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摅
清代的诗人
王(1634年-1697年),清代太仓市人,字虹友,为王时敏之子。此外,他还与黄与坚等人并称“娄东十子”。
王摅出生于南直隶太仓州的名门望族,家族历代官员辈出。王摅年少时便拜入同乡陈瑚门下,成为其入室弟子。王摅的诗文风格类似于吴伟业,师从钱谦益、吴伟业,诗法于杜甫苏轼陆游。王摅与周肇、许旭、王曜升顾湄、王昊、黄与坚,以及其兄王揆王撰、王一起被称为“娄东十子”。王摅著有《步檐集》《芦中集》等稿。
王摅的家族历代官员辈出,曾祖父王锡爵是明万历时期的大学士,祖王衡官至翰林院编修,父王时敏以荫官至叶高标,列吴中画派“四王”之首。王摅是王时敏的第七子,被誉为“最有声”。
简介
王摅,字虹友,号汲园,籍贯为太仓州(现今的江苏太仓市)。他通过贡生的身份进入国子监学习,以其卓越的才华在京城中声名鹊起。清代初期诗人,“太仓十子”(黄与坚、周肇许旭王撰、王摅、王昊、王揆、王忭、王曜升顾湄)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摅自幼经历亡国之痛,尽管才华横溢,但终其一生坚守气节,拒绝出仕,最终在贫困与忧愁中离世。其诗歌创作起初受吴伟业影响,后与王士祯交往,风格发生转变。早年诗作多表达对故国的思念,晚年则多创作记录游历山川之作。
王摅生于明崇祯八年(1636)。(注:邓之诚先生《清诗纪事初编》卷三》认为王摅生于崇祯九年。但根据王摅的同母兄长王抃的《王巢松年谱》记载:乙亥,八岁,崇祯八年,元旦七弟生。故采信王摅兄长的崇祯八年元旦生)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摅开蒙,时年六岁,与其五兄王同一同向曾绎叔学习儒家经典。此事件记载于《王巢松年谱》“庚辰十三岁”谱文中,原文为:“与七弟俱受经于曾师。”
清顺治八年(1651年),王摅与其六兄王扶一同被选拔为博士弟子员(即生员,俗称秀才),时年王摅十七岁。此事件记载于《奉常公年谱》卷三,原文为:“子扶、摅同补博士弟子员。”
顺治十一年(1654年),王摅与其兄长王撰王抃王扶一同前往参加省试(即乡试)。此事件记载于《王巢松年谱》,原文为:“七月望后赴省试,余同江师、七弟同翼王寓河房刘姓家。”顺治十一年,王摅与吴兆骞同为慎交社成员,二人关系原本紧密,后来王摅进一步邀请社中包括吴兆骞、顾贞观、周纶在内的几位青年才俊,结成更为私密的小团体,即私盟。
康熙五年(1666年),王摅因病未能参加秋季的科举考试。此事件见于《西庐家书》“丙午七”条,原文为:“独七弟悬痈之后,复患三疟,随众至京口,委顿不支而返。”
康熙帝九年(1670年),王摅与王原祁同榜考中进士,这一成就标志着太仓太原王氏一族在政治上正式获得了话语权,从而免受了外界的欺侮。
康熙十四年七月或稍后时间,王摅抵达南京,随后前往拜访了杜隐居所在的鸣鸣山。在临别之际,王摅作诗相赠,诗中表达了他与杜隐居之间深厚的忘年之交情谊。
康熙十五年(1676年),据《明清江苏文人年表》记载,王摅首次入都并在北京会见了顾炎武,此事详载于《蒋山佣残稿二》。康熙十五年夏季,王士祯与王摅在京师相识。这一事件在《芦中集》的王士禛序言中有所记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摅作《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饮寓斋雨后即事以韦苏州云淡水容夕雨微荷气凉为韵分得雨字凉字》一诗,此时王摅正身处京城,参与由王士祯在其府邸举办的文学集会活动。
康熙三十一年九月,王摅再次造访王士禛的居所,并创作了一组诗歌,专门描绘王士禛位于西城的别墅景致。
王摅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秋季罹患咯血之疾,带病前往首都。次年,即康熙三十八年,农历五月十五日(蒲月即农历五月),王摅返回家中。同年夏秋交替之际,其病情似有好转,王抃为此作有《喜七弟抵家病减》一诗以表庆祝。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冬至日,王摅因咯血之症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著作
文集
《步檐集》:被收录于清顺治十七年编纂的《太仓十子诗选》中,该选集共收录了古今体诗歌一百首。
《芦中集》:王摅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即其逝世前一年所自订,书名页上明确标有“汲园自订”字样。全书共分为十卷,收录了王摅自顺治十三年(1656年)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期间的诗歌作品,总计695首。
《据青集》:据王摅的五兄王抃在《巢松集》中的记载,王摅曾著有《据青集》。然而,在王摅个人所著的《芦中集·自序》中,他提及《据青集》是由王士祯为其作序,并指出该集收录的为其早期作品,即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前的诗作。同时,王摅自述《据青集》中的部分诗作与晚年修订完成的《芦中集》存在内容上的重复。由此可推断,王摅可能在编纂晚年文集《芦中集》时,将《据青集》中的部分诗作并入其中。
《金陵集》: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禛曾为王摅的诗集作序,但今已失传。在王士禛的著作《分甘余话》中,他提到:“娄江十子之中,虹友王摅才华尤为出众,我曾为其《金陵集》作序。”
《积薪集》:王摅、王时翔等十位诗人的诗作曾被汇编成《积薪集》,但遗憾的是,该诗集现已失传。
诗作
作品如《谒伍相国祠》《教坊老叟行》《甲申五月朔,孙秀才繁祉同张参戎諴磔闯逆余寇祭长、思二陵。至昌平区闻而感赋二十四韵》《秦淮闲泛》《至白门》以及《怀古八咏》等,均体现了王摅对故国的深深思念与对历史沧桑的感慨。
