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名赵双合,河北河间人。幼年流落
天津市,初学
京韵大鼓,后改学小北口西河大鼓。11岁开始卖艺,青年时已崭露头角。他的演出活动多在天津、
北京市、
沈阳市、
抚顺市等地,颇负盛名。他一生虚心好学,努力探求,终于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他擅长的传统书目有《
三侠五义》、《隋唐》、《
包公案》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积极编演现代题材的书目如《
烈火金刚》等。弟子有田荫亭、赵书棋、
马增芬、
刘兰芳、
王印权等。
人物介绍
著名
西河大鼓赵派创始人赵玉峰,艺名赵双合,1894年农历十一月三日出生在
河北省河间县。河间县是西河大鼓的发祥地,所以西河大鼓也曾叫河间大鼓。
赵玉峰自幼在家乡受着鼓曲艺术的熏陶,酷爱这民间艺术,又加幼年时,曾随母亲和哥哥流落
天津市,学唱过
京韵大鼓,更使他对鼓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0岁时,赵玉峰在家乡向堂兄赵双印学唱小北口西河大鼓,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由于他天资聪慧,又能刻苦钻研,艺业长进很快,第二年便能随堂兄赵双印四处卖艺了。十六七岁时,在家乡已经小有名气,受到同行和乡亲们的赞誉。
主要事迹
徒步进京
当时,河间县一带
西河大鼓名家辈出,一个年轻人小点名气已经是很不易了。然而,好学上进的赵玉峰,没有以此为满足。1912年,年仅18岁的赵玉峰,会同胡占甲和王树海,3个人从河间县出发,先到
保定市。在保定呆了几天之后,他们决定到大城市
北京市去见见世面。
在那时,从保定到北京需要好多盘缠。可是,他们每天卖艺所得,刚够吃饭、住店,一点积蓄没有。他们决定徒步进京,边走边卖艺。
到北京后,赶忙去艺人集聚的天桥。
鼓板一响,人们便渐渐地围拢过来,赵玉峰唱得很起劲。但是,由于他们不会卖“关子”,等到打钱的时候,人们都走光了。赵玉峰一直唱到傍晚,挣来几个钱还不够还馒头帐的。
一天晚间,赵玉峰来到天桥茶社门前,见海报上写的是
群福庆先生说
评书《
施公案》。赵玉峰往屋里
探头一看,见里边灯火通明,还没开书呢,已经高朋满座了。同样是说书的,自己连饭钱都挣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因为没钱进去听书,就跟几个人在外面一块偷听。看人家口齿伶俐,吐字清晰,满口京音,书中的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交待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而自己呢,一口乡间土话,单凭一个劲地傻唱,难怪书客说听不懂是啥玩艺儿。再看人家的形体动作,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而自己则是一个劲儿地瞎折腾,总而言之,艺不惊人!经过了解,得知这位说《
施公案》的
评书艺人。祖籍
北京市,是“饽饽吴”家的后代,到他这,己经是第六代评书艺人了。当时,
群福庆的评书在北京轰动一时,特别是《施公案》一书,更是大受欢迎。赵玉峰暗下决心,自己要从头学起,每天来窗外“偷”书,从不间断。整整一个冬天,赵玉峰囫囵半片地记下了这部书,并把它改编成了
西河大鼓。王树海不仅帮助他琢磨腔调,还是他的第一个听众,直到他点头满意为止。
由于赵玉峰的刻苦努力,勇于创新,终于把群福庆的全部《
施公案》改成了西河大鼓,提高了西河大鼓的艺术表现力。再到天桥去演出,一下就轰动了,从此,西河大鼓便在北京城里站住了脚。
尊师敬艺
西河大鼓在天津轰动之后。赵玉峰又想到关外闯闯。
九一八事变前的一个夏天,赵玉峰同弦师一道来到了抚顺千金寨,在聚和轩茶社演出《双镖记》。海报贴出之后,观众踊跃,不论晴天雨天,只要开书,便座无虚席。
有一天,刚刚散场,书客还没走完,只见一个陌生人走上书台,对赵玉峰一拱手说:“赵老板,辛苦辛苦,我是久仰大名啊!”
赵玉峰见来人50多岁,慈眉善目,穿一件白绸子大褂,说话彬彬有礼,急忙笑脸相迎。
说话间,茶社掌柜的过来介绍说:“赵大哥,你不认识他吗?这位就是北京城鼎鼎大名的梁先生,梁殿元。”
赵玉峰一听“梁殿元”这3个字。非常高兴,走下书台,亲手给梁殿元搬行李,并请他到自己家吃住。
一向爱才的梁殿元,见他如此虚心,便说:“我有两部书,一部是《
大隋唐》,一部是《
铁冠图》,如果你愿意学,我把两部书都给你。”
赵玉峰一听更是喜出望外,久闻《大隋唐》是部好书,扣子紧,热闹,自己早就想学,怎奈投师无门。又加这部书故事情节复杂,书中人物众多,自己学困难太大。今天,梁先生慷慨传授,实实难得。想到这,他向梁殿元深鞠一躬,表示感谢!
