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机关报
《北京青年报》,又名“北青报”,创刊于1949年3月21日,隶属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原属中国共青团北京市委,曾三次停刊、三次复刊,是一张以青年视角反映时代、面向社会最活跃人群的综合性日报。由北京青年报社出版发行,是北京地区最受关注的都市类报纸。
1949年三月,北京青年报正式创刊,主要面向青年读者,以宣传党的政策、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关注青年生活为主要内容;同年12月停刊,1950年1月以双周刊的形式复出,7月因给《中国青年报》输送人才按指示被停刊;1958年7月复刊,把周二刊改为周三刊,1960年7月,因国家进入困难时期,宣告停刊,1981年7月3号正式复刊。1992年初《青年周末》出版第一期,《新闻周刊》试刊,这两个周刊对《北京青年报》的采编思路和管理框架有深刻影响。1996年《北京青年报》与其他公司自主合作成立北京小红帽报刊,该公司迅速成为全国报业里最先进的报刊发行服务公司之一。2000年后北京青年报社拥有“十报五刊二网”和多家企业,形成了自生完善的报刊发行和物流配送网络以及新型的报业产业链条,2004年12月22日,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H股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主流媒体。2014年开始,北青报全面触网,以部门为单位构建新媒体矩阵。2018年底,北青报客户端上线,从“先报后网”转变为“先网后报”,彻底拥抱融媒体。2022年4月21日,北京青年报社新浪微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这是主流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创新合作、融合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自1981年第三次复刊后,《北京青年报》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并且在北京政府的领导下,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报业经营运作的新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北京市青年报》平均每日出版50个左右的对开版面,订阅量北京第一,广告收入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拥有“十报五刊二网”,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
北京青年报原是共青团北京市机关报,于2021年6月正式并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该报创刊于1949年3月,以《北平青年》为前身,起初只是《北平解放报》(原《人民日报》北平版)第5版的一个专版。《北平解放报》停刊后,《北平青年》曾单独出版,但出版第38期之后暂时停刊(1949年12月5日)。经过一段休整后,1950年1月16日,《北京青年》第39期以双周刊的形式复出,到了1950年7月10日,为向筹建中的《中国青年报》输送人才,《北京青年》按指示被停刊。随后在1955年7月1日,《北京青年报》创刊,为周刊,每份定价三分钱。1957年,部分干部参加《北京晚报》工作。1958年7月1日,《北京青年报》复刊,并把停刊时的周二刊改为周三刊,每份定价两分钱。然而,因国家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7月29日,《北京青年报》再次停刊。经过二十年的沉寂,到了1980年9月16日,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决定批准《北京青年报》复刊。随后在1981年7月3日,《北京青年报》正式复刊。自此之后,《北京青年报》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步入市场化发展(1983年-1990年)
在1983年至1990年期间,中国报业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一时期,国家调整了报业发展政策,适度放开了对报业经营的限制,使得中国报业数量显著增长,其中1980年至1985年间成立的报社数量为1008家。此外,小行星3789报业首次引入了市场化思维,党报、政府机关报开始进行市场化尝试。在这个阶段,北京青年报社在办报理念、受众定位和内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和调整,为进入90年代的全面改革做好了准备。
在办报理念方面,北京青年报社于1988年提出了“打破半封闭状态,全方位走向社会”的方针,这是一场内容定位上比较根本性的、前瞻性的改革。这一变革为该报的内容定位提供了思想基础,使其开始关注重大政治事件并进行深度报道。
在受众定位方面,《北京青年报》的读者群逐渐转向以中学生为主,并逐渐扩大到“中等文化程度的小年龄在职青年”。到1986年,该报提出抓“可读性”原则,并将读者定位从中学生扩大为“中等文化程度的小年龄在职青年”。这些改革为北京青年报的内容定位和读者市场进行了细分,并使他们的读者群体更加年轻化和成熟化。
