察仪和变焦彩色摄像机。②
激光测距机。③第三代红外传感器、能在
可见光和中红外两个频段上成像的
伊士曼柯达公司CCD摄像机。④合成孔径雷达。使用综合传感器后,既可单独选择图像信号,也可综合使用各种传感器的情报。
数传方式多样化为确保无人机和地面站之间及时、不间断传递数据,先进的无人机采用了多种数传系统。例如,
美国军队“捕食者”无人机采用了两个数传系统。一是C
波段数据链路系统。这是一种视距内通信的模拟式数传系统,通信距离为200千米左右。二是
卫星数传系统。这是一种超视距通信中继系统,包括两种方式:①
特高频卫星链路。用于控制无人机和提供状态报告,每隔10~60秒传输一幅静止图像;②Ku波段商用卫星链路。使用该链路时,只要无人机不飞离
卫星天线的覆盖范围,即可传输实时图像。
机载设备模块化
机载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后,无人机根据不同的任务搭载不同的设备,一机多用途。
英制“小妖精”无人机可根据担负的战场监视、目标指示、电子战等不同任务,分别搭载
传感器、
激光目标指示器和电子干扰机等各种不同设备。在靶机上装上侦察、电子战设备或各种
战斗部,即可将其改装成侦察、电子战无人机或巡航
导弹。飞行控制自动化在无人机上安装全球定位系统(GPS)或预先储存飞行路线和飞行高度,无人机即可按预定方案飞行,并随时将图像轨迹发送到地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