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
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阿来,本名杨永睿,中国当代藏族作家,1959年出生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曾先后在《草地》杂志和《科幻世界》杂志社任副主编、总编辑、社长。。现任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第十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还担任了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
阿来出生在藏区一个小山村,父亲为回族,母亲为藏族,家庭贫困。中学毕业回家务农,后考入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中学教师近五年。1982年,阿来在《新草地》期刊上发表了诗歌《丰收之夜》,正式打开了写作的大门。从1982年到1984年,阿来一直从事诗歌创作。1984年,阿来在《民族文学》第 9 期发表了人生第一篇短篇小说《红苹果,金苹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诗歌转向小说创作。1994年冬,完成首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并凭借该作品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9年,出版长篇小说《空山》。2014年,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出版。2018年,中篇小说《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奖。2019年,长篇小说《云中记》问世。阿来开始以诗歌创作步入文坛,而后尝试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多种文体的创作。
阿来作品涵盖了多种文学体裁,近年来,从《机村史诗》到《云中记》,还产生了从虚构到非虚构的趋向。阿来以对现实批判性的反思、对藏文化的深入描绘,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诗意书写而著称。他的作品不仅深受藏族艺术和思维的影响,还受到中国主流文化和世界文学,特别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启发。阿来独特的“双语言能力”和“双重文化洗礼”使他能在作品中自如地探索藏族精神世界和普遍人类问题。他在文学创作上采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包括诗性叙事和魔幻现实主义,以强化叙事效果和深化主题意蕴。同时,阿来也借鉴了外国文学经验,尤其是非虚构文学,以拓宽自己的创作视野。
阿来作为首位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并且两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的藏族作家享誉文坛。在其写作的同时,担任电影《攀登者》《西藏天空》、电视剧《尘埃落定》的编剧进入新的领域,并参加《我在岛屿读书》等综艺活动,逐渐活跃在读者与观众的视野当中。
人物经历
成长经历
1959年,阿来出生于四川省西北部藏区马尔康市,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只有20多户人家的小山寨,他的母亲是藏族,而父亲是回族。年少时,他第一次窥见山外有个世界,还是因为一支地质探测队的进驻。在贫困和变革的背景下,阿来从五六岁开始就要在山地草坡上放牛放羊,与此同时也开始了他对自然深厚的感情。小学阶段,他开始学习汉语,最初听不懂,但逐渐适应并开始接触到汉语文化。到了初中,他坚决要去更远的学校读书,甚至为了筹集学费,翻山越岭走了150多里路。16岁的他念完初中,选择外出务工。成年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村子,先是作为知识青年,然后成为了水电建筑工地上的一名民工,并学会了开拖拉机。后因爱看书,“荣升”为拖拉机手。1977年高考恢复,他连夜开着拖拉机前去,在报名期限过了的时候报了名。考上中专师范院校马尔康市师范学校。1979年毕业后调入马尔康县第二中学当初中老师,1980年,调县中学教高中,后又被多次调任并最终教授历史。阿来总共在中学任教约五年。
创作经历
初探时期(1982-1989年)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转向小说,并调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局所属的文学杂志《草地》当编辑。在这个阶段,阿来的作品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色。他的诗集包括《丰收之夜》《高原美学》和《草原回旋曲》,这时期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活力和高原特有的风格。如《草原回旋曲》和《歌唱自己的草原》都充满了对故乡和人民的热爱。而小说作品则有《生命》《遥远的地平线》和《旧年的血迹》。这个阶段,他的小说主要围绕着藏区的自然环境、贫穷和地方习俗。例如,在《老房子》这部作品中,他以土司制度为背景,讲述了一名土司夫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经历的困难分娩,预示着土司制度的消失。