在内部机制方面,北京青年报社较早进行了内部改革。1984年推出社会聘任制,并首次公开招聘采编人员。1988年,报社成立社委会取代原来的“领导小组”,并对编辑部成员实行聘任制。实行层层聘任,人事工资按照“按岗定编、层层聘任、按劳分配、职责计酬”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些改革措施为报社的发展解决了员工激励不足的问题。
迅速发展时期(1991年-1995年)
在1991年至1995年期间,随着人民对传播需求的急速增长,中国报业在延续八十年代数量扩张的同时,规模也得到了大幅增长。在这一阶段,中国报纸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日渐增加,打破了党报、机关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在这一趋势下,出现了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的区域性晚报和专业性报纸。
《北京青年报》在充分考虑市场环境、自身实力等因素后,采取了先扶持个别品牌再逐渐扩展为日报的策略。具体做法是,首先在1992年初出版了第一期的《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随后在1992年试刊了《新闻周刊》。这两个周刊的成功对《北京青年报》后来的采编思路和管理框架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成为日报后的一段时间内,该报仍然采用了“周报化”的运作方式。
《北京青年报》通过《青年周末》在内容方面取得了迅速的成功,并在经营管理方面迅速跟进。该报很早就意识到自身的宣传和推介的重要性,并开始大力推进广告经营,广告额稳步上升。渐渐的,《北京青年报》成长为一个良好的广告载体,具备了自身造血、赢利并实现翻滚发展的能力。
成熟发展期(1996-2011年)
自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报业市场逐渐成熟,读者对报纸品质要求提高,形成细分读者群体。报业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注重开发细分市场和品牌建设。1996年,《北京青年报》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广告额达8700万,利润达1000多万,显现大报风范,并成立北京小红帽报刊发行公司,成为先进的发行服务公司。渠道成为都市报竞争的关键因素。2000年后,《北京青年报》具有成熟稳固的发行网络,能够抵御新兴都市报纸的冲击。但受到新媒体冲击,《北京青年报》在发展上陷入低谷,2005年上半年的经营收入同比下降28.31%,由2004年的5.1亿下降到了3.7亿,2009年上半年收入仅3.77亿,同2018年相比广告收入同期下降25%,流失的份额流向了新媒体。由于《北京青年报》的读者定位是都市白领阶层,即三高人群: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老年和中年读者群只是附带读者群。新媒体吸引走了年轻读者,对报纸产生巨大冲击,读者每年流失约10%。
《北京青年报》的核心受众群体持续流失,导致其核心受众的广告价值降低,影响了广告收入,使该报的经营陷入了困境,严重威胁了其未来发展。然而,逆境中北京青年报社积极拓展业务,目前旗下拥有“十报五刊二网”以及多家企业,构建了独特的报刊发行和物流配送网络,同时打造了新颖的报业产业链条。2004年12月22日,由北京青年报社控股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特别行政区H股成功挂牌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境外上市的主流媒体,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中国报业市场的蓬勃发展。
北青传媒的上市给北京青年报的运营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像其他公司一样,传媒集团上市后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和回报股东。然而,这对于一个报社来说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但遗憾的是,由于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房地产广告收入急剧下滑,而北京青年报社主要依赖北京青年报的广告收入,尤其是房地产广告。尽管北京青年报社也开发了汽车、理财等广告,但它们始终未能成为新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北青传媒上市后,与北京青年报社之间的产权结构并未清晰界定,这为《北京青年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互联网+”时期(2012年-至今)
2012年,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面临平台企业和自媒体的压力。北青报作为头部市场化媒体,有优质内容输出和忠诚读者群,但需吸引年轻群体,特别是Z世代。2014年,北青报全面触网,以部门为单位构建新媒体矩阵,一年内推出近三十个微信公众号,包括“政知”系列(“政知见”、“政知道”)、“团结湖参考”、“教育圆桌”、“北青深一度”等,转型战略旨在吸引年轻用户。
