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愚川
曾任中山大学教授
陶愚川 男,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人。1934年毕业于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同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后留学美国。1938年获密歇根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曾任蓝田师范学院、中山大学教授,大夏大学教授、教育主任。建国后,任曲阜师范大学教授。专于中国教育史。著有《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古代部分、现代部分)等。
百科名片
个人简介
1912年7月出生。
1912年至1929年先后在绍兴县立同仁小学、上海养性高小、上海政法大学附属中学读书。
1934年毕业于上海大厦大学教育系,同年11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
1936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
1938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国立湖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大厦大学,历任教授、教育系主任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东群中学校长兼历史课教员,山东部队专业干部速成中学教员,泰安师范学校教员,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外语系教师,教育系教授。
晚年曾担任山东省第五届政协委员。
人物生平
陶愚川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他的大哥陶百川,抗战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长,1977年至2002年去世前一直在台湾挂名“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新中国成立后,谢绝父亲和大哥要其留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或出国的好言相劝,于1950年秋回到上海市,服务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陶先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受到同学的尊敬和爱戴。教学之余,还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教育史的研究。“文革”前,他先后写出9部共300万字的教育史手稿,但在“文革”中不幸遗失。中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陶先生矢志不移,又完成了专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此书的出版,引起教育史学界的轰动,填补了国家教育史方面的一项空白。陶先生还将平时节省下来的工资和书稿费等全部捐献给学校。学校特设“陶愚川教育科学基金”,来继承和发扬他这种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1998年2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泰安市逝世。
主要论著
1、陶愚川:“《如何突破现在普罗文艺嚣张的危机》,《民国日报·觉悟》1930年8月6日第3版。”
2、陶愚川:“《诗人白居易析论》,《大厦年刊》1933年第4期。”
3、陶愚川:“《风气改造论》,《大夏周刊》1933年第9卷第23期。”
4、陶愚川:“《论中国教育史之研究》,《齐鲁学刊》1983年第6期。”
5、陶愚川著:“《训育论》,大东书局1947年版。”
6、陶愚川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古代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7、愚川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近代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8、陶愚川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现代部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9、陶愚川著:《论诗人黄忠则》,共42页,1932年版
10、陶愚川著:《与知友鲁丁话旧》,共209页,1932年版
11、陶愚川著:《夜梦回乡口占一绝》,共209页,1932年版
性格解读
曲阜师范学院有性格的老师
今年7月19日的《中国青年报》登载了蒋天佐的文章,题为“高校还能容下‘怪教授’吗?”介绍了曲阜师范大学(原曲阜师范学院)几位老教授。一位是陶愚川先生,小标题是:三天不说一句话的陶愚川。另一位是庄上峰先生,小标题是:述而不作的庄上峰。还有一位是包备五先生,小标题是:从不参加书协活动的包备五。
陶愚川先生在当时的曲师可谓是无人不知,尽管他从来不轻易与人交谈,但是他的传奇故事却是当时学生和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陶先生有一个名人哥哥,即中国国民党元老级人物,曾任《中央日报》总社社长的陶百川。因此,陶先生很受了一些牵连。每年重大节日,对台广播电台都要请陶先生去做录音,发表对台喊话,无非是说大陆如何欣欣向荣,要台湾方面的哥哥及熟人们弃暗投明之类。
陶先生是在解放前由美国回到大陆的。据说陶先生在美国学习期间有一女友,倾情相爱,本来是山盟海誓,要白头偕老的。陶先生思乡心切,坚持要回大陆老家。在机场送别之际,其女友告别之后,当着陶先生的面将一把匕首插进自己的胸膛,以死相报!陶先生受此刺激,性情大变,自此少言寡语,且终生未娶,独自一人度过了寂寞余生。
曲阜师范大学的时候,学校对待陶先生是比较重视的,待遇是从优的。生活上还专门安排有青年教师住在他的楼下,常去看看他的情况。只是陶先生性孤僻,不爱搭理人,平时亦无人敢贸然打扰。每日三餐都是糊弄了事,也因此,就有了轰动一时的“鸡腿粉笔”的传说。
陶先生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是学教育学的。但是当时大学里教育学已经停办,陶先生改行教授外语。平时陶先生总是在上衣口袋中装有粉笔,讲课时随时由袋中掏出来便写,方便得很。有一次讲课的时候,掏出来一支,在黑板上划了几下,却写不出字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啃过的一只鸡腿骨,大约是由街头买了烧鸡回来,作晚餐的。啃过的鸡骨竟然随手放进袋中,此时便当作粉笔给拿出来了。此事在当时是轰动课堂,成就一段佳话,以后即作为陶教授生活真实写照的最佳段子,广为流传。特别是我们外语系的,每一个细节都能背下来了。直到十几年以后,同学们相聚的时候,谈到学校趣闻,还要重温这段奇人奇事。
陶先生在很困难的时候一直坚持著书,几番周折,直到80年代,完成了《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并获得首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百科名片
个人简介
人物生平
主要论著
性格解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