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洲枳壳
江西省新干县特产的中药材
商洲枳壳,江西省新干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商洲枳壳栽培已有1700多年,宋朝时被列为贡品,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载明的“芸香科植物及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产品具有“身干肉厚、色白质坚、菊花型、气香味苦微酸,药用有效成份高”等特点。国家各级药检部门对枳实药性检测皆以新干商洲枳壳为标准;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2006年04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商洲枳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商洲枳壳因原产于新干县三湖镇,又名“三湖枳壳”,具有“果肉厚,外翻如覆盆,瓤瓣数较多”等特点。
神农本草经》始载枳实,无枳壳,列为木部中品。枳壳之名始见于唐甄权所著《药性论》。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收载了枳壳并附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叶为单身复叶,即可肯定为柑橘属一类植物;另单独立枸桔专条,结实大如弹丸,形如枳实而壳薄,多收种为藩,伪充枳实及青金桔皮出售。通过上述考证,从明朝开始的枳壳与现代相一致。
商洲枳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载明的“芸香科植物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是一味重要的中药材,江西省名特产之一,其学名为芸香科柑桔亚科柑桔属橙类中的酸橙酸橙是新干三湖红桔产区的重要栽培品种,主要分散于新干三湖镇樟树市洲上乡。品系有黄皮酸橙(俗称香橙)、红皮病酸橙(俗称臭橙)以及其天然杂种毛化红等,且有较多的产量。
商洲枳壳对自然环境适应性较强,平原、丘陵均可栽培,但以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宜,较耐寒,可忍耐-8℃左右的低温。新干三湖一带桔区原习惯于实生繁殖,且多栽培于房前屋后、田头河岸,在20世纪70、80年代才新发展成片。栽植株行距5—6×4—5平方米,亩栽25株左右,一般实生树要8年后进入结果期,壮年盛果期株产鲜果100千克以上,盛果期可达50年以上。枳壳中药材加工是在小暑大暑期间采青果切开晒干而成,鲜干比为3.5:1。
药用价值
商洲枳壳药用价值的有效成份包括芳香油、总黄(橙皮式、柚皮甙)和有机碱(辛弗林、N—甲基酷胺)等都优于同其它品种,对胸胁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直肠脱垂,子官脱垂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产地环境
江西省新干县位于东经115°15'—115°44',北纬27°30'—27°58',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c,年均降水量1604.5毫米,全年无霜275天,适合各种生物繁衍生长。新干自然资源丰富,素有“粮仓、桔乡、林海、盐田、药邑”等美称。有耕地面积43.3万亩,山地面积135万亩,林地面积10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2%。
商洲枳壳的独特品质源于原产地新干县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条件。新干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四境与邻县之间,除西北隅之外,多依山脉为界,最高峰(玉华山)为1169米,形成东、南、西面高而北面低的特殊地理环境。县内地貌以低山丘陵岗地为主。河流属赣江水系,境内河道纵横交错。主干河流赣江中段由南而北贯穿县区;以其为中轴,东西两岸有沂江河、湄湘河、江河等10条支流直接汇入,丰沛的水资源孕育了商洲枳壳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道地药材品种。不均匀的降雨与特定的温度、光照条件结合,正好满足了商洲枳壳生长发育的要求。
历史渊源
商洲枳壳的生产历史可追溯至西晋(265年—317年),已有1700多年,宋朝时被列为朝廷贡品。
据史料记载,中医使用枳壳入药的历史悠久,但在唐宋以前,用以入药的枳壳来源地较复杂,既有芸香科橘类的“臭橘”,又有芸香科橙类的“酸橙”。前者叶片为三小叶组成的复叶,每年9月和10月采收;后者为单身复叶,7月采收,是同科不同属的两个栽培品种。宋《本草图经》记载:“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须陈久者为胜。”此段叙述中描述的“皆以翻肚如盆口唇状”的特点,形象地描述了商洲枳壳特有的外观特点。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新干县三湖娄家渡上首建商洲集市,新干生产的枳壳通过商洲集市的中转而行销天下,久之而得商洲枳壳的称誉。宋赵与时所著《宾退录》第十卷135页中载有:“枳壳商洲一十斤,枳实商洲一十斤”为贡品。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枳壳,以商洲者为佳”。
商洲枳壳在清朝末年开始衰败,到1949年新干县只有枳壳树997株,且均零散栽培,面积不足40亩。
解放后,商洲枳壳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起步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新干县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政策,从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扶植,使商洲枳壳栽培范围不断拓展,栽培面积不断扩大。1977年,新干县在三湖镇建立商洲枳壳基地,全县枳壳栽培面积达100公顷,总产量100—150吨。20世纪80年代末,全县栽培面积发展到400公顷,总产量达200吨,每年出口量达30吨以上,成为江西省枳壳出口的主要基地。至1984年底,全县共有枳壳树11.27余万株,其中新老结果树5万余株,按每亩栽25株计算,面积近5100亩。干品产量由1949年的2吨上升到1984年的200吨,1990年增加到330吨,1991年400吨以上,居江西省之首。出口量每年30吨,成为江西枳壳出口的主要基地。