2018年底,北青报客户端隆重推出“北京头条”,这标志着北青报整个业务生产线进行了重构,从传统的“先报后网”模式转变为创新的“先网后报”模式,走向融媒体时代。为了紧抓短视频平台发展的潮流,北青报筹建了专门的视频部,精心打造了面向青年受众的“青流”视频,从此各采编业务线全面推动短视频生产,迈向新的征程。
2021年12月31日,“北京头条”客户端正式更名为“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客户端功能和界面同时升级迭代。在北京青年报客户端12月31日发布的消息中,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更名有助于展现媒体品牌形象,更好地扩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北京青年报官方客户端是北京市重点打造的四大新闻客户端之一,也是北京青年报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北京青年报官方客户端还入选2021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网络内容建设类”创新案例,展现了其在全国报业中的引领作用。更名后的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将在保持传统报道优势和深度报道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报道青年、服务青年的力度,在提升内容品质的同时,让内容表达更加年轻化、个性化,充满活力,为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2022年4月21日,北京青年报社新浪微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内容生产分发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涵盖深度报道、文体、电竞、视频等多领域,旨在为用户提供优质新闻资讯。北京青年报和新浪微博将共同扩大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和社会公众中的影响力、传播力,为营造正能量的舆论场贡献更多力量。
现状
报刊定位
北京青年报在新闻宣传方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围绕大局、社会和青年进行新闻报道,创新了主流新闻的报道理念和方式,推出了一系列气势恢弘、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新闻精品,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提高了影响力。在报业经营方面,进行了大幅度资源整合,建立多元化经营新模式,打造新型报业产业链,全面走向市场化经营。在体制创新方面,推进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全员聘用制和人员竞聘上岗,进行以编辑为主导、采编分离为特征的编采机制改革,建立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结构模式。
采编方针和内容构成
采编方针
为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北京青年报社对编辑部内部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重新塑造了采编发流程。同时,为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媒体开放平台,大力发展重度垂直新媒体产品,不断改进报纸版面,持续壮大北京青年报社的阵地实力。北京青年报社始终坚守媒体的社会责任,以高昂的热情、专业的素养、创新的思维,充分发挥引领青少年思想舆论阵地的作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内容构成
报纸结构
《北京青年报》开创了“每日新闻+深度报道+天天复刊+产经资讯”并对称日、月、星、辰四大板块的报纸模式,并创立了包括“广厦时代”、“IT时代”、“通信时代”、“航空时代”在内的十二个专业主题“时代”模块。
新闻产品
北京青年报目前拥有以母报《北京青年报》为核心的报刊群,除《北京青年报》外,还拥有《北青社区报》《北京科技报》《重庆青年报》《中学时事报》《北京少年报》和《北京青年》周刊、《茜茜姐妹》杂志等多家报纸和杂志。并于2000年创办网站,2014年后进行微信公众平台等互联网产品推广。
报网结合
北京青年报发展至今,已形成包括《法制晚报》等报刊,以及“团结湖参考”“政知圈”“医心医意”“教育圆桌”等公众号所构成的“北京青年报报网传媒体系”。这些媒体具备采访资质,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进化,如今融合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的多媒体形态。
拥抱融媒
自2014年微信公众号兴起,北青报全面转型,以部门为单位发展新媒体矩阵,一年内孵化出近30个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促使编辑部转型,向更活泼、新锐的风格转变。编辑部为鼓励触网,设立奖励机制,各部门为吸引粉丝各显神通,摸索出真正吸引年轻用户的是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以及有风格的形式。全面触网也推动编辑部进行年轻化的重塑,一些在纸媒上难以发表的内容,在网络上得到青年人认可并广泛传播。例如教育圆桌的《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跳起了“小苹果”》这篇文章在纸媒上难以发表,但在新媒体上当天收获了6000多的阅读量。