梁殿元说
评书《大隋唐》的海报一贴出,听众盈门,场场客满。赵玉峰是每场必到,越听越觉得好。人物、故事都不一般,比起自己的《双镖记》来,高出一大块。
在
抚顺市,梁殿元的《大隋唐》整整说了半年多,赵玉峰一场没落,全部听完。他吸收了评书“表”和“白”的优点,改变了自己重“唱”不重“白”的老习惯,书艺大有长进。
梁殿元见赵玉峰强闻博记,好学上进,接着又把全部《
三侠五义》传授给了他。赵玉峰学会之后,都改成了
西河大鼓,颇受听众好评。
两年之后,赵玉峰离开
东北地区返回
天津市,听众仍然踊跃。正在他演出红火之际,接到梁殿元从
沈阳市给他写去的信,信中说,他在沈阳要说
评书《
大隋唐》,叫赵玉峰去听。
赵玉峰接信后,不顾每天的高额收入,立即终止说书,马上赶奔沈阳。在沈阳,他白场听梁殿元的《大隋唐》,晚上听另一位评书演员潘成立的《三侠五义》。
这次听梁殿元的《大隋唐》,他着重记了书中的诗词赞赋,又有许多新的收获。
从潘成立的《
三侠五义》中,学到了许多短打书的长处。赵玉峰把这些都揉进了
西河大鼓,极大地丰富了西河大鼓。
先后整整四个月,赵玉峰只花不进,把几年来的积蓄都花光了,有些衣服也当出去了。
尽管如此,赵玉峰毫不懊悔,因为他学到了许多难以学到的东西。后来,这两部书成了他的“看家书”,走到哪里演到哪里,在哪演出都受欢迎。
博采众长
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是赵玉峰的信条。“而立”之年的赵玉峰,在
天津市玉霖春茶社说《
大隋唐》,
鼓板一响,座无虚席。在众多书客中,有两名常客,每天都来听书。看穿戴,象唱戏的,看年纪,也就在40上下。当时书场里回头客很多,赵玉峰并没在意。
这一天,赵玉峰刚刚说完书,弦师在收拾弦鼓,赵玉峰正在喝茶润嗓子,这两个人走上书台来到赵玉峰面前,其中一个自我介绍说:“我是唱
京剧的,叫
高福安,请你明晚去看我们的京戏《伐子都》。”
赵玉峰点头称谢。第二天,他真的去看了京戏《
伐子都》。看后使他惊叹不已,心想:看人家一举一动,一招一式,把人物心理活动表现得入木三分,这使赵玉峰受到很大启发。他想:
西河大鼓的表演,为什么不可以加进一些戏曲的身段呢?
他决定虚心向京戏学习,把戏曲中的身段功夫化到西河大鼓中来。从那以后,他有时间就去观摩高福安的京戏,虚心向他求教,并与高福安结为异姓兄弟。
由于赵玉峰虚心好学,
高福安每天教他戏曲知识,生、旦、净、末、丑等
行当,每个行当有什么特点,以及“唱、做、念、打”等等。高福安还边说戏,边示范动作,赵玉峰刻意模仿,一丝不苟,学来之后再反复琢磨,将其融化。
就这样,整整学习了一年多,赵玉峰的身段表演大有长进。
著名
京韵大鼓演员
白凤鸣,看了赵玉峰的
西河大鼓之后,感慨地说:“赵老兄的身段,可以与鼓王
刘宝全并驾齐驱!”
二次进京
1960年6月,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河北分会召开“西河大鼓流派座谈会”,大会特邀赵玉峰参加。
这是西河大鼓“五世同堂”的一次盛会,赵玉峰一到驻地,演员们立刻围上前来,有的叫
师爷,有的叫师傅,有的叫师叔、师大爷,大家齐聚一堂,畅叙友情,交流书艺。
会后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又特邀赵玉峰等几位老人去
北京市传授书艺。年近古稀的赵玉峰再次来到北京,心中有说不出的苦辣酸甜。
回想起48年前,他感慨万千。
在座谈会上,赵玉峰高兴地重新操起
鼓板,演唱了一段《渔夫恨》,人老了,牙齿脱落了,但雄姿不减当年,在同行和专家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赵玉峰一生收过的徒弟无数,著名的有田荫亭、赵书棋等,专攻
西河大鼓短段的
马增芬也曾向他学过艺,因而赵派西河大鼓,在北京、
天津市、
河北省、
东北地区各地影响颇深。 (摘自《文史精华》1994年03期,大楼东整理,200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