在这个时期,阿来的小说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倾向,这部分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自身背景的影响。作为一个在特定政治背景下长大的“混血儿”,阿来在小说创作上自然而然地关注了身份、文化和社会冲突。
成熟发展期(1990-1999年)
在这个阶段,阿来作为作家的成就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他开始逐渐从个人经验和地域性的题材拓宽到更具纵深的历史和现实议题,同时展现出了更为明确的批评态度。由于现实和历史议题的复杂性,阿来逐渐将重心从诗歌转向了小说创作,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1994年是阿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该作通过一名被视为“傻子”的少爷的视角,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各色人物和他们的命运选择,展现了生命和命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他如《已经消失的森林》《老房子》和《天火》等,则展示了人们面对困境时的挣扎,还透露出人性中的力量。如在小说《天火》中,他以一场20世纪60年代的森林大火为背景,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另一篇值得一提的短篇小说是《格拉长大》,作为阿来“机村素描”系列的开篇,该作描述了一个名叫格拉的少年与他母亲桑玛姬的生活。尽管他们生活贫困并受到社会的排斥,格拉却以一种清澈的心态面对一切。这一切都在格拉经历了一场关于生命、疼痛和责任的成人礼后达到了高潮。这个阶段的作品不仅体现了阿来个人的成长和思想深化,同时也反映了藏族社群在更广阔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复杂现状。
在职业生涯的这个阶段,阿来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职业决策。1996年,他离开了长期居住的阿坝高原,转而加入成都市的《科幻世界》杂志,从普通编辑干起。关于这次人生转折,阿来在他的《大地的阶梯》里说:"不是离开,是逃避,对于我亲爱的嘉绒,对于生我养我的嘉绒,我惟一能做的就是保存更多美好的记忆。"1998年,阿来成为《科幻世界》主编,经近十年运作,杂志社共下辖《科幻世界》《飞》等杂志共计六种,有了快速的发展。在他主持《科幻世界》时,还发掘出了刘慈欣《流浪地球》这样的科幻名作。
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在21世纪初,阿来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深化的层次。他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荣获茅盾文学奖,成为首个获该奖的藏族作家,树立了其在中国文坛的重要地位。该作品不仅被纳入“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还逐渐跨足了多种媒体平台,如歌剧和话剧,显示出其文学影响的广泛性。
这一阶段,阿来关注的领域更为广泛,作品涵盖了更大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空山》六部曲、《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和《格萨尔王》等作品体现了这一点。例如,《空山》通过六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故事,描绘了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的藏族社会变迁。而《瞻对》则探讨了土司制度对藏区社会和文化的长期影响。除了围绕藏族文化和历史的深入探索外,阿来也对当代社会和环境问题进行了反思。
与此同时,阿来作为藏族文学的重要代表,也在国际范围内获得了一定的声誉。约在2006年前后,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的出版人杰米·拜恩发起的“重述神话”项目,他邀请世界各国的作家们挑选神话,用当代人的笔进行重新书写。阿来选择了《格萨尔王》。为了全心创作改编版的藏族传说《格萨尔王》,他选择于2006年辞去《科幻世界》主编的职务,调入四川省作协,成了一名专职作家。2006年12月15日,阿来以33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作家富豪榜第21位。2009年,阿来改写的小说《格萨尔王》出版,并同时用中文、英文、法文、德语等六种语言面向世界读者。这部作品以百年来在藏人中口口相传的史诗《格萨尔王》为底本,侧重讲述了格萨尔王一生降妖除魔、开疆拓土的丰功伟业。
