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颅田鼠
仓鼠科田鼠属动物
狭颅田鼠(食虫类:Microtus gregalis)是一种哺乳动物,属于仓鼠科、田鼠属动物。它们个体大小与一般青海田鼠相似,尾较短,耳朵短,背毛毛色各亚种间有较大的差异,有灰沙黄色、黑褐色、褐色、浅茶褐色等各色型。狭颅田鼠群栖,以白天活动为主,植食性,每年繁殖2-3次,每窝产仔6-7只,栖息于干平原和丘陵坡地的干草原,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狭颅田鼠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中国大陆,狭颅田鼠分布于新疆、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主要栖息于森林中草甸、森林草原、草原、荒野、耕地。狭颅田鼠是一种可养作宠物的动物,属于低危物种。
形态特征
狭颅耗子个体大小与一般田鼠没有太大区别,体长108(90-138)mm;尾较短,尾长27(17-36)mm,占体长25%(20%-31%);与其他田鼠对比,除毛脚田鼠亚属的种类外,狭颅田鼠是中国田鼠属中尾长较短的种类之一。后足长与一般田鼠属的种类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后趾后半部具有浓密的毛,与毛脚鵟田鼠亚属的种类十分相似。耳朵短,仅稍露出毛外。垫6个,乳头4对,胸部2对,鼠蹊2对。狭颅田鼠各亚种间有较大的差异。最浅的亚种是背毛灰沙黄色的河北亚种;最深的亚种为黑褐色与茶褐色混杂的谢尔塔拉亚种;在此之间还有褐色、浅茶褐色等各色型的亚种。依毛色,再参考其他形状,可以作为亚种鉴别的依据。狭颅田鼠颅骨狭长,棱角鲜明,颅全长约为颧宽的两倍。鼻骨前宽后窄。眶间窄长,中央有一条明显纵列的眶间嵴。腭骨有2条纵沟,前面在门齿孔的后缘,后面接近腭骨的后缘。腭骨后缘中央有一个典型的骨桥,骨桥两侧每侧有一个明显的侧窝。听泡由于颅宽窄,仅属中等大小,但乳突向外突伸,向后却没有达到枕,没露出头骨后缘。狭颅田鼠门齿的构造颇像沟牙田鼠,如上门齿的齿面具有浅沟;下颌门齿外露部分较短,但其末端达到角突和冠状突之间缺刻底部。狭颅田鼠亚科臼齿的分别齿环虽稍窄,但齿型却基本上属于田鼠亚属的齿型,并没有显示出任何的特异性。如第1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2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第2上臼齿前面横置的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2个,内侧1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2个突角。第3上臼齿前面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外侧有2个,内侧有1个,末端有一个C字形的齿环,开口朝内侧。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此牙齿各亚种均出现个体变异。第1下臼齿后横齿环的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最上面的顶部齿环随亚种不同而形态有异。如谢尔塔拉亚种、呼伦贝尔市亚种及河北亚种的顶部齿环似普通田鼠的顶齿环,似跳棋子状。马依勒亚种及天山亚种有的个体顶部齿环外侧平直,则似下弦月形。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内侧2个,外侧2个。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内侧形成3个突角。各亚种的构造均十分稳定。第3下臼齿为三个摞列的横齿环所构成,但最上面的横齿环各亚种有所不同。马依勒亚种上横齿环有外角,其余4个亚种有不少个体没有外角。亚种分化狭颅田鼠内蒙亚种(学名:Microtus gregalis angustus),Thomas于1908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河北省(北部)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狭颅田鼠哈萨克族亚种(学名:Microtus gregalis dolguschini),Afanasiev于1939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哈萨克斯坦伊犁河下游。狭颅田鼠艾氏亚种(学名:Microtus gregalis eversmanni),Poliakov于188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玛依尔山)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阿尔泰共和国山。狭颅田鼠贝加尔亚种(学名:Microtus gregalis raddei),Poliakov于1881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锡林郭勒盟中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蒙古。狭颅田鼠谢尔塔拉亚种(学名:Microtus gregalis sirtalaensis),Ma于1965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谢尔塔拉)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海拉尔区谢尔塔拉。狭颅田鼠天山亚种(学名:Microtus gregalis tianscharicus),Thomas于1912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天山山地)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天山。生活习性狭颅田鼠群栖。以白天活动为主,但夜间也有活动。夏季常分散,秋冬季则集聚在向阳坡地及背风处。活动范围一般不超过150m。活动强度与气温有关。严寒的季节很少到地面活动,在大雪覆盖的情况下。只在雪下活动;初春气温转暖后,活动逐渐活跃;在炎热的夏季,中午很少活动;秋季贮存食物,活动极度频繁。一般大风和小雨对其活动影响不大。活动时常发出“唧唧”的呜叫声,偶有惊扰立即躲回洞中,并发出急促的呜叫声。狭颅田鼠洞穴不深,距地面一般50-100cm左右。洞系洞口可达8-10个,最多达10个以上,占地面积约10-20m,洞道上的分叉较多,仓库、巢室较大。洞口间有跑道相连,但不及布氏田鼠的跑道明显。狭颅田鼠以植物为食。春季,在植物萌芽前常挖食植物的根部,夏季以植物的茎叶为食,秋季也吃植物的种子,并贮存大量食料。狭颅田鼠的天敌为沙狐香鼬艾鼬伶鼬、草原、毛脚鵟鹜、长耳鹗、猛鹗等。分布区域分布于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俄罗斯联邦。中原地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新疆、河北省山西省北部。生长繁殖狭颅田鼠的繁殖期在3-10月,6月妊娠率最高,7月下降后于8月又有上升,到10月则再次下降。每年繁殖2-3次,每窝产仔6-7只。
生存状况种群分布不零散。该种种群密度在山区环境下有波动,但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在中国,狭颅田鼠数量波动较大,可达到惊人的高密度。如1968年天山尤尔都斯高原上最高密度为2000个洞/hm2,而昭苏县的洞口密度高达5000-6000个洞/hm。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