2018年底,北青报客户端(北京头条)上线,北青报的整个业务生产线进行了重构,从“先报后网”转变为“先网后报”,彻底拥抱融媒体。
纸媒新闻客户端通常遵循移动优先、先“端”后“报”和一次采集多次使用的原则。北京青年报创办新闻客户端的目的之一是克服报纸生产周期长、时效弱的缺点,在移动端上迅速发布新闻、抢占先机。在报纸继续出版又新增新闻客户端的纸媒中,基本采取“一支队伍服务多个平台”的方法,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全社共享、多元生成、融媒发布”。例如,《北京青年报》整合了《北京青年报》和《法制晚报》采编团队所采集的新闻,优先在北京头条客户端、北京青年报官方新浪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再选择深度的、优质的内容刊登在报纸上。《北京青年报》的客户端北京头条每日发布的资讯条数更多一些,有25个频道的北京头条每天发布的资讯在1500条到2000条之间。同时,纸媒新闻客户端还可以通过与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合作,进行版权交易或内容栏目的合作。这种合作可以为纸媒提供较为可观的版权收入,并扩大纸媒品牌的影响力。例如,2019年6月2日,《北京青年报》文娱版组的今日头条号率先发布了《著名钢琴家郎朗宣布婚讯,对方是24岁德国钢琴家吉娜·爱丽丝》一文,该文最终获得了5300.9万次推荐、632.8万次阅读、7499条评论、7500次转发和1.1万次收藏。这些合作有力地提升了《北京青年报》的品牌形象。
融媒实践
2019年以来,北京青年报以“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为‘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媒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拓展融媒的广度、深度和速度。
在广度方面,北京青年报在重大主题报道中不仅注重“带货”,更强化了“体验”。例如在2019年的北京市两会报道中,设计了一个“小妹带你读报告”的视频产品,通过实际应用场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内容;2020年北京两会报道中,推出卡通形象“小青”,将民生建设内容以小青为主角串联起来,使报告中的民生制度安排融入实际生活。在深度方面,北青融媒注重从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例如在“青流”直播间中,注重与粉丝、专家进行互动,使直播更加贴近受众。在速度方面,北青融媒注重在准确的前提下追求快速传播。通过灵活机动的采编方式,及时推送重要新闻信息。
总之,北青融媒始终坚持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不断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运营模式和主要代表性栏目
运营模式
报业经营方面,北京青年报逐步对经营运作体制和现有资源进行了大幅度整合,通过将“资源变成资本”,建立起了包含纸质媒体、广告经营、报纸发行、商务物流、内部核算在内的多元化经营新模式,初步打造了新型的报业产业链,从而全面走向市场化经营,为报社未来集团化、产业化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栏目
目前拥有“十报五刊二网”,除《北京青年报》外,还有《信息产业报》《法制晚报》《北京科技报》《BEIJING TODAY(〈今日北京〉英文周报)》《中学时事报》《中学生科学报》《北京少年报》《第一财经日报》《竞报》和《北京青年周刊》、《休闲时尚》《时事魔镜》《39.2°》《ceci姐妹》及《北青网》和《千龙网》。此外,北京青年报社还拥有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北青文化艺术公司北京市青年报现代物流有限公司、北京儿艺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有限公司、北京北青户外广告有限公司、北青联合通信传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北青教育传媒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企业,形成了自身完善的报刊发行和物流配送网络以及新型的报业产业链条。
法制晚报
法制晚报》于2004年由北京青年报社创办,作为一家具有法制特色的都市报,该报充分展示了其贴近性和服务性功能,在北京地区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在案件新闻的报道方面具有较大的力度,其中普通性案件和司法大案要案的议题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例如,《“天网”告捷 押回两嫌犯》和《碰上走私车 两人合伙劫路虎》等报道,充分展示了该报对各类案件新闻的关注和深入剖析。《法制晚报》还十分注重对其他类议题的报道,包括执法情况、纪检监察、与民生有关的法制资讯等等。该报通过聚焦法制信息,及时向市民传递最新的法制动态,帮助市民了解最新的法律政策和社会动态。例如,《刑法征意见 微车宿嫖幼女罪》和《公证处共享婚登信息 替代证明》等报道,涵盖了不同领域的法制议题,展示了该报对各类法制信息的全面关注和深入剖析。