到了2010年代,阿来的创作方向仍然多样。他发表了非虚构作品《瞻对》,探讨了藏族汉族的文化融合。他还在短篇小说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2014年,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出版,讲述了一段奇特而神秘的藏地传奇,描绘了一部曲折的民族融合史。次年,中篇小说《蘑菇圈》《三只虫草》在《收获》2015年第3期和《人民文学》中发表,在2018年,《蘑菇圈》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奖。
近年来,阿来的创作不仅局限于文学,还涉足了电影界。2019年,他担任电影《攀登者》的编剧,进一步拓宽了他在文化领域的影响。2021年4月10日,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正式启动,阿来担任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2021年6月3日,阿来担任首批四川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使。12月,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选举阿来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22年10月,阿来担任2021年度四川日报川观文学奖小说、报告文学组评委会主任。2023年6月,阿来作为嘉宾加盟外景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参考资料
参与节目
参考资料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批判现实
“对现实的反思,目的在于批判现实”。阿来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描述现实,而是通过深入到现实生活和历史文化中去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联系和影响。他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对现实进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同时也展望未来可能的走向。在《格萨尔王》这本书中,阿来不是简单地重述了一部史诗,而是从更深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出发,重新演绎了这个英雄传说。这种方式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层次,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帮助我们重新审视现实和探寻自我。与此同时,阿来在《瞻对》中对历史不是进行重新编写,而是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刻理解和评价,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刻洞见和对未来的期待。这本书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民族忧思录”,旨在通过历史来反思现实,并对未来进行预警。白崇人观察到,阿来不是在寻找“绝对的生命意义”,而是在解读藏族社会在历史和现实变迁中的复杂情感。“他以特有的民族心理和敏锐的审美眼光去捕捉藏族地区在时代大潮冲击下的矛盾焦点和人们心灵的颤抖,并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思考去表现自己对历史、对现实、对人生的理解。”
深入描绘藏民族生活
阿来在其文学作品中,深入描绘了藏民族的生活与文化,专注于描述藏区和藏人生活。作为一位藏族作家,阿来虽然用汉语写作,但他的作品中仍然明显融入了藏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形成了一种“双语文学”风格。这种独特的风格不仅受到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中原地区主流文化的观点。阿来通过这种混合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一种融合了藏族和汉族思维方式的多元视角。他“在作品中以藏语、汉语两相对照的方式呈显藏语到汉语的变迁过程,……也见出了他对藏族文化的认同趋向”。阿来的作品深入探索藏文化在不同历史和地理背景下的多样性,体现了他对藏文化和历史的深刻见解。他的作品不仅呈现了藏文化中对“仁爱和公义”“自由和尊重”“真挚与情感”的内在价值,而且通过“半去魅化的写作”方式对民间文学展开再创作,呈现了传统的乡村文化在面临变革和挑战时的复杂状态。在阿来的笔下,传统乡村文化经历了变革和挑战,最终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宗教与现代性的冲突
阿来的作品也展现了他对宗教与民间传统的多元看法。“在阿来笔下,宗教本身的庄严与神圣受到严重的挑战和无情的嘲讽”,这种宗教与现代性的冲突不仅体现在他对宗教神圣性的质疑中,也体现在他描绘的藏民族生活中。对阿来来说,探索宗教与现代性的冲突,既是对藏族传统信仰的一种反思,也是对现代社会变迁的一种见证。
写作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