恢复发展阶段
1991年12月,新干县遭遇特大冻灾,商洲枳壳损失惨重,全县枳壳树冻死1/3,面积仅存500余亩,1992年产量仅4500千克左右,特别是1977年栽植的正值盛果期的枳壳基地,已基本毁灭。新干县成立了药材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全县的药材生产,尤其是商洲枳壳的种植、加工、销售。1998年注册商洲枳壳商标。1999年,实施国家星火计划“商洲枳壳苗木繁殖及生产基地建设”项目,通过改造200公顷枳壳低产园,探索出一套高产栽培技术,选育出优良品种2个,建立了4公顷优质苗木基地。
快速发展阶段
2002年10月,新干县在原药材办的基础上成立了政府组成机构县药材局,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全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同时成立了行业组织“新干县中药材协会”,促进了商洲枳壳等药材的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商洲枳壳也从三湖镇扩繁至全县荷浦乡界埠镇、金川镇、大洋洲镇七琴镇神政桥乡等适宜种植的地区。为了做好原产地域保护,搞好品种提纯、复壮,又在溧江镇、七琴镇、桃溪乡低丘岗地林场建立了3个GAP种植科技示范园,并建立了2个原产地域保护苗圃基地。
为保护商洲枳壳这一地道的地方特色资源,加快产业的发展,2005年初,新干县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调研论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并组织专家制定《商洲枳壳》标准。此外,新干县还不断加大对果农的标准培训和宣贯工作,在种植、建园、管理和加工方面推行标准化,使产品的优质品率提高30%以上,产品的产出比也提高25%以上。
生产情况
2008年,商洲枳壳栽培面积达1600公顷,新干县在七琴、潭江、桃溪等地建立了3个GAP种植示范园和两个种苗基地,年产量达到2000吨,占中国枳壳总产量的45%左右。由于产品质量优良,商洲枳壳在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一般要比湘枳壳高出2—2.5元/公斤。并远销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地区,年出口量达100吨。
2012年,新干县栽培商洲枳壳面积2000余公顷,其中投产1333公顷,干货总产5000多吨,产值达1.5亿多元。
产品荣誉
2006年04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商洲枳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商洲枳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江西省新干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给予商洲枳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建议》(干府文[2005]33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江西省新干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名
枳壳,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植物枳壳臭橙和香橙
(二)立地条件
选择土层疏松、排水良好、靠近水源的肥沃砂壤土或坡度10°以下的红壤坡地,pH值5.8至6.5。
(三)栽培技术
1.种子采集:必须采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良种繁育基地生产的良种,不引进其他品种。选择品系纯正,产品质量稳定,没有变异的成年树作为采集接穗的母本树,或采集其成熟果实收集种子播种。
2.种苗培育:
(1)砧木:选用枳属枳为砧木。
(2)嫁接及嫁接苗培育:在选定的母本树上剪取当年的粗壮春梢或成熟夏梢为接穗。采用柑橘属单芽腹接的方式嫁接。
(3)苗木出圃:选择一、二级苗进行定植。
3.苗木定植:春季定植。以嫁接苗进行矮化密植,株行距3×3米或4×2米,亩栽74至84株。
(四)采收与加工
1.采收:小暑后至大暑前3天,选晴天采摘,收获的果实应及时摊置阴凉处。
2.加工:
晒干:鲜果及时横切摊晒。切面向上晒至7成干,堆放室内通风处,发汗2至3天,再晒至水分≤13%,成品包装。
烘干:烘干温度60℃至70℃,时间12小时,发汗24小时,反复三次,成品包装。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征:外表面绿褐色或黑褐色,剖面果肉黄白色,内囊红棕色或黑褐色,横剖面外翻如覆盆子状,果肉厚0.6至1.2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具浓郁芳香气味。
2.物理化学指标:芳香油≥0.2%,柚皮甙≥5.58%,橙皮甙≥5.58%,总黄酮甙≥11.16%,辛弗林≥1.235毫克/克,N―甲基酪胺≥0.116毫克/克,水分≤13%,农药残留低于国家中药材GAP规定的标准。
专用标志使用
商洲枳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西省新干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药用价值
产地环境
历史渊源
生产情况
产品荣誉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质量技术要求
专用标志使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