在板块设置、办报风格及内容导向上,该报不仅展现了都市报的典型特色,更突显了独特的法制特色。该报每天设有8个法制专版,每周与政法口相关部门合作推出若干个法制类副刊,同时,还设有律师热线,为读者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2019年1月1日起,为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实现由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型,《法制晚报》将暂停出版,全面进军新媒体领域。
综上所述,《法制晚报》以其严谨、稳重、理性和官方的语言风格,为读者提供了全面、深入的法制新闻报道,充分展示了该报在法制新闻报道方面的专业素养和实力。
北青网
根据北青网的栏目设置,可以看出其明显重视新闻和资讯传播的平衡发展。新闻传播方面,该网站的新闻分类表现出细致入微的特点。网民可以进入“新闻中心”浏览世界各地最新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者通过点击网站首页的主题栏进行分类新闻阅读。新闻频道主要包括:“中国”、“国际”、“社会”、“娱乐”、“体育”、“财经”、“新知”、“图片”、“音乐”和“星”。这些设计使得网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顺利地找到相应的新闻报道。同时,网络新闻的超链接表现方式使网络新闻内容在理论上具有扩展性和丰富性,网民能够阅读到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闻信息。
另一方面,北青网设置的频道中包括了许多资讯类信息传播的频道。这些资讯与新闻几乎平分秋色。例如:“生活”“汽车”“房产”“数码”“风尚”“名表”“美酒”等。这些频道涉及美容、养生、时尚、消费等各个领域,为网民提供了所需的资讯分类展示。
报社管理
北京青年报不断致力于推进内部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出了采编、生产、发行、广告“四轮驱动”的管理理念,实现了全员聘用制和人员竞聘上岗,坚持“有为者上,曾经有为者养”的用人原则,并适应现代报业生产模式的需求,进行了以编辑为主导、采编分离为特征的编采机制改革,建立起了一套科学高效的现代企业管理结构模式。
报社领导
田科武,男,1969年出生,湖北长阳土家族人,1994年9月入党,1991年毕业于中国青年政知学院。笔名田柯,作家、青少年研究专家、知名传媒人,系北京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曾任共青团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2005年6月任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2018年4月任北京市青年报总编辑。
刘砥砺,现任北京青年报时政部和青年新闻部主编,中国记协网第九届和第十届理事。在其近二十年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曾亲身采访报道过5·12汶川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等重大事件。此外,他先后参与策划、组织、报道了历年2017年全国两会,以及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二十大等重大主题报道,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和北京市级新闻奖项。目前,他还负责运营“政知见”“政知圈”“政知道”等新媒体产品。
重要事件
突破传统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北京市青年报》迎来第一次发展机遇,为尝试各种市场运作的经营方式,先后创办了《青年周末》和《新闻周刊》,开始了在新闻道路上的探索,同时也迈入了市场化的进程。
《青年周末》对新闻人物做“封面化”处理,其巨幅图片打破常规,实现了吸引读者目光的“五秒钟效应”;其独头文章构成的头版形成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对人形成巨大的心理冲击。敏感的卖报人纷纷要求增加订数,不到三个月,《青年周末》就在北京的报纸零售市场站稳了脚跟,扩大了《北京青年报》的知名度。《青年周末》报纸的版面设计从被质疑、批判到认可和模仿,是当时报纸版面设计的重大转变和成功探索。
改制与上市
在21世纪传媒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北京青年报》为了改善其单一支柱的发展状态,已开始向其他媒体形式扩展。除了传媒业作为其主营业务之外,该报社还进军了其他与传媒相关度较高的行业,以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集团化发展战略。2001年,北青报社将其几大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广告、发行和印务等部门剥离开来,成立了北青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做好了冲刺准备。