阿来不仅运用了大量具有民族特征的神话、预言、传说等元素,更通过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展示了作品中的各种看似荒诞却具有深刻象征意义和现实意涵的场景。例如,《尘埃落定》中讲述的翁波意西的舌头被割,小尔依带着“傻子”和索郎泽郎看受刑人的衣物,以及“傻子”的痛觉异常等,都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在作品中的细致体现,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和新的时代的到来。
异化的形象为作品描绘了聪明与愚蠢的混沌边界,并且深入探讨了生命的真谛,并以此突显了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无稽的特点。魔幻现实主义在阿来的作品中成为了一种展现土司家族兴衰和土司制度不可逆转历史趋势的重要工具。同时,这种看似简单,却具有深刻哲学内涵的叙述,为作品赋予了更丰富的戏剧意味和深度。进一步而言,《尘埃落定》通过描绘“傻子”的聪明和愚蠢的界限,使文章更加具有戏剧意味。阿来以麦其土司的眼光对“傻子”的智慧的认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戏剧性。直到作品最后,大少爷的死亡也验证了“傻子”的超凡特质,证实了他一直都是哥哥的威胁。《尘埃落定》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成为了一种对历史的真实叙述,吵闹却清晰地演奏出土司制度必然衰败的结局。在这部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元素的小说中,尘埃落定的土司制度成为了历史发展和不可抗拒性的象征。其混沌、奇幻的场景描写和象征,使其成为一部反映了封闭到开放、传统到现代历史变革的作品。
叙事结构
阿来的作品以其独特和多样性的结构为特征,彰显了开放结构的特点。他不断尝试并实验不同的类型结构,使其作品呈现多样性,同时也保持了一种开放性。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阿来的小说结构进行了分析。
学者张学听描述阿来的长篇小说具有“寓言性结构”,介于写实与虚拟之间,展现了一种意象性。徐其超则从多向性的影响角度,强调了阿来长篇小说中的“圆形结构”。邱华栋论述了阿来的《机村史诗》以独特的花瓣式样构建,通过机村的人和事展开叙事。付艳霞则将阿来在《机村史诗》中的结构模式称为“道路小说”的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小说特点表现在情节彼此不甚关联,而时间和主题一致。郜元宝认为,阿来将《机村史诗》中每个中篇看作一个个“碎片”或“花瓣”,组合在一起。
《机村史诗》以其复杂而独特的结构而著称,各篇均可独立存在,同时又保持整体性。该作品有着丰富的音色和多样的意蕴。它被描述为“花瓣式”“碎片式”和“串联式”。其中,“花瓣式”反映了小说的外在组织形式;“碎片式”突出了小说的独立性和主题性;“串联式”则更强调小说的内在统一性和线性发展。
阿来的双线并行的叙事手法在《格萨尔王》和《瞻对》中均有体现,将历史与现实、神话与社会相互交织,描绘了藏区、国家发展、文化交融等问题。阿来不仅仅关注历史的变化和人物的命运,还关注时代的变化和环境的呈现。他通过细致入微的叙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历史与现实间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瞻对的发展轨迹。
叙事角度
全知全能视角
阿来的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全知全能视角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虚伪。例如,在《尘埃落定》中,作者通过全知全能视角展现了各个角色的心理活动,同时揭示了藏族社会的多层面。这一视角的运用凸显了阿来对本真自我的珍视,呈现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移动的叙事视角
在如《尘埃落定》这样的作品中,阿来采用移动的叙事视角,特别是通过第一人称受限视角与全知全能视角的交织使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底蕴。这种自由移动的视角使得叙事格局更为宏大和多维度,同时通过直接与读者对话,增强了作品的互动性和引人入胜的特质。
儿童视角
阿来在某些作品中使用了儿童视角,这一视角以其纯真无邪揭露了成人世界的局限性。例如,《欢乐行程》和《少年诗篇》中,阿来通过儿童的眼光,描绘了世界的美好与纯净。这种视角的采用突出了对生命真实和本质的探索,并加深了读者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的理解。
鬼魂视角
阿来也采用了“鬼魂视角”来展现死亡不是故事的终点。在《尘埃落定》中,二少爷的幽灵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叙述者,探讨了生命、死亡和存在的意义。通过这种独特的视角,阿来展现了对存在和非存在的深刻思考,挑战了传统的生命观念。
傻子视角
阿来采用“傻子”的视角来呈现《尘埃落定》中的故事,这一独特视角让作品更加立体和深刻,展现了阿来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独特运用。通过这种异化的表现手法,阿来成功地以清晰、原始且纯净的视角,讲述了土司制度的变迁与命运。
诗化语言
