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惺
清朝时期的教育家
李惺(1785年—1863年),字伯子,号西沤,四川省垫江县(现重庆市垫江县)城南郊冯家湾人。历官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左赞善清代政治人物、学者。李惺的主要作品有《西沤外籍》10卷和《可邡诗稿》。李惺于爱新觉罗·颙琰十三年乡试中举人,嘉庆二十二年成进士,后选庶吉士,授检讨。道光十二年(1832)丁父表归,服除遂辞官归养。
文坛才人
李惺嗜古力学,在文学、哲学、书法等方面,造诣宏深。一生著有《药言》、《冰言》、《药言誊稿》、《冰官补》、《掘修补》、《老学究语》、《试帖》、《钢狍馆郄书》、《郄书补》等著作,由学生辑为《西沤外籍》10卷,《西沤外籍》卷刊印行世,共50万余字。留下了许多饱含哲理,颇启人心智的格言警句,如“公生明,廉生威”、“见勤忘劳,习逸成惰”等,至今仍被人当作座右铭。但亦有“妇人多无识见,以故其言多不可听”等侈谈封建礼教之言。《可邡诗稿》收录他创作的古体诗、近体诗近480首,多旅游、感怀、赠答之作,也有不少指斥清廷时弊,反映民间疾苦的佳作。风格清空高淡,一扫诗坛的浓纤之习。他的书法,行笔高雅,飘逸洒脱,苍劲有度,今宝光寺、梁平双桂堂有其遗墨。
李惺书法题识: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与钥,夜潮留向月中看。长夏如年,书此藉以遣闷,李惺。
翰林李惺题秦良玉驻兵遗址四川营:
昔日勤王上玉京,桃花马上请长缨。
万里征战扫侵贼,震地威名白杆兵
金印又传三世将,旌旗争认四川营,
至今秋雨秋风夜,隐约笳声杂纺声。
书香世家
祖父李振音,乾隆举人,任井研县教谕。
父亲李如连,为增广生。
李惺幼承家训,聪颖好学,14岁即进入垫江县凌云书院。
爱新觉罗·颙琰十三年(1808年)中举。
嘉庆二十二年中三甲第第九名进士,选庶吉士入庶常馆。
嘉庆二十四年散馆后,历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修、文渊阁校里、国子监司业、詹事府左春坊左普赞等职。
忧国忧民
李惺器识广东宏远华南虎俱乐部,忧国忧民。幼年立志于学,正值乾嘉盛世,由举人而进士而翰林,均已国家大计、天下安危、乡邦风教疾苦为怀。
但当他立身于士大夫阶层,图臻国家于富强时,偏逢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嘉庆晚年和内政废弛外侮频仍的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他目睹日益腐败的朝廷政事和道光皇帝的昏庸无能,深感国事无为,遂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托词祖母年老,辞官返川。
当他洞悉清政府屈膝于外侮面志难酬时,只得以借古喻今的诗篇,来表达他的一腔赤诚,写出了“是谁赞高庙,乃自坏长城。百战攻全废,偏安局已成。黄龙府何在,莽莽暮云横。”的诗句,发出了“回首汉唐人去尽,乾坤磊落几奇才。” 、“眼看红羊成大劫”的仰天长叹,反映了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侧面。
返川执教
李惺是以教育为己任的一代师表。辞官返川后,没有忘怀祖国的命运,把拯救时艰的重任,寄托在青衿学子身上。先在成都锦江书院 主讲20年,后又在三台县剑阁县眉山市泸州市讲学7年。
教学中,他一破“以经治国”的传统,“举凡训词章之末,功利智术之私,不以之教。”诱导学生独立思考,因才造就,主张“问即是学,好问即是好学,善问即是善学”、“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改进”的治学之道。
他一生从事教育34载,为琢育人才呕心沥血,朝内外不少清廉官员、文武志士、社会贤达,皆出自其门下。民俗音乐有“天下翰林皆弟子,蜀中进士尽门生”,赞誉他在教育生涯中的成就和威望。
拒受高官
李惺正直不阿,廉洁自持,淡泊为生。他32岁中进士后,自奉仍极简薄,家固寒素,但不以有无介意。人有困难,则慷慨相助,讲学所得收入,均与兄弟共用。每当岁尽,料亲友中难以度岁者,总亲向家人嘱咐:给某人多少,某人多少。晚年曾偕青城山一道士游览江浙闽粤的名山大川,归来后尝与人言:“天下将有兵变。”咸丰十年(1860年),云南省义军进军四川省,给事中赵树成书荐李惺 老成达练,要他督办团练,咸丰亦知他在蜀中德高望重,命加四品卿衔团练大使职,均以老力辞。四川都督骆秉章又三番四次嘱藩台刘蓉敦请,亦坚不受命。表达了他拒受高官厚禄,不贪荣华富贵,甘受清贫的高风亮节。
病逝成都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二十三日,李惺病逝成都寓所,终年79岁。五月初一,遵其遗愿葬于仁寿县。门生诸人将其牌位请入成都乡贤祠,清国史馆亦为之列传。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文坛才人
书香世家
忧国忧民
返川执教
拒受高官
病逝成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