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尧
中国男画家
黄尧(1914年—1987年),本名黄家塘,原籍嘉善县,出生并成长于上海市。作为马来西亚画家,他特别擅长将不同时期的中国文字,转换成抽象的造型。
人物经历
黄尧从小学习甲骨文、钟鼎文,打下深厚的书法与美术基础。不到20岁,就当上《上海新闻报》美术编辑,并在30年代凭“牛鼻子”系列漫画,在中国红极一时。他以幽默的画笔讽刺社会弊病,深受欢迎。
1945年后,黄尧辗转到了越南泰国。旅居越南的期间也是他艺术创作的分水岭。可能因为接触了不同的风土民情,他开始以水墨画描绘民俗风情,表现浓厚的地方气息,开拓了创作风格和题材。
1956年,黄尧应马来亚教育部之聘,南下担任教师。这时,他画了更多南洋风情画,渔村、椰子、割胶工人都是他笔下的题材。他的漫画主角“牛鼻子”,也融入新马的背景,显示他本土化的一面。黄尧还潜心学术研究,以十年时间写成《新马华人志》,从历史和社会地理学的角度介绍海外华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情况。 1973年黄尧退休,更加投入于艺术工作。80年代,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曾发表他许多文章,表达他对文字画、山水画、儿嬉图的心得,以及他对中国古代画家的看法。这些文章后来集成《墨缘随笔》出版。
作品展出
2001年,黄家后人把110幅黄尧不同时期的画作,捐赠给新加坡美术馆,是美术馆历来收到最大数量的一次私人捐赠。黄家后人在数千幅黄尧留下的画作中,选择110幅具不同时期风格的作品,捐赠给新加坡美术馆。这是美术馆历来收到的最大数量的一次私人捐赠。美术馆举行的黄尧回顾展,昨晚由国防部兼新闻及艺术部政务部长林得恩主持开幕。
这次展出的60幅画作,共分八个组别:书法、抽象画、儿嬉图、民俗画、山水画、南洋风光、东南亚风光,以及文字画。
专程从吉隆坡来到新加坡的黄家媳妇陈美凌博士说,黄尧生前曾多次在新马两地举行展览,但文字画只在1975年在本地展出过一次。陈美凌说,黄尧逝世后家人一直没有整理他的画作。两年前,中国山东出版社为出版牛鼻子系列漫画,曾经联络黄家寻找材料。家人才开始翻出黄尧的作品,“一看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东西,就找专家来看,找美术馆馆长郭建超看是什么东西,怎么知道一看就说是好东西。”曾以两年时间整理黄尧遗作,对作品有丰富认识的陈美凌说,黄尧生前也经常把画作捐给马来西亚的博物院。这次把画捐给新加坡美术馆,是因长孙女黄丹蓉在新加坡工作的关系。谈到祖父,黄丹蓉流露亲切之情。她说,小时候祖父常画漫画让她上色。受到祖父的影响,黄丹蓉本身也画速描,但她自称“只有技巧没有天份”。在深圳市渔夫科技有限公司 Francis公司任投资经理的黄丹蓉说,公司的积极支持她为祖父筹备画展。她说,该公司的纽约总部经常赞助当代的美术活动。这次回顾展开幕礼也得到该公司赞助。
2 上海美术馆展出
“沧海遗珠——黄尧艺术回顾展”于2011年8月13日在上海美术馆揭幕。黄尧的艺术作品在时隔六十余年之后,终于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出生之地。
此次展览是首次在黄尧的祖国如此全面地展出他的作品,作品的创作年代处于1934年到1987年,包括漫画和国画书法作品各100多幅,几乎贯穿了黄尧的整个创作生涯。据上海美术馆方面介绍,黄尧基金会和黄尧后人决定将仅存的65幅黄尧创作于1947年的水墨漫画原作《矛盾集》捐赠给美术馆。这65幅水墨漫画,有讽刺以各种名义成立的委员会的,也有表现当时的职员阶层在面临通货膨胀时的悲哀的,反映了1947年间社会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属于上海市早期的重要漫画作品,它们即使在六十余年后的当下看来,也不无现实意义。
此次回顾展策展人、上海美术馆学术部主任肖小兰在昨天上午的学术研讨会上说,“黄尧从历史宿命中跳脱而出,静悄悄地在南洋继续着中华文化传承。但黄尧的‘牛鼻子’自此失去了土壤和条件,戛然而止,只在翻阅故纸堆时才偶得一见。”她认为,黄尧的水墨绘画,内容不拘一格,极其广泛,且有深厚的文化认识,而落到笔端上,则恣意纵情,线条洒脱,画面生动。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作品展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