阿来在语言与表达如在在词汇、句式的搭配方面展现了一定的特色。阿来通过长期的诗歌创作与感悟,丰富了他的汉语表述才能,也使得他的小说创作充满诗意。这一点在他的小说《尘埃落定》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对语言词汇、节奏、句式的调度与安排都经过精心设计。胡立新最早分析了阿来小说中的诗性叙述特点,主要包括“多重叙事视角叠置”“非性格化”“非典型化叙事”“叙事逻辑的颠覆”和“抒情性叙事的无主题变奏”。阿来通过内心独白的诗化表达,将真实和虚幻自由地混合,展现了历史和神话在不同纬度的交织。
阿来最初以诗作为创作媒介,这种诗人特质也影响了他后续的其他文体创作,如小说。杨德华指出,阿来的作品反映了诗和小说之间的互动和渗透。随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这种相互影响变得更加显著,成为了一种主动的艺术探索。 “《尘埃落定》所实现的诗化的或意象化的叙述方式,尤其是在凸现人的生存状态的特殊性(如康巴土司制度)的同时,艺术地模糊了‘人’——生活在‘此处与别处’、‘此时与彼时’的差异,并使作品的思情张力及题旨寓意超越了描写的具体性,或从审美上突破了题材的局限”。阿来的作品《三只虫草》也延续了这种诗化气质。作家以虫草为媒介,以尊重与关爱的情怀,托起了一个藏区孩子对未来的全部梦想与期待,从而使这一故事充满诗意与温暖。他的修辞技巧不仅改造了原本平淡无奇的语言,还使他的文字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比如在《老房子》中,他将“骨质疏松”与“梦境”搭配在一起,赋予了老房子深远的象征意义和飘渺的情感。
象征
阿来作品中的这些意象,多作为主题意象,不仅映照、揭示了小说的深主题,更强化了小说的诗性浓度。通过这些富有文化和哲学深度的意象,阿来将小说的主题与诗性紧密结合,赋予了作品更高的艺术价值。
自然意象
在阿来的作品中,自然意象丰富多样,包括苹果、蛇、槐花、蘑菇、罂粟、温泉、马、虫草、柏树等。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仅是单纯的自然描写,更融入了藏文化中独特的民俗学涵义,构成了“自然一民俗意象”的综合体。例如,鱼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意象,放在藏文化语境下,它具备了特殊的民俗学上的涵义。在《月光里的银匠》这部小说中,月亮意象成为了文中的一个核心元素,它在藏语文化中代表了“圆满与安详”的意涵,展现了阿来对于藏族文化背景下自然意象的深入理解与掌握。
社会意象
阿来通过“公路”的意象,展现了藏区社会在现代性变革下个体的生存状态与变迁。这条无情伸延的公路象征着不可阻挡的现代化进程和历史车轮的滚滚前行,揭示了新事物与新生活在时代大势下取代旧事物和旧生活的无情真相。这一意象与“汽车、火车,乃至各种飞行器的符号”一同,成为了现代性的标志物。
人物塑造
边缘人
阿来的小说体现了其对于边缘人物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关注。这些边缘人物,如《随风飘散》中的桑丹和《达瑟与达戈》中的达瑟,往往游离于主流生活之外,展示着各种怪异、异质的特点。阿来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个体在时代变迁中的抉择和命运,体现了其对人和人性的呈现的坚持。他的创作始终遵循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深入探讨了乡村中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转变和选择。例如,在《机村史诗》中,阿来详细描绘了一个乡村几十年来的巨变,展现了农民在不同时期的行动和主体性。这部作品深刻反映了人们在时代推动下的迷茫和无奈。而在《格萨尔王》中,阿来创造性地将主人公格萨尔塑造成一个既有神性又有人性的复杂形象,反映了他在重述神话时对史诗的兼容和包容。这部作品既展现了一个特殊人物的历史,也呈现了蒙昧时代的历史风貌。阿来在《瞻对》中更侧重于历史的整体性呈现,但小说中对特殊人物的描写仍旧显著。他利用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来表现历史,展现藏区的文化风貌。《云屮记》更是深入探讨了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主人公阿巴的剖析,展现了人性的温情和内心活动。
女性形象
阿来在汉藏交融的民族文化视野下,以其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非乌托邦式的少数民族女性命运画像。阿来在《尘埃落定》中主要塑造了六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分别是土司太太、茸贡土司、桑吉卓玛、央宗、妻子塔娜和侍女塔娜。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人物线,而且反映出了康巴藏区不同层次、不同身份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心路历程。这些形象各自代表着依附型、狐媚型、颠覆型、卑贱型、禁型中的一种或几种,展现了康巴地区土司家族中,女性在社会、家庭和心灵层面上的多重困境与挣扎。阿来以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透过她们的外在表现和内在心理,映射出了四川康巴地区一个土司家族兴衰变迁的历史画卷。每一个女性形象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反映了一系列社会面貌与时代背景,尤其是少数民族女性在封闭、传统的社会中所经历的种种困苦与挣扎。
《尘埃落定》中不同女性形象的代表性与特点:
