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学》创刊于1950年9月10日,由北京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综合性文学杂志。其前身是《北京文艺》和《
说说唱唱》,是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
新中国成立后创刊较早的一份文艺月刊。《北京文学》的第一任主编为
老舍先生。
《北京文学》目前拥有两本杂志,原创版《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刊发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和文学评论,聚焦报告文学。选刊版《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第一时间精选全国文学刊物刊发的优秀中篇小说。《北京文学》自创刊以来,一直是以传统
现实主义的风格为主,2017年起实施扩版,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
《北京文学》是全国文学期刊中最早与新浪文化合作推出专题专版的文学杂志,也是最早与
龙源期刊网、
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网等电子平台合作推广电子阅读的文学杂志。2017年始,又开办了北京文学
微店,开展网上订阅和销售刊物。
历史沿革
《北京文学》月刊自1950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
《北京文学》目前拥有两本杂志。原创版《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刊发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散文随笔、诗歌和文学评论。主打好看的小说,聚焦报告文学,追求清新感,现实感,大众性和可读性。选刊版《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第一时间精选全国文学刊物刊发的优秀中篇小说,千种书刊精华,创独家选刊气象。
《北京文学》的前身是《北京文艺》和《
说说唱唱》。 《北京文艺》创刊于1950年9月10日,是由北京市文联主办的、
新中国成立后创刊较早的一份文艺月刊。第一任主编为
老舍,
汪曾祺是那时的编辑部主任,又称编辑部总集稿人。《说说唱唱》创刊于1950年1月,主编有
赵树理。1951年1月,根据中国文联常委会关于调整北京文艺刊物的决定,《北京文艺》停刊了,其编辑人员与《说说唱唱》编辑部合并,老舍任主编;直至1954年,北京市第二次
文代会做出决议,《说说唱唱》于1955年3月终刊,其内容扩展,恢复《北京文艺》的刊名,于1955年4月重新创刊,主编仍为老舍,并一直担任到“文革”中不幸罹难为止。
1961年1月号的《北京文艺》因发表新编
历史剧《
海瑞》而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新时期之后,《北京文学》更是佳作迭出:
张洁的《
爱,是不能忘记的》、
邓友梅的《
那五》、陈建功的《丹凤眼》和《飘逝的花头巾》、
余华的《
现实一种》、
刘震云的《
单位》、刘恒的《
伏羲伏羲》和《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名家名篇,更是使《北京文学》领新时期文学之风骚。1966年“文革”开始后,《北京文艺》一度停刊。1971年复刊为《北京新文艺》,共试刊5期,成为“文革”中全国复刊最早的文学刊物。1973年,改回《北京文艺》的刊名。
1980年10月,《北京文艺》正式更名为《北京文学》。著名作家
杨沫、
王蒙、
林斤澜、
李陀、
浩然、
赵金九、刘恒先后担任刊物的正、副主编;1971年《北京文艺》复刊后一直到1981年的十年间,未任命过主编,而称“主要负责人”,著名作家
张志民和职业编辑谭谊、李清泉、苏辛群都当过《北京文学》(《北京文艺》)的“主要负责人”。20世纪80年代后的几十年间,实行的是编辑部主任负责制;20世纪90年代末,由《北京文学》刊发起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等一组文章,则引发了中国文学界、文化界乃至教育界的长时间热烈讨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及时把握市场经济时代的脉搏和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锐意改革,使刊物的内容更多地面向大众,突出了作品的时代感、现实感、大众性和可读性,全面刷新版面、更新内容。
1993年开始,实行社长兼执行副主编负责制、社长负责制;陆续主持过《北京文学》工作的有
绿帆、
陈世崇、蓝春荣、傅用霖、
章德宁。现任社长兼执行主编
杨晓升。
该刊近年来作品被转载率在全国文学期刊名列前茅,杂志发行量持续攀升,单期杂志每年均出现脱销,读者抢购的景象,成为新世纪里中国最受关注的文学杂志。
栏目介绍
刊登内容
《下访——〈黑脸〉书记反腐败最新报告》、《不定嫁给谁》、《美丽的家——〈贫嘴张大民幸福生活〉续篇》、《幸福嫁衣》、《教育: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师》、《教育: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的家长》、《情人节下午的玫瑰》、《一个县委书记的自白》、《绑架事件》、《超光速运行》、《中国“另类孩子”的生存报告》、《寂寞之舞》、《幸福与伤害》、《中国家庭,钢琴热带来的喜与悲》等一批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优秀作品,以及从第1期起策划的“忧思中学语文新教材”系列讨论、“新时期走红作家今何在”等系列文章,先后被《
