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市乡
江西宜春上高县东北部的乡村
野市乡是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上高县东北部,乡界东邻泗溪镇,南连新界埠乡,西襟敖阳街道锦江镇,北毗宜丰澄塘乡。县科技工业园、敖山华侨农场穿插其间,东西有320国道穿境而过,南北有上棠公路通宜丰棠浦,乡境东西最大横距13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8公里,总面积106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野市乡,原名水口公社,1983年9月更名野市,1984年春改人民公社为乡建制,辖村委会13个。2003年9月,乡镇机构改革,撤乡并镇,原敖山乡接官、晏家、贯埠、居井、廖家、店上、镜山等7个村成建制划转并入野市乡。该乡现下辖17个村民委员会,98个自然村。
地理环境
野市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山地平原为主,境内水口水(溪)自北向南,经水口、稍溪、野市、明星、高岗、石洪桥流入锦江,全长16公里,落差6米,蕴藏水能21千瓦,流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地下水亦丰富,径流量为1.6立方米/秒。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长,少有洪涝灾害,非常适宜农业生产。
自然资源
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在明星官石至黄金堆一带,1958年省煤炭工业管理曾建设花果山煤矿、黄金堆煤矿,共产主义有烟煤6000余吨,因地下水多,后关停。红石蕴藏量高,分布在水口、稍溪、野市、游家、高岗等地。山林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野市乡山岭纵横、田丘相间、稀密相宜。山地总面积101300余亩,以林地为多,主要树种有杉木湿地松油茶等,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樟树、台湾肉桂等。各类中草药材共有210多种。水产种类丰富,数量大。野生禽畜爬行纲数量多,分布广。随着山林植被的迅速恢复,野猪频繁出没于全乡各地。
交通状况
交通运输便利。境内主要公路有320国道,上棠公路(2000年9月完成拓宽改造,为省二级公路),通村水泥公路总长近40公里,野市乡各地全部通公路,大部分村组通水泥公路。
经济发展
野市乡的农副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早在80年代其粮油产量就处于全县领先地位,素有“赣中粮仓”的美誉。野市乡在种植业上,除传统粮食生产之外,还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经济,已培育和壮大花卉苗木、药材、良种西瓜等种植产业特色,并形成了1000亩花卉苗木、5000亩良种西瓜、500亩药材生产基地,种植业年总产值达2260万元。在养殖业上,进一步壮大传统生猪产业,结合立体开发,综合利用,全乡境内近300座大小水库均得到开发利用,发展潜力巨大。到2004年6月底,全乡已建有畜牧业生态小区15个,建栏面积已超过22万平方米,实现年存栏母猪5000头,年出栏生猪11万头的养殖规模,人平出栏生猪9.5头,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生猪生产基地之一。此外,还创办了一个特种动物——雷克斯兔养殖基地,年可供商品兔3000只以上,全乡养殖业总产值达2322万元。
面对发展新趋势,野市及时调整战略对策,冲破了单一农业经济的束缚,在强化农业这个基础的同时,乡村工业的兴起已逐渐成为全乡经济的强大支柱。有招商企业23家,其中入园项目3个,可实现工业产值4523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
野市乡境内宽敞的标准化沥青公路及商业、绿化一条街渐成雏形,新开辟的工业小区在县工业园的辐射下将成为野市的“经济特区”,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新格局正在形成,野市将在改革开放中乘风破浪,创造辉煌。
人文历史
野市人民脚踏实地,勤劳刻苦,锐意进取。改革开放来,两个文明建设取得骄人的业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005年工农业总产值19763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3555元,人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也一部分困难群体仅温饱而已。敢闯敢拼的野市人民,出外寻求发展,在家艰苦创业,但在一小部分人仍然存在小富即安、落后保守的思想观念。野市工业基础薄弱,农业设施老化,要加快富民兴乡步伐,要作出艰苦的努力。富有坚韧毅力的野市人民,会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拓宽眼界,借鉴先进经验,把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旅游景点
野市乡东京临海高速铁道新界埠镇拥有众多的古文化名胜区,黎山风景度假区和龙古山龙宫洞游览区,分别以青铜文化、佛教文化、娱乐文化为主题,分金川广场城市园林景点,青铜王国博物馆景点,陶母教子陶侃故宅景点,赣江第一神塔文昌塔景点,大洋洲陈家商墓遗址景点,王言故宅景点,佛教圣地东山寺景点,东山森林公园景点,明大理寺正卿墓前石雕群。
明大理寺正卿墓前石雕群:据当地村民介绍,石雕原树立在胡叔廉墓前,因担心文物被盗,后村民将其搬到村庄予以保护。新发现的石雕群有文官翁仲通和石马各一对,均为南云飞常见的麻石材质,雕刻得栩栩如生,和真人真马般大小。文官翁仲通高约1.7米,腰部佩戴玉佩,曾在破四旧时期被砸毁头部。石马镇过去传说在农忙时晚上复活偷吃庄稼而被当地村民“打断”四腿,现被安放在水泥台座上予以保护。
东山寺:位于县城工业路东端。建于康熙八年(1669),光绪五年(1879)重加修。坐东向西。依山就势而建,由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观音阁组成。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现存山门、前殿、正殿、钟鼓楼。前殿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阔21.5米,进深三间,通进深8.7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顶。前带廊,深2.1米,置斜靠背栏杆。正殿又名梵帝宫。坐东西向,面阔五间,通面阔16.7米,进深三间,通进深7.8米,穿斗式木结构悬山青瓦顶。正殿前左厢为钟楼,右厢为鼓楼。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自然资源
交通状况
经济发展
人文历史
旅游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