土司太太与茸贡土司: 她们分别代表着依附型与颠覆型女性,因其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展现了在男权社会中具有某种权威的女性形象。
央宗: 以其美丽和大胆来吸引并得到了土司的宠爱,成为狐媚型女性的代表。
妻子塔娜: 她的美丽与不满,让她成为了依附型与狐媚型女性的典型。
侍女塔娜与桑吉卓玛: 作为卑贱型与禁锢型女性的代表,她们是作品中地位最低、最无权无势的女性,反映了底层女性的苦难和无奈。
榜样形象
而到了2015和2016年,阿来的创作风格经历了明显的转变。他在《蘑菇圈》《三只虫草》和《河上柏影》中,展现了一种新的气象,显示了他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全新理解和探索。在这些新作中,主要人物如斯鮍、王木匠、伊娜、王泽周和桑吉,他们展现了完美的人格,掌握着自己的命运,创造了幸福美好的人生,并为社会提供了榜样力量。这一变化标志着阿来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从残缺到完美的转变,也反映了他对人性和社会变迁深入的思考和洞见。
父亲形象
阿来描绘的父亲形象展现了多重性格和多元命运,反映了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下父亲的不同面貌。《尘埃飞扬》中短篇小说集共收录21篇作品,其中,描写父亲形象的有11篇之多,这种对父亲的热情关注显示了阿来小说创作的“父亲情结”,流露了一个男性作家对父亲角色的思考。
文学思想
民族性与普适性
阿来在文学创作中对民族性与普适性的探索,展现了他对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尊重以及作品的全球普适性。他的作品《尘埃落定》深入描绘了藏族社会和土司制度,并“取材于藏民族中嘉绒部族的历史,与藏民族民间的集体记忆与表述方式之间有着必然的渊源”。在讲述土司故事时,阿来大量地穿插了藏族的创世神话、人类起源神话(如大鹏鸟“生人”)、部族迁徙传说(如银须老人托梦)、远古歌谣(如《马和牦牛的故事》)等,彰显了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他从全球文学大师,如马尔克斯和威廉·福克纳,中汲取营养,强调文学应追求与全人类共有的价值观相一致,不迎合特定政治或社会观念。阿来借鉴了拉丁美洲文学中全球流行的超现实主义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从藏族民间文化、神话、歌谣、史诗、传说和故事中获得创作灵感,并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作品,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技巧与体裁创新
阿来在外国文学的学习中,吸收了多种创新的叙述技巧。例如,在《尘埃落定》中,他运用了意识流叙事、傻子叙事、魔幻叙事、鬼魂叙事与人文地理书写方法,这些手法不仅增强了叙述效果,还深化了作品的主题和意蕴。通过如此丰富多彩的叙述方式,阿来的作品呈现出浓厚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尤其是强化了小说的叙事效果。此外,他还探索了非虚构文学的新型文学体裁,强调文学的史实性、新闻性或真实性,并在作品如《瞻对》中,通过大量的历史和口述资料,全面展现了清朝以来对瞻对部落的多次军事行动,揭露历史上对少数民族的压迫和旧政权的腐败。
社会任职
人物影响
阿来在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影响
科幻文学的创新探索
阿来在其任《科幻世界》主编期间,着重强调科幻文学与主流及多样性文学的融合,推动了科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与革新。他不仅注重科幻文学的传统元素,更看重作品中对现实的深度反映与时代精神的传达。他对刘慈欣王晋康等科幻作家的肯定与推崇,正是基于他们的作品中展现出的深刻的“现实感”,这种以现实为基础的科幻文学,为读者、编辑和未来的科幻作家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多维度的探讨空间。阿来的这一理念反映在他支持并推崇夏笳“稀饭科幻”的作品,如《关妖精的瓶子》中,虽然其科学性并不显著,但却凭借丰富的想象和对现实世界的有趣解读赢得了广泛认同。
阿来的包容与开放的编辑理念使得《科幻世界》杂志吸引了众多科幻、奇幻作家,如王洋、今何在等。他打破了科幻与奇幻文学之间的界限,通过创新性地合作推出“九州”系列作品,为科幻文学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幻想世界。他不仅推动了科幻文学与奇幻文学的融合,更进一步通过融入中国古代神话、民间传说等元素,将中国特色深度融入科幻文学中,开辟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幻文学发展道路。
藏族文化推广传播