2003年,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北京青年报社进行体制创新并取得显著成绩,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之一。北青传媒成为《北京青年报》控股的文化改制企业,北京青年报社的集团化发展更进一步。2004年12月22日,北青传媒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融资10.4亿港元,成为中国内地主流媒体企业境外上市的典范。
北青传媒的上市对北京青年报社的集团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上市,北青传媒为北京青年报社筹集了大量发展资金,使其得以巩固并发展《北京青年报》的同时,得以跨足多种媒体品牌,实现由单一支撑向多点支撑的转变,为大型战略整合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北青传媒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和财务管理,使得《北京青年报》在同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信誉。上市后,北青传媒剔除了传统媒体企业管理中的机制性障碍,融入了现代企业的发展体制和环境,使得公益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得以紧密结合,大大提升了《北京青年报》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跨行发展
体育业和娱乐业
2003年7月,北京市青年报社与TOM集团合资创立北京中国网球公开赛体育推广公司,积极向体育产业发展,每年由北京青年报社和TOM集团协办一届中国网球公开赛。2006年,中网在线赛事经营权和股份全部收归北京青年报。中网业已成为亚洲区域赛事中最齐全,赛事规格最高的国际网球赛事之一,成为北京的城市名片,在后奥运会时代引领体育风潮。
2010年9月,由北青传媒投资的“梦回1980——新星音乐会30年纪念演出”在首都体育馆开唱。其实早在2004年,北青传媒就已经开始在文化体育方面尝试投资了。当年,北青传媒投资,邀请了美国著名埃尔文·约翰逊大卫·科波菲尔来华演出。
文化业和教育业
2004年,北青报社投资1500万拿下北京儿艺70%的股份,将北京儿童艺术剧团由事业性质改制为北京儿艺股份有限公司,向其输入了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使一个之前收入不到70万的企业在2008年收入达到了7500万,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范例。北京青年报社由此成功进入文化领域,而后于2005年成立北青文化公司,向更深的文化领域拓展。
在教育产业领域,2010年,北京青年报成立北青教育传媒公司,整合配置《北京少年报》《中学时事报》的优秀资源,向教育培训行业进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成立小红帽
在1996年之前,《北京青年报》的发行工作是由报社内部的发行部门负责,然而,发行效果并不理想,严重阻碍了报纸的发展。为了打破发行规模和资金瓶颈,北青报社联合天津今晚报和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等四家单位于2004年成立了小红帽发行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荣获了国家新闻总署授予的报刊、图书、电子刊物的全国发行权和连锁经营权,以及在全国北京、上海市等12个大城市建立分公司的权利。此外,小红帽还与国内28家报刊联合成立了一个以出版物发行业务为主的全国城市报业发行网络联盟。借助小红帽的帮助,《北京青年报》的发行量得到了显著提升,到2002年,该报的订阅量在京城地区位居首位。小红帽囊括报纸发行、物流配送、仓储运输等多种发展格局,与宜家亚马逊中国当当等著名品牌企业进行合作。2010年,小红帽成为北京市著名商标,又一次提升了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北京青年报》非常重视征订发行,但若缺乏完善且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征订工作将难以取得突破。因此,小红帽与多方合作,经过努力开辟了四种订阅途径,包括上门订报、电话订报、银行订报和网上订报。此外,小红帽的促销措施在国内报界也是非常有名的。他们充分考虑不同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并注意采用多种礼品的优化组合来吸引各种读者。例如,在2004年3月,该报在一个征订宣传广告中承诺,凡北京市内全年订户,除可享受报款9折优惠外,同时可在牛奶、家庭卫生保健箱、全年电视报、纯净水、图书音像制品等赠品中任选其一。
火炬事件
2008年4月7日,奥运会火炬在法国巴黎传递,记者贾婷用镜头记录了中国残疾火炬手金晶在轮椅上用身体阻挡藏独分子,保护火炬不被抢夺的英勇表现。这张照片揭露了敌对分子的丑恶嘴脸,促使全球对火炬传递的舆论发生了转向,掀起了全球华人保卫奥运火炬的爱国热情,具有深远的国际影响和社会意义。使《北京青年报》在新闻报道方面又有了新的突破,奥运会的报道让他们在报道水平和报道规模上达到了历史上的新高度。这张照片还获得了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关争议
侵犯明星名誉权
