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力,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社会表征;
社会认同;污名与歧视;生活质量;说服与态度改变;人际信任与机构信任;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亲密关系;个人主义与
集体主义;质性研究方法。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2003年毕业于英国
伦敦大学/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社会心理学系 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获
教育学硕士学位。
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获教育学
学士。
工作经历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心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主任。
2006 至今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2004 - 200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2003 法国人文社会科学院“国际高级研究项目”研究员。
2003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里德分部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1993 - 199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1992 - 1996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副系主任。
1987 - 1993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员、讲师。
主讲课程
社会心理学(2004 至今),
质性研究方法(2005 至今),
实验心理学I(1991-1996),
实验心理学II(1991-1996),
实验心理学实验(1991-1996),
西方心理学史I(1987-1991),
西方心理学史II(1987-1991)。
主要贡献
1. 腐败的社会心理机制(2011-20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设项目.
2. 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基于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的视角( 2011-20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71071021.
3. 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与心理融合(2010-201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项目批准号:2009JJDXLX001.
4. 社会变迁中的
中原地区民众社会心态与人格演变(2009-2011)。北京师范大学创新研究群体发展计划。项目批准号:师校发〔2008〕54 号。
5. 社会共同体的群体融合与认同管理(2009-2010)。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6.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摩擦性群体互动的社会心理机制(2008-20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NCET-07-0090 。
7. Understanding and Challenging HIV/
艾滋病 Related Stigma and Discrimination in China (2006-2008). Ford Foundation. Grant Number: FF4M002 -66002456.
8. 中国社会的艾滋病污名与歧视(2005-2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批准号:05JAXLX004。
9.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批准号:教外司留(2006)331 号。
发表论文
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英文及法文论文
Kuang, L. \u0026 Liu, L. (2012).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to-urban migrants: The role of the hukou system in China. PLoS ONE 7(11): e46932.
Liu, L.(2012).HIV/
艾滋病 related stigma: its origination and manifestation in China. In R.Permanadeli, D. Jodelet \u0026 T. Sugiman(Eds). Alternativ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nd Social Representations (pp.253-264). Jakarta: University of Indonesia.
Liu, L.(2012).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Bao in the Age of AIDS: The Case of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Conflict: Representation, Culture and Dialogue(pp123-135).London: Routledge.
Liu, L. \u0026 Hong, Y. Y. (2010). Psychosocial ramifications of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2), 102-108.
Liu, L. (2008). To have and to be: Towards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quality of life in China, Journal of Community \u0026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18(3), 233-252.
Liu, L. (2008). Yang and Yin in
传播学: Towards a typology and logic of persuasion in China. Diogenes, 55(1), 120-132.
Lee, Y-T., Norasakkunkit, V., Liu, L., Zhang, J. X., \u0026 Zhou,
迈克尔·乔丹 (2008). Daoist/Taoist altruism and wateristic personality: East and West. World Cultures eJournal, 16(2), 1-19.
Liu, L. (2008). Filial piety, guanxi, loyalty and money: Trust in China. In I. Markováand A. Gillespie (Eds.). Trust and Distrust: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s (pp51-77).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Liu, L. (2007). Le yin et le yang dans la communication: Typologie et logique de la persuasion en Chine. Diogène, n°217, 150-165.
Liu, L. (2006). Quality of life as a social representation in China: A qualitative stud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75(2), 217-240
Liu, L. (2004). Sensitising concept, themata and shareness: A dialogical
透视 of social representations.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34(3), 249-264.
2004年以来发表的主要中文论文
赵显、李、刘力、曾红玲、郑健(2012). 评价性条件反射效应:无条件刺激的呈现时长、效价强度与关联意识的作用. 心理学报,44(5):614-624.
赵显、刘力、张笑笑、向振东、付洪岭(2012). 观点采择:概念、操纵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79-2088.
杨晓莉、刘力、李琼、弯美娜(2012). 社会群体的实体性:回顾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20(8):1314-1321.
郑健、刘力(2012). 大学生对农民工的
刻板印象内容与结构. 青年研究,第4期:35-44.
杨晓莉、刘力、崔、杨萌(2012). 社会类别的心理本质论研究评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34(5):22-27.
徐伦、
林崇德、刘力、杨萌(2012). 金融危机背景下家庭社会地位对大三学生择业动机的影响: 社会支配倾向的中介作用. 心理科学,35(2):472-476.
磊、郑雯雯、林崇德、杨 萌、刘 力(2011).大学生的经济信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归因和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心理学报. 43(9),1063−1074.
弯美娜、刘 力、邱 佳、杨晓莉 (2011).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心理科学进展. 19(5),723–730.
李 琼、刘 力(2011). 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心理科学进展.19(7), 1061–1068.
刘力、杨晓莉(2011).民族冲突的社会心理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11,19(6), 803–808.
刘力(2011).从外推认同走向内生认同. 管理学家. 第5期,59-60.
刘力(2011).复合性主体的
杭州市经验. 管理学家. 第5期, 60-61.
崔淼、
林崇德、徐伦、刘力、李艳玲(2011).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择业依赖倾向的影响:当前经济信心的中介作用。心理科学. 34(3),652-656.
曾盼盼、林崇德、刘力、李远红(2011).大学生经济信心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生涯: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9(2), 93-97.
王芳、刘力、许燕、蒋奖、孙晓敏(2011).社会心理学:探索人与社会的互动、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640-649.
程千、刘力(2010). 主流媒体对农民工的表征及其变迁--以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节目为例.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7 (2), 25-34.
刘力(2010). 敏化性感念、基耦与共享:社会表征的对话主义立场。徐冰(特约主编):《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五辑(文化心理学)(pp.217-233)).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杨萌 刘力 林崇德、张笑笑、赵显(2010). 金融危机中大学生经济信心与就业信心的关系: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教育科学,26(4),66-69.
杨晓莉、刘力、张笑笑. (2010). 双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 心理科学进展. 18(5),840-848.
杨柳、刘力、吴海铮(2010). 污名应对策略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8(5),819-830.
李琼、刘力(2010).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18,365-373 。
刘力、程千(2010). 主流媒体话语表征中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 求索,第1期,110-112.
刘萍、刘力、邓羽、刘智丽(2009).高中生职业抱负影响及其妥协模式。新西部,第4期,155-156.
杨柳、刘力(2008). 污名应对研究:发展脉络、理论取向与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16, 815-825
刘力(2007).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体主义倾向。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4(1), 58-64.
刘力、唐小艳、杨立政(2007).
艾滋病相关污名的成因与表现. 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主编):《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pp.307-315).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刘力(2006). 社会形态与社会心态. 社会心理研究. 第1期,12-17.
王炜、刘力、周、周宁(2006). 大学生对艾滋病的乐观偏差. 心理发展与教育. 22(1),47-51.
出版图书
黎岳庭、刘力主编(2010).《社会认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获奖记录
2008年:北京师范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创新研究群体学科带头人。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