阿来积极投身于藏族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在其作品《从梭磨河出发》中探讨了对故乡的复杂情感和观念。阿来认为,故乡提供了人们成长和创作最重要的基础,但应鼓励个体朝外拓展。他通过一系列深入人心的诗歌和小说,例如《尘埃落地》《瞻对》和《机村》等,展现了藏族文化的历史、信仰、民俗和艺术。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领域,也提高了藏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和认知度。阿来在公共演讲和学术活动中也不断倡导,着力提升藏族文化在全国和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阿来的作品反映了藏族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体系中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他通过横向对比和纵向分析,揭示了藏族文化在建筑、民俗和佛教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别是他对格萨尔王传说的诠释,为读者展现了藏族文化中勇气和决断的深层含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全面理解藏族文化。
阿来在作品中展现了藏族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他以细致入微和真实贴切的手法,展示了藏族人的日常生活、信仰和文化。他从不同角度分析藏族的社会价值观,探讨了土司制度、勇气、坚毅、环境保护,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议题。他的作品有助于增强社会批判意识,并为文化保护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宝贵参考。
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
阿来不仅提倡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更以实际行动参与其中,深入民间,整理大量口头文学资料,为保护传统文化贡献力量。他的作品,融入了众多藏族传统故事、歌谣和谚语,实现了民间口头文学的现代重构,为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找到了新的生命。对他而言,文学是一个不断展现新领域和新世界的过程,涵盖各种学科和地域。阿来将《格萨尔王传》重构为长篇小说《格萨尔王》这一创作策略使原本濒临失传的藏族文学得以保存和传承,同时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和接触藏族文化的渠道。通过这种方式,阿来实现了文化多样性的传播与交流,为文学多元化的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他的工作强调了文学在促进各个文化共融中的实际价值,同时为探索文学在多元文化中的不同发展路径提供了实践基础。
阿来在国际上的影响
文学传播推广
阿来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是中国当代作家国际传播的典型案例。其作品不仅体现了丰富多彩的藏域文学和文化,更为全球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多面的西藏自治区。这种表现方式打破了西方读者对西藏的传统刻板印象,进一步促成了中外文学的对话与交流。阿来作品中“真实西藏”的呈现挑战了西方人对西藏的想象,激发了国际文学界对阿来作品中藏地元素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社会文化的共鸣
阿来作品的国际影响不仅限于文学和学术界,在社会层面也呈现出广泛的传播和接受。通过多国主流出版社和媒体的传播,阿来作品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和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传播不仅丰富了全球读者的文学体验,也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另一方面,阿来对于自己的族际身份和语言背景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的创作避免了满足他人的“少数民族风情想象”,而是着力于描绘少数民族真实的生活和文化,这也有助于纠正国际社会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刻板印象,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荣誉与评价
所获荣誉
文学类
影视类
其他类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阿来以33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1位,引发广泛关注。2009年11月30日,“2009第四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阿来以130万元收入,第二次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名第21位。
人物评价
从民族走向世界,再从世界回到自我,以充满自信的主体意识去承担一个优秀作家的担当。阿来用他的笔,把一个相对偏僻的地理位置变成了在文学上引人注目的地点。我们中国很多作家都经历了跟阿来同样的创作实践,就是从写自己的家乡那一方士地开始,由此慢慢地深入、扩大,最终让这个地方通向世界。如果世界文学是一个百花园的话,那阿来的创作是这个百花园当中具有特色的引人注目的一朵。阿来作品的这种艺术价值、思想价值、人文价值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发彰显出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他的宝贵。(莫言评)