2015年2月5日,北京青年报社主办的《北京青年周刊》、《北京青年周刊》官方微信、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刊登了题为《我们为什么要嫌弃张靓颖》的文章,引发热议。张靓颖表示,因《北京青年周刊》系知名媒体,拥有极高的发行量和广泛的覆盖面,上述文章发表后,产生了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并被手机软件《畅读》《杂志汇》及微信等网络媒体广泛转载。上述报道采取虚构、捏造事实的方式,公然侮辱、诽谤其人格及公众形象,造成了其社会评价降低,严重侵犯了其名誉。同年6月30日,张靓颖将记者张纳、北京青年报社诉至朝阳区法院,要求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同时索赔100余万元。
2016年4月,朝阳法院裁定驳回张靓颖对北京青年报社和张某的起诉。法院认为《北京青年周刊》由《北京青年》杂志社出版,杂志社应承担出版内容的民事责任,北京青年报社不是直接出版单位,张某撰写文章是职务行为,涉案文章如侵权应由杂志社承担责任。
新浪侵犯著作权
2015年1月23日,北京青年报以新浪网未经许可转载其《我为何要公布公务员“收入真相”》等9篇文章和11张新闻图片为由,将其告上法庭。海淀区人民法院于5月15日作出一审判决,认定新浪网侵犯了北京青年报的著作权,并判令其赔偿18100元。
新浪网在面对起诉时辩称,涉案的9篇文章中有3篇为访谈形式,北京青年报记者只是转述了被采访人的口头表达,不具有独创性,因此北京市青年报对其不享有著作权。然而,法院认为,这些文章及配图均刊载在北京青年报上,并由北京青年报社的相关记者署名。结合记者与北京青年报社签订的聘用合同及关于职务作品归属的协议,可以确定北京青年报社对这些文章依法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并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提起诉讼。
知名人物
张延平,男,1958年出生,曾担任北京青年报社10年副主编、4年总编辑,2002年起任社长一职,亲历了《北京青年报》从一张小报成长为拥有“十报四刊两网”及北青传媒、小红帽、中国网球公开赛等10多家子公司的北青集团的全过程。他是全国青年报刊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第六届长江稻奋奖(稻奋系列)得主,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和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被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选为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200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个人。2021年,张延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荣誉奖励
社会影响
2001年12月3日,北京青年报改变报型,成为国际规格的瘦报,一些业内专家以"方便读者"、"国际接轨"对报纸的主动"减肥"予以好评。"它的最大好处是方便读者阅读,使阅读更具人性化。"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沈梅祥这样认为。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彰显媒体责任担当
借助栏目的品牌影响力和阵地优势,紧跟国家大事和时事热点,传达党报的深度思考,同时深入解读和及时评析各类新闻报道,既关注单篇评论也策划系列报道,确保首都党报的声音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始终清晰且具有影响力。为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市党代会精神,连续发表了多篇系列评论员文章。在疫情期间,北京市青年报以严谨、稳重、理性的态度,积极发布疫情快讯,权威解读“二十条”“新十条”“乙类乙管”等防疫优化措施,以官方和正式的语气展示保供稳价、助企困、复工复产的举措成效,凸显了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整合优势,每日梳理错综复杂的疫情传播链,以官方和正式的语气呈现。此外,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每日推出“冬奥晨语”和“冬奥论语”,通过言论组合拳的形式,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北京青年报》作为北京市重要的主流媒体,历来重视对社会生活进行积极的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职责主要表现在覆盖不同的领域,全面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促进上情下达,使相关部门能直面基层情况加以解决;题材体裁灵活,适应多种发布渠道。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北京青年报》新增青年特色报道版面“青春派”,通过经验分享及专家讲解等形式,提供职业发展、理财规划等领域的指导与帮助。
其他媒体形式
网站
