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记》是作家阿来为“5·12”地震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于2019年4月1日首次出版。《云中记》以
5·12汶川地震为背景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地震后,四川一个村落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主人公阿巴以自己的方式去照顾那些在地震受伤逝去的生命的故事。
《云中记》从汶川地震发生时开始构思,写作酝酿时间长达十年,可以说,这是一部饱蘸深情、庄严隆重的作品。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在云中村,汶川地震后,这一四川三百多人的村落,伤亡多达一百余人,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通过村里祭师对于亡灵的追念纠结,呈现出自身对于生命、文明的思考。
2019年11月,由中国作协创研部、
四川省作家协会、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2019年12月13日,《云中记》位居2019年收获文学排行榜的第一名;同年12月26日,该书获得阅文·
探照灯书评人图书奖的“年度长篇小说奖”;2020年1月4日,《云中记》在“《扬子江文学评论》年度文学排行榜”上榜;2021年4月16日,阿来凭借《云中记》获得“十月文学奖”长篇小说奖;2022年9月,《云中记》阿拉伯版新书发布。
内容简介
云中村是座拥有36户人家、300多人的
藏族山村,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惨重:房屋倾倒,岩洞崩塌;不含失踪者,全村死亡93人,多人伤残。地质学家判定,该村震后的某个时期内,会在山体滑坡中坠入
岷江。为此,政府将全部活下来的村民迁到山外平原上的一个移民村中,妥为安置。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村中祭师阿巴,怀着在多年故土生活中形成的执著信仰和浓浓乡情,在迁入移民村4年多后,决意回到云中村的废墟中。他虽对灵魂的存在半信半疑,但仍盼能聚集起全村亡魂,和自己长相守,与云中村共存亡。同时,他作为祭师,被县里选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还要完成乡干部的一个嘱托——借安抚鬼魂,来安抚人心,重振灾民意志。从5月到10月,阿巴身着全套祭师行头,摇铃击鼓,念念有词,在云中村废墟中挨门逐户地作法招魂。在此过程中,他触景生情,感世伤怀,围绕着对一个个死伤乡亲的命运追忆,回顾了云中村50多年的历史沧桑。小说的结尾是:阿巴谢绝规劝,在山体滑坡之际,伴随云中村的废墟,坦然沉入江中。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酝酿十载,
阿来在《
尘埃落定》之后推出力作《云中记》,2019年5月25日,这位著名作家在北京谈及自己新作的创作源起。
阿来曾经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以中篇小说《
蘑菇圈》获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文坛的“双冠王”。对于《云中记》,他坦言自己早有创作冲动,但迟迟未敢动笔。
“5·12”
5·12汶川地震是一段沉痛的记忆,灾难之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相关作品。在汶川地震后,阿来亲眼见证了一个村子仅一夜之间彻底消失,本着“生命共同体”的思考,他心情沉重,因此创作出《云中记》。
《云中记》的构思从汶川地震发生后就开始,但直到汶川地震十周年那一天,
阿来再也无法抵挡内心的呼唤,生平第一次放下手头正在写作的小说,开始创作这一部《云中记》。据阿来说,他每天固定写三四千字,到2018年10月就把《云中记》写完了。
《云中记》讲述了
5·12汶川地震后,
四川省一个三百多人的
藏族村落,伤亡一百余人,并且根据地质检测,村子所在的山坡将在几年内发生滑坡,于是在政府的帮助下,整村搬迁至一个安全的地方。村里祭师总是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决定以自己的方式去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
《云中记》讲述“云中村”的陨灭与重生,
阿来没有把重点放在人的悲痛与无助上,而是着力于废墟之后的新生。在传统与现代、鬼与神的辩证思考与叙述中,呈现了生与死、光明与黑暗、自然与人类等彼此依存、互相转化的状态。
人物介绍
阿巴:具有殉教或者尽职的祭师,最后自愿选择死亡。小说里,虽然家中“世世代代都是祭师”,但阿巴与父亲和爷爷不同,父辈是由云中村文化自然传承下来的祭师,但他的祭师身份却是从政府所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班培训而得。为了配合发展当地的文化旅游产业,阿巴还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但有趣的是,这个名称他从来没叫全过。成了祭师的阿巴并没有真正进入角色,“上过农业中学,当过云中村有史以来第一个发电员”的履历也让他不相信有鬼神的存在,直到那场地震来临,将阿巴身边的一切改变,小说写出了阿巴思辨的整个过程,“这世界到底有没有鬼魂,万一有的话,云中村的鬼魂就太可怜了,活人可以移民,那死去的鬼魂移到哪里去呢”。阿巴的种种际遇,都指向了他其后返身回村的选择,这是一条救赎意义上的找寻自我之路。
仁钦:阿巴的外甥,县里派来云中村救灾的领导小组组长、瓦约乡的乡长,他当然要全力抢险救灾。他清醒过来的瞬间一路寻找他的妈妈,但是很遗憾妈妈没有找到。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生活在云中村的人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古老文明的守护者。他们有神秘的族源神话,崇敬神山与神树,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自足的生存方式,世代因循着古老戒律与法则。对于现代都市而言,云中村似是桃花源。但是,地震使得云中村人的生活链条出现前所未有的断裂,他们被迫迁离故土,去移民村适应新的生存法则。
与云中村一同失落的,是云中村人古老的神话、千百年的信仰和业已形成的族群特质。在移民村,他们不再祭祀
山神,不再供奉祖师像,女人用的自制动物油脂换成了超市里香气
袭人的头油,孩子们也开口说新地方的话语,在那里,云中村人重新建立了生活秩序——那是属于城市人的生存方式,是被规训过的现代法则。由此,
