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遇
三国时期魏国的儒宗
董遇,字张謇。汉末三国魏国人物。董季中(字季中,名不详)之弟,魏国著名儒宗。其人不见《三国志》记载,仅见于鱼豢魏略》。
原文
《魏略·董遇传》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①而 好②学。兴平中,渭河平原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负③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闲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④。”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⑤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
讷:出言迟钝。
好:喜欢,喜好。
负:背。
见:通“现”,出现发现的意思。
或:有的人。
译文
董遇,字张謇。性格质朴,不善言辞但又好学。刘协兴平年间,渭河平原李傕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靠朋友将军段煨。董遇和哥哥收集捡拾野稻子卖钱维持生计,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儒家的书籍,一有空闲,就拿出来学习诵读,他哥哥嘲笑他,但董遇还是依旧读书。
董遇对《道德经》很有研究,为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有很深的见解,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这本书。有读书人想向他求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先读百遍吧”又说:“读了很多遍,自然就明白其中的意思了。”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中空闲下来的时间;夜晚,不必下地劳动,这是一天中空闲下来的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空闲下来的时间。”
魏略传记
《魏略·儒宗传·董遇》
董遇,字张謇。性质讷而好学。兴平中,渭河平原扰乱,与兄季中依将军段煨。采稆负贩,而常挟持经书,投间习读。其兄笑之而遇不改。及建安初,王纲小设,郡举孝廉,稍迁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委政太祖,遇旦夕侍讲,为天子所爱信。至二十二年(当作“二十三”,即指金祎韦晃耿纪等叛之事。然则 董遇当在不救火者之列【《山阳公载记》曰:王闻 王必死,盛怒,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者实贼也,皆杀之。】),许中百官矫制,遇虽不与谋,犹被录诣邺,转为冗散。常从太祖西征,道由孟津,过弘农王冢。太祖疑欲,顾问左右,左右莫对,遇乃越第进曰:“春秋之义,国君即位未逾年而卒,未成为君。弘农王即既浅,又为暴臣所制,降在国,不应谒。”太祖乃过。黄初中,出为郡守。明帝时,入为侍中、大司农。数年,病亡。初,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更为作朱墨别异。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馀”。或问三馀之意,遇言“冬者岁之馀,夜者日之馀,阴雨者时之馀也。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原文
译文
魏略传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