北京青年报》、《
文摘报》、《
报刊文摘》、《
齐鲁晚报》、《
小说选刊》、《
小说月报》、《
新华文摘》、《
作家文摘》、《现代教育报》、《
成都晚报》、《
北京晚报》、《东西南北》、《文学报》、《小说精选》、《
中华文学选刊》等报刊广泛连载、转载或转摘,受到了各界读者的广泛好评。
重视来稿
《北京文学》另一个重大举措是对自然来稿的高度重视。
对于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将自己的心血之作投寄编辑部之后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但这又怨不得各个刊物的编辑部,因为近十年来的邮资突飞猛涨,再加上人力的原因,几乎所有的编辑部都难以有能力给作者退稿并回信。
进入新世纪的《北京文学》却郑重承诺:“只要在来信来稿的信封左下角贴上《北京文学》的原始标志并付足返程邮票,本刊将做到每信必复、每稿必回信并提出处理意见”,此举不但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热烈拥戴(每月来信来稿在滚雪球般增长),而且《北京文学》改版后新设的“新人自荐”栏目,更是吸引了大批文学青年。
“新人自荐”栏目每期发表的小说处女作,终于让一批怀才不遇的文学新秀陆续在《北京文学》崭露头角。
面向读者
为了全面提升《北京文学》的质量和市场影响力,《北京文学》已于近期设立了“新世纪第一届《北京文学》奖”,总奖金高达18万元;与此同时还设立了奖资巨大的“2002年度《北京文学》读者有奖订阅”……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使《北京文学》进一步进入市场、更广泛地赢得读者。
篇篇精彩,期期好看,是新世纪以来《北京文学》面向大众面向市场喊出的口号,也是这本杂志近年来用实际行动不断做出的回答。正如这本现名为《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杂志每期在封面上旗帜鲜明地标出的“清新感、现实感、大众性和可读性”的风格定位那样,这本从新世纪一开始就认定要为读者办、让读者喜欢的文学杂志,无论从封面、内容还是对读者的服务,都让人看到了文学期刊市场中的新气象、新希望。
成绩不凡
翻开新世纪以来的《北京文学》杂志,不难发现,每期都有两三位当代实力派或正走红的作家和评论家的作品,贾平凹、
莫言、王安忆、
叶辛、
周大新、
毕淑敏、
阎连科、
赵玫、
阿来、铁凝、
刘庆邦、严歌苓、
史铁生、
张承志、
石钟山、
谈歌、
陈源斌、
何申、雷达、张平、
陆天明、
海岩、
王宏甲、
赵义和、何建明、
叶兆言、张抗抗、
张欣``
文化传统
新开设的栏目
“现实中国”、“作家人气榜”、“好看小说”、“新人自荐”、“天下中文”、“文化观察”、“真情写作”、“网络奇文”、“阅读参考”、“纸上交流”和“作家热线”等等。
刊物新貌
自改版以来,《北京文学》以其内容的清新感、现实感、大众性和可读性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从2017第4期起,北京文学月刊社旗下的《北京文学》(精彩阅读)和《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两本杂志双双扩容改版。
获得荣誉
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北京文学》共10期原创作品(另有两期是文学排行榜专号,属于转载作品),被全国各地报刊转载、连载和转摘的作品达到了62篇次,2002年全年共11期原创作品(另一期系中国当代文学最新作品排行榜专号,属于转载其他刊物作品)中,被全国其他报刊转载、连载、转摘接近92篇(次),仅发行量高达38万份、影响巨大的《
小说月报》转载就达到10篇,几乎每期转载1篇,《
小说选刊》转载了6篇。
在2003年2月举行的“2001年—2002年度《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评选中,《北京文学》2002年第6期发表的
荆永鸣的《外地人》成为获奖仅有的4篇短篇小说之一,
尉然发表在《北京文学》2002年第5期的《李大筐的脚和李小筐的爱情》同时获入围奖;在5月公布的“第十届
《小说月报》百花奖”(2001年—2002年度)中,著名作家
毕淑敏、
苏童、贾平凹分别发表在《北京文学》2002年第10期、第9期、第5期的短篇小说《藏红花》《人民的鱼》和《馆子馆》同时获奖,占据了10篇获奖短篇小说中的3篇。
在2003年9月19日由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举办的“2001年至2002年度正泰杯中国报告文学奖”的评选中,曲兰发表在《北京文学》2002年第5期的《从分数重压下救出的少年英才》在总共5篇获奖的中短篇报告文学中勇夺头名。
翻开新世纪以来的《北京文学》杂志,不难发现,每期都有两三位当代实力派或正走红的作家和评论家的作品,贾平凹、
莫言、王安忆、
叶辛、
周大新、
毕淑敏、
阎连科、
赵玫、
阿来、铁凝、
刘庆邦、严歌苓、
史铁生、
张承志、
石钟山、
谈歌、
陈源斌、
何申、雷达、张平、
陆天明、
海岩、
王宏甲、
赵义和、何建明、
叶兆言、张抗抗、
张欣等等,均在这里发表过作品。与此同时,该刊开设的“新人自荐”每期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也使一批怀才不遇的文学新秀陆续在《北京文学》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