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店镇东邻胡台乡,南邻
诸城市和于红区,西接前当堡镇,北连张家屯乡。公路横穿境内,乡和各村之间都有沙石路相通。瓦店镇镇政府驻瓦店,共8700户,总人口31744人,除
汉族外,有满、蒙古、
回族、
朝鲜族、
锡伯族等少数民族,辖20个村委会:小三家子屯、前沙河、山环、新安、 、瓦店、勃林子、后沙沟、巴图营子、荒山、李家套、东升堡、五道沟、荣胜堡、赖花堡、韩三家子、兴盛堡、虎家屯、兴隆桥、孙家套。
瓦店镇位于诸城新民市东南部,距城区29公里,南部和诸城、于洪区接壤。潍诸公路(102线)穿境而过。瓦店镇区域总面积106.1平方公里(合159150市亩),耕地面积75182亩。瓦店镇两个文明建设成果显著,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面发展,曾多次被
山东省和
诸城市两级党委和政府评为文明乡镇和经济发展先进单位。这里还是诸城市小城镇重点建设单位。
乡镇简介
是诸城市水稻重要产地和优质大米生产基地。有4万亩
清水大米,年产3000多万公斤。全镇开发棚菜6000多亩,年产西红柿、
芸豆、黄瓜、茄子等冬春季蔬菜1亿公斤。镇内有林地和疏林草地1.6万市亩,宜于林牧业生产。以蒲河为主干,全镇有河流、池塘、坑泡等水面34051亩。其中宜于水产养殖水面9500亩,已开发渔池6600亩,年产淡水鱼6000吨,是
诸城市淡水鱼生产基地。瓦店镇境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年产原油100万吨,天然气8000万立方米。
历史沿革
瓦店
录驻守此地,故得名瓦店录。瓦店所辖地区,解放前各个时期均属三区。解放后仍属三区,1949年以后简称瓦店,1949年划归十区,1956年合并于大民屯区,1958年10 月属大民屯人民公社,1961年由大民屯公社划出,成立瓦店公社。1983年该称
瓦店乡。1994年撤乡设镇。
自然资源
瓦店镇,地处
山东省中部八个城市群的环抱之中。这里的地貌为
辽河冲积平原,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性气候,四季分明物产丰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区位优势。瓦店镇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地肥水美、物产丰富,是东北清水大米的主要产区。
另外,淡水鱼虾,大棚蔬菜,生猪
奶牛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都是兴办农式企业的重要原料来源。
同时这里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为各类项目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燃料来源。
瓦店镇水电富足,辽河主要支流一蒲河横跨全瓦店镇。新建6万伏高压变电站刚刚投入使用。另外,瓦店镇还拥有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产业工人。
经济发展
确立冲刺全国千强镇的目标,明确农业富民,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瓦店镇的米业加工形成规模,创出品牌,提高了附加值,同时利用区位优势,主动接受诸城母城和胡台新城的辐射,形成大发展、快发展的态势。瓦店镇有民营企业50余家,有玻璃工艺、塑料制品、机械加工、铸造、汽车配件、饲料加工、
工艺美术、包装制品等行业,其中玻璃制品打入国际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另外,瓦店镇有大米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60余家,已成为瓦店的重要支柱产业。瓦店镇商业发达,拥有1个年成交额300余万元综合市场。个体饭店、旅店、商店100余家,运输、贩
运达500多人。瓦店镇从事商业活动的人达1万人,总经营额6亿多元。
瓦店镇2003年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8亿元,比上年增长9.2%;地方财政收入386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利税2100万元,分别增长10.5%和9.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6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5元。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000户,民营企业120家。2003年,全镇引进外资项目12个。全年共完成乡镇企业总产值2.2亿元。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黄烟、大桑、
万寿菊、果菜、林业和畜牧业六大主导产业优势明显,全镇共发展黄烟4000亩,大桑3000亩,大棚草莓3000亩,蔬菜3000亩,林果1.2万亩,万寿菊、花生等经济作物1.6万亩。发展各类养殖小区120个,肉鸡养殖总量达到200万只,生猪4万头,山羊3万只,
黄牛1万头,畜牧业总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山区旅游业闯出了新路。镇内共有
障日山、
竹山县等八大山系,动植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障日山经初步开发,已建设成为一座“三季有果,四季常青,集休闲、观光、娱乐、避暑”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坐落于瓦店境内的
诸城市惟一一座省级森林公园竹山省级森林公园也已成立开发管委会,开发前景广阔。辖区内共有8处山场得到不同程度的开发建设。
旅游资源
瓦店镇位于美丽的诸城,这里人杰地灵、水土肥美、鱼米飘香。曾有过路文人云:“稻谷米麦接连天,金色硕果铺满田”,而今更有人把这里丰收的喜悦汇成聪明与智慧,用稻米、芝麻、绿豆、谷黍等果实巧贴成画,不但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也极大丰富了农村的特色文化艺术,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手工艺术财富。
五谷画,利用纯天然的植物果实,不加以任何着色,用其果实的自然形状经过粘、贴、拼、雕等手段,利用明暗、线条、色彩、构图等造型方式创造出来的作品,具有粗糙朦胧而不失精细、朴质自然天成的独特风格。如鹰的羽毛用糯米来表现它的锋利,河水用芝麻来表现它的波澜,大树用棕黍来表现它的枝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五谷画就这样在农民的手里诞生了。有粘成近
国画风格的山水风景,有贴成油画效果的人物、建筑,有粘成传统的吉祥图案,有五谷粘成的书法,画面栩栩如生,质朴吉祥。五谷画技法极其严格、复杂。由于五谷自然形状多样,在选粒、选色、构图、粘贴上要求极其精准,同时耗时之多,堪称画界之最。一幅2.44mx3.66m的《连年有余》,40人用时35天方可完成,已申请了
吉尼斯世界纪录。
由于作画原料所需,也丰富了当地的种植品种,达十几种以上,如黄芩子、吐丝子、沙苑子、西摩五色等,曾经田间地头的草籽也成了他们选购粘画的原料,使当地农民从种植到制作上多方面受益,四季不闲。所用的粘贴剂,是用树的油脂加以合成;原料也以烘干脱水等方法自然防腐处理,使其产品天然环保永不色,是真正的绿色工艺品。由于五谷画知名度不断提升,
中国中央电视台、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
北京电视台、
天津电视台、人民日报、山东日报等众
多媒体都对这项民间艺术进行了有关详细的报道。2004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
新民市视察时,看到五谷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赞扬。并称“人们印象中的粮食是食用的,如今农民把它作成艺术品是聪明与智慧的表现.是一项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好办法”。几幅五谷画:《
吉祥如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主席朝夕相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