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舷》是作家
俞强写作的诗集。该书收入“为大地祈祷”、“八月的石榴树”、“月光依然无辜地美丽”、“记录给陌生的爱人”等诗歌。
俞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6年5月4日生于
慈溪市。1982年参加招工考试进入一家国营棉纺织厂,做过辅助工、保全工、工会工作。1996年被调到浙江日报慈溪记者站工作,1998年调到慈溪日报社。1996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散见于《
人民文学》、《
诗刊》、《
青年文学》、《
北京文学》、《
十月》、《山花》、《星星》、《
创世纪》等海内外文学报刊,迄今已发表六百多首,在《诗刊》等文学刊物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上获奖三十余次。入选全国多种文学选本。已出版诗集《大地之舷》、《食指和拇指》、《钟形岁月》、散文诗集《画马》、旧体诗集《杭州湾组歌》等。
一位诗人十年作品的选集只有薄薄的一册,与那些砖头厚的大部头作品相比似乎显得形只影单、分量不足。可书的厚薄只是纸张的多寡。那些看似朴素、单薄的诗集,却透着诗人的严肃和自尊,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常常是些很有质量的作品。使人想到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
吉檀迦利》、
鲁迅的《
野草》,虽然都只有几十页的篇幅,却是不朽的诗章,读了
俞强只有126页的诗行,更加深了我的这种感慨。诗人让苍白的纸页有了灵魂,让字符的背后有了深度,让那些砍倒、磨碎的树木做成的纸浆——那死去的树木,重新获得了生命。
这是一部有较高质量的诗集。虽然不能说字字珠玑,首首都是佳篇,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具有诗的品格,以不同的向度和相异的诗质保持了整部诗集的总体均衡,其中一些出类拔萃之作,更有着充盈的感性和智慧,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知性的启迪,该是当代中国新诗百花园中并不艳丽妖冶,却应当像兰花一样具有清丽之美的植株。
俞强的诗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善于营造开阔与幽深的诗意空间。他的诗,没有不着边际的玄虚、高蹈,也非意象密集,一笼小鸟一样让腾飞的翅膀互相妨碍,是既有生活实感,又有充盈的诗意的作品。当他眺望,在氤的气氛包围的村庄,“深黑的瓦脊砌进了阳光和雨雪”;在“大地之舷/满载五谷、风俗与农谚/在流逝的时间里沉浮’;他听到的
口琴声穿透烟雨,微弱而又散发着幽香;他看到鸟雀在晨风与叶子之间集会,可“昨夜的梦魇依稀摇曳/又仿佛无迹可寻”;他仰望星空“这面由虚空构成的巨镜”,“任何事物与力量都无法把它击碎”;当他一个人倾听夜晚的声音,他觉得自己就由那声音构成,身体“仿佛站在更遥远的地方”……这是有着深切体验的诗行,“出神”的作品,虚实相间,恰到好处地将感觉、想象与知性融于一体,呈现了特有的诗性意义。
就作品的诗性意义而言,“诗性”既非浮泛的抒情,也非流行性的理念和无意味的叙事,甚至不仅仅是审美和对心灵的震撼,其更难达到的境界是“发现”,那是诗人犀利的目光将事物穿透,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琐碎庸常里揭示隐藏的诗意。在俞强的诗中,不时会目睹这种“揭示”。当一面镜子埋葬了祖母,“蓝色的阳光和宁静”破裂为两半,“一半属于眼前的景象/另一半倒映着梦中的玫瑰和眠歌”,俞强的镜子和繁殖无关,而是向更深处滑走的深渊;当他看到一个人用毕生的功夫打磨一把刀子,而最终继承这把刀子的是他仇人的儿子,这已不是“寓言”,而是象征,这种最终的“丧失”已与无数事物的结局有关;诗人还发现,渔夫从海内抓到了鱼,探险者从深渊挖走了宝藏,但谁也无法取走、垄断或者篡改从大海肺腑里发出的声音;他又发现青草在除之后,“它生长的速度,快过时间的刀锋”;发现一只手无法将同一只手触摸,而一双手却被那并不存在的手紧握。从这些诗中不难看出,
俞强是个敏感的诗人。敏于发现和表达不是尽人皆知的说理、施教的所谓哲理诗,而是从自然及人的生存中表达真实的感知这本源性的东西,充溢着智慧,给人以启迪。
诗人的作品还有很多可说之处。他的诗朴素、真纯,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显露本色,细节的生动,意象的经营,内敛又有节制的情感,以及对人生的深入理解,对一首诗总体的诗性把握等等,在其诗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呈现。尤可说及的,俞强是一位独立写作的诗人,他不属于任何派别,默默地走着自己的诗歌之路,各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似乎都和他有关,又似乎和他都无关,他没有禁忌,使其诗具有开放性,他又不随波逐流,在别人的阴影中生存,我想,这恰恰是诗人接近成熟,具有开创性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