阿来的《云中记》呈现出另一重断裂,即现代化进程中,命运之嬗变。
不难发现,在地震发生之前,现代化已经悄然侵袭了云中村:全村通电,家家户户有了信号与电视;人们开始用机器耕地打麦,在高速运转的机器声里,人们再也不能悠悠地歌唱;传承百年的家族徽章被遗忘,人们甚至忘记了它们的来历;古老的语言不能表达如今的思想,新字新词渗入了云中村人的话语。但是,现代性的建立本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灾难的降临却使得云中村与其自身的传统陡然断裂,于是,神性被科学消解,原初信仰被现代话语彻底解构。地震带来的断裂,不仅是神山上日益扩大的裂口,更是云中村乃至现代社会里,神性的荒芜和传统的断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云中记》已不仅仅是地震死难者的安魂曲,更是
阿来为古老文明书写的挽歌。
云中村人对信仰的找寻,实际上是人类对大自然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之心的找寻,是试图重返精神家园而做出的努力,阿巴的返乡之旅也是返魅之旅。尽管科技发达,但我们还是应该尊重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试图揭露所有奥秘。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但现代科技的发展将人类从自然中剥离出来,于是人类对自然就有了无止境的索取。所谓“无家可归”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将自己从“家”里赶了出来,是我们自己离开了精神家园,摧毁了物质家园而导致的结果。而
阿来通过对阿巴这种“最后式”小人物顽固反抗现代化的歌颂,将阿巴作为家园守护者的形象“立”了起来,尽管最后阿巴重建失败,但阿来还是以“颂诗”的方式书写了阿巴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使得最终的陨灭得到了升华,彰显了人类历经千难万险也要返回精神家园的文化母题。
艺术特色
该小说写得十分从容,但也自然有些沉闷,尤其是前几章。到了第九章后,小说变得热闹了,稍微有些明快了。但由于小说除了阿巴,其他人物都描写得不够深入细致,缺少一些灾难带来的命运震慑感,及其和山下村民之间有可能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整部小说还是稍微平淡,过于散文化。不管如何,
阿来的这部长篇小说还是写得庄重而深沉、从容而大气,充满了对人对大自然对神性的尊重与敬畏。
获得荣誉
作品评价
北京十月文艺社总编辑韩敬群:“在用文学强力表达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方面,相信《云中记》会是一部现象极作品。”
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这部作品以高质量的文学强有力地回应了我们民族历史上关系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是当代文学在现实题材创作上,在呼应时代重大主题说的一部现象级作品。阿来不是在地震发生的当下凭一腔热血投入写作,他对灾难性的事件,对它给我们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创伤如何修复,不止是物质上的修复,更重要的是通过对逝者灵魂的慰安,实现对生者精神的抚慰,有着长达十年的沉淀思考。最终,
阿来找到了他的独特的表达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张清华:“《云中记》想表达什么呢?它是表达自然法则和人的诉求之间的冲突。”“对于亡魂的纪念,《云中记》选择了灾难之后人类的救赎。救赎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和理性的,政府的救助和灾后重建是必要的,重建村庄恢复自然秩序。而文学的职能,则是灵魂的安置。阿来选择一个祭师阿巴的角色,其
音节像哑巴的发音,因为哑巴只能发‘阿巴、阿巴’的声音。阿巴有两个身份,一个是现代文明给定的身份,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有一个是传统文化当中介乎于巫的角色,就是所谓的祭师。他回到故土,和死去的亡魂对话,安顿他们,来完成另一个仪式,就像原始的民间方式处理灾难和记忆。”
《
当代文坛》副主编赵雷:“《云中记》是从文学、美学和哲学的维度,经由个体的消失、村庄的消亡来观照人类的普遍境遇和共同命运,从而达到超越性、悲剧性的境界。相信这样一部作品能够经受住读者的阅读和历史的检验,在中国当代小说史和世界灾难文学史上占据它应有的地位。”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谢有顺:“有清晰准确的实证背景,又有波澜万丈的灵魂演出;如此辽阔,又如此细腻。”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这肯定是
阿来继《
尘埃落定》《
空山》之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注定会成为近几年甚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阿来,本名杨永睿,1959年出生于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中国当代作家。
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1994年冬,完成首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1998年,《尘埃落定》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凭借《尘埃落定》获得
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2009年3月,当选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兼任
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同年,出版长篇小说《
空山》。2014年,出版长篇非虚构作品《瞻对》 。2018年,凭借《
蘑菇圈》获得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9年,长篇小说 《云中记》创作完成;同年,《
尘埃落定》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2021年4月,担任
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