北青网成立于2000年,是北京青年报社的官方网站,系北京青年报所属的重要媒体核心之一,是以新闻传播、文化娱乐、产经资讯、移动短信、电子商务等为主营业务的大型综合性网站,在众多传媒网站中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广泛的影响力。北青网不仅是各类新闻、专题、评论的信息平台发源地,更是Google百度集团等著名搜索网站的主要信息来源之一。
微信公众号矩阵及其延伸产品
北京青年报社自2014年开始,先后培育了“政知”系列、“团结湖参考”“教育圆桌”“北青深一度”“很北京”“财迷到家”“体坛叨sir”“文化客”“北青艺评”等不同领域的近30个微信公众号,将北青在各个领域的内容生产优势和微信公众号的平台传播优势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北青还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开设各领域的产品号,如头条号大鱼号、网易号等,共计85个产品号,用户累计超一亿,日均发稿量总计4000余篇,进一步丰富内容传播渠道和手段。“政知”系列微信公号(“政知见”“政知道”“政知圈”)主要定位为严肃时政新闻报道旨在为普通民众提供普及政治常识的平台,其中“政知见”以时政事件的解读为主,“政知道”以介绍时政常识为主,“政知圈”则以介绍时政相关人物为主;“教育圆桌”微信公众号的定位是聚焦教育方面的实用信息,形成“实用+权威+有趣”的鲜明特色,目前已实现了线上及时推送、线下贴心互动的有效结合,是京城教育界最为活跃的重度垂直新媒体平台;“团结湖参考微信公众号作为时政评论类公号,影响力稳步提升,粉丝数已达到40余万日均阅读量约3.8万;“北青艺评”微信公众号围绕热点文化事件和现象积极发声,邀请名人大家、专家学者、新锐评论员及时作出专业、权威的评论,已经成为国内文艺评论重要的平台,其推送的文章多次登上“微信公众号巅峰榜”。
客户端
2018年12月26日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北京头条”上线,推出了“政知”、“深一度”、“北青即时”、“青流”视频、“后台”直播、“北青号”人文写作平台、“青睐”文化直播等具有北青特色的频道、栏目,运用图文、视频、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技术传播手段,打造以新闻和资讯发布为主,融合多种功能的新型融媒体平台,用户下载量超2000万。北京青年报客户端“北京头条”不仅是北京市重点打造的四大新闻客户端之一,也是北京青年报社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融媒体
2019年七月,北青网推出短视频品牌“青流视频”,主打全球泛资讯类内容,7月24日在快手短视频平台正式上线,粉丝数已达到40余万,视频总播放量超6亿次。北京青年报社全力打造的视频产品一一青流视频,主打原创作品包括新闻短视频、专题纪录片、直播、动画产品等各类新媒体视觉产品,在全网视频平台发布,总点击量过4亿。不少弘扬正能量的作品被中国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大号转载,受到了广大网友的点赞。除了日常新闻短视频制作、采访,北京青年报社还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角度的视频产品,如献礼新中国成立70年大型阅兵揭秘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有我”“非遗传人献礼70年”“3D大国重器”等;北京夜间经济成果大型系列直播栏目“夜问”,让北京的夜间新闻有了更多的关注者;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现场直播与揭秘报道,使新闻报道更加全面立体,报道手段的不断创新也让北京青年报社的新媒体产品获得一致好评。
参考资料
北京青年报发展状况.北京青年报.2023-09-28
北京青年报社.企查查.2023-11-06
..2023-11-02
..2023-09-27
媒体简介.北京青年报.2023-09-26
团市委一行赴北京青年报社调研.微信公众平台.2023-11-05
北京青年报官网.北京青年报.2023-10-18
北京青年报报刊定位.北京青年报.2023-09-28
关于我们.北青网.2023-10-13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
步入市场化发展(1983年-1990年)
迅速发展时期(1991年-1995年)
成熟发展期(1996-2011年)
“互联网+”时期(2012年-至今)
现状
报刊定位
采编方针和内容构成
采编方针
内容构成
报纸结构
新闻产品
报网结合
拥抱融媒
融媒实践
运营模式和主要代表性栏目
运营模式
主要栏目
法制晚报
北青网
报社管理
报社领导
重要事件
突破传统
改制与上市
跨行发展
体育业和娱乐业
文化业和教育业
成立小红帽
火炬事件
相关争议
侵犯明星名誉权
新浪侵犯著作权
知名人物
荣誉奖励
社会影响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彰显媒体责任担当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推动社会进步
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其他媒体形式
网站
微信公众号矩阵及其延伸产品
客户端
融媒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