王摅的怀才不遇类诗作如《归至许墅用罗昭谏东还途中作韵》。
王摅的交友集会类诗作如《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饮寓斋雨后即事以韦苏州云淡水容夕雨微荷气凉为韵分得雨字凉字》《题家侍郎阮亭西城别墅十三首》《送文介石先生归滇南》。
清代文人,面对清庭的文字迫害大多讳言。而王摅面对清庭在“丁酉科场案”中迫害自己的友人吴兆骞,写了大量诗稿,抒发了对清庭的不满。如《和吴汉槎就询刑部口占韵》《怀吴汉槎》《喜吴汉槎还次徐建庵宫赞韵》《怀吴汉槎在狱中二首》《喜吴弘人闻夏南还》等。
王摅的游记题写类诗作如《居庸关次顾亭林先生韵二首》《谒刘谏议祠次顾亭林先生韵》《黄河歌》。
个人成就
巧妙学习兼容并蓄的特质并融合唐宋诗歌的精髓
王摅的诗歌创作深受杜甫苏轼影响,其代表作《芦中集》中,有20次沿用杜甫诗的韵脚,而采用苏轼诗韵则达19处,这一用韵习惯彰显了他兼收并蓄、融合唐宋诗风的独特追求,与明代盛行的“诗必盛唐”主流诗风形成鲜明对比。
在王摅的具体作品中《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钦寓斋后即事以韦苏州云淡水容夕雨微荷为韵分得雨字凉字》《归至许墅用罗昭谏东还途中作韵》等诗,透露出浓厚的宋诗韵味,展现出类似宋人翻韵书宝韵为诗的创作风格。而《谒伍相国祠》则带有鲜明的杜甫唐诗风格,至于《周参军挽歌》则给人以白居易唐诗之感。
法度与技巧直接追求吴伟业的艺术真谛
王摅在诗歌创作中,追求遣词用语的高雅精致与贴切准确,其作品中鲜少出现俚俗之语或新奇尖锐的词汇,不以语言的通俗流畅或奇特险峻作为取胜之道。在声律方面,他讲究和谐流畅、规整对称之美。在抒情手法与整体意境的构建上,王摅注重意象的选取与风神的展现,避免将议论直接融入诗中,力求避免浅白直露的表达方式。他努力使诗歌充满深情厚意,含蓄隽永,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写作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但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变化
吴伟业(即吴伟业)在创作《萧史青门史》时,运用了倒叙、分写与合写相结合的叙事手法。相比之下,王摅的《教坊老叟行》则采用了更为传统的单线叙事方式,其结构模式与《长恨歌》、《琵琶行》等经典作品有相似之处,均按时间顺序娓娓道来。然而,在《周参军挽歌》中,王摅的叙事手法略有不同,他首先运用了倒叙手法进行开篇,随后又回归传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事,展现出了一定的创新与变化。
众多文学名家对王摅的评价与肯定
陈瑚在《从游集》中评价王摅的诗歌时指出:王摅对唐诗的写作早已经胸有成竹,他的写作兼有众家之长,沉雄悲壮如杜甫,比更清新,婉转抑扬。
程穆衡在《太仓十子诗叙》中称赞王摅的诗歌兼具新颖与厚重之特色,既有风骨之挺拔,又含神韵之悠长。
严迪昌在《清诗史》中评价王摅的诗风为“骨重神寒”,即便身为布衣、生活飘零,其诗作中仍饱含对家国兴亡的深切情感。
邓之诚则认为王摅的七言歌行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具有一唱三叹之妙,与吴伟业(梅村)之作有诸多相似之处。
收录王摅诗词的诗集
《清诗史》
《从游集》
《端峰诗选》
《蘧庵诗集》
《国朝词综四十八卷》
《积薪集》
影响与评价
王摅,作为清初“太仓十子”中的殿军人物,是娄东诗派中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其诗歌作品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明清易代时期复杂的社会背景,以及一位出身名门却遭遇家道中落、科举之路坎坷不平的下层文人士子的内心世界与思想情感,具有显著的典型性。在诗学追求上,王摅既尊崇唐诗之精髓,又借鉴宋诗之法度,展现出由唐音向宋调过渡的鲜明特征。在娄东诗派的发展脉络中,王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禛在其著作《分甘余话》中评价道:“虹友(王摅的字)才尤高,余尝序其《金陵集》。”
清代诗人沈德潜对王摅评价道:“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过江、王、谢;而《芦中》一集,尤为矫矫。”
近代历史学家邓之诚认为王摅在文学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和贡献:“七言歌行,一唱三叹,有极似梅村者。惜以游食贫篓,损其壮心,多伤郁伊,未能奇兀。然刻画山川,每有佳咏。”
现代学者吴雅楠评价王摅:“王摅能在清初诗坛上较出色做到冶唐宋为一炉,尤其是锤炼出最与个性相契合的醇厚风格,继承吴伟业诗论的精髓,开拓娄东诗派发展的新方向,这正是《芦中集》的独特价值所在,也正是他在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家族成员
目录
概述
简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著作
文集
诗作
个人成就
巧妙学习兼容并蓄的特质并融合唐宋诗歌的精髓
法度与技巧直接追求吴伟业的艺术真谛
写作遵循传统的时间顺序,但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变化
众多文学名家对王摅的评价与肯定
收录王摅诗词的诗集
影响与评价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