 看到阿来我们会想到苍茫的群山以及隐藏在群山之中的村庄。阿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中国作家穿越纷繁复杂的信息与各式各样的观点的洪流,以文学的方式建立与中国的血肉关系,创造史诗的努力。(铁凝评)
在我们每个阅读者的眼中,作家阿来迄今为止的全部写作,已经以一种他独有的方式构建了一个名字叫“阿来的世界”。(吉狄佳马评)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表示,阿来作品真正的落脚点是中国以及生活在中国大地上普普通通的人民。世界各地的读者可以借阿来的作品重新认识生机勃勃的中国,同时也能看到中国作家可以给世界文学提供怎样的经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评)
行走在乡村和城市之间,书生与侠客之间。他抒写现实,刻画中国故事,在快餐文化时代,构建独特的语言艺术,捍卫严肃文学的价值和体面。《成都商报》评
阿来从民族走向世界,再从世界回到自我,以充满自信的主体意识去承担一个优秀作家的担当。于是,我们看到:他在北京大学与学子们分享“语言的故乡”,直击当代文学的痛点;他站在镜头前,向全世界推介古蜀文明:三星堆遗址四川省的,也是世界的!他在草堂讲杜诗,直言:“没有杜诗,我们几乎无法描摹成都市,没有杜甫,我们也几乎无法歌颂成都。”这是阿来的意义,也是文学在当下的意义。(《四川日报》评)
轶闻趣事
智利一所大学请阿来去讲学,问他对行程有何要求,他打开一本巴勃罗·聂鲁达的诗集,把诗中的很多地名圈了出来,说道:“就去这些地方读书。”然后到现场,不管地方有多远,这就是阿来的“旅行指南”。按照“跟着书本去旅行”的习惯,阿来读了阿莱霍·卡彭铁尔去了古巴,读了马里奥·略萨去了秘鲁,读了奥克塔维奥·帕斯和鲁尔福去了墨西哥,而东南亚国家,他基本没去过,因为没读过那些国家作家的作品。
每到一处,阿来除了喜欢听各种故事,还对当地的地理尤其植物十分感兴趣。他的电脑里存着数万张他拍摄的植物图片,点击进去仿佛就进入了一个丰饶而神奇的世界。阿来不仅可以辨认出数干种植物,还能准确讲出每种植物的归类、习性、用途。“青藏高原上80%的植物我都认识,在这方面,我甚至比大学里植物学方面的学者知道的都多。”
参考资料
作家阿来简介.中国作家网.2023-02-20
四川省作家协会简介.四川省作协.2023-09-24
阿来简介(图).凤凰网文化.2023-04-10
阿来.中国西藏新闻网.2023-09-12
阿来 A Lai的全部作品(14).豆瓣电影.2023-09-20
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出版.今日头条.2023-09-12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揭晓.中国新闻网.2023-02-22
阿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中国作家网.2023-04-10
阿来简介(图).凤凰网文化.2024-03-12
大写的励志.今日头条.2023-02-20
尘埃落定,余音绕梁.今日头条.2023-02-21
阿来笔下的人性真实.今日头条.2023-02-21
阿来《尘埃落定》外篇出版.今日头条.2023-02-25
..2023-09-13
阿来连任四川省作协主席.四川频道.2023-09-20
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度生态环境特邀观察员名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2023-09-20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09-20
403 Forbidden.新华网.2023-09-20
作家阿来获人民文学奖-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2-22
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国青年报.2023-02-22
我的名人我的城.成都商报电子报.2023-09-1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成长经历
创作经历
初探时期(1982-1989年)
成熟发展期(1990-1999年)
深化阶段(2000年至今)
主要作品
文学作品
参与节目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批判现实
深入描绘藏民族生活
宗教与现代性的冲突
写作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
叙事结构
叙事角度
全知全能视角
移动的叙事视角
儿童视角
鬼魂视角
傻子视角
诗化语言
象征
自然意象
社会意象
人物塑造
边缘人
女性形象
榜样形象
父亲形象
文学思想
民族性与普适性
技巧与体裁创新
社会任职
人物影响
阿来在中国文学与文化领域的影响
科幻文学的创新探索
藏族文化推广传播
中国文学的多元发展
阿来在国际上的影响
文学传播推广
社会文化的共鸣
荣誉与评价
所获荣誉
文学类
影视类
其他类
人物评价
轶闻趣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