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844年-923年),字致光,号致尧,小字冬郎,号玉山樵人,京兆万年(今
西安市)人。
晚唐大臣、诗人,翰林学士
韩仪之弟,“南安四贤”之一。
韩偓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
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
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
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
谏议大夫、
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
香奁体”。
后世称韩偓“早岁为诗,二十年间,不千首”,甚至有人拿他的诗作与“温李”(
温庭筠、李商隐)相媲美,可见韩偓确实天资聪慧、才情横溢。韩偓所作的《草书屏风》曰:“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几乎成了书法题词的典范;另有诗作《新上头》:“学梳蝉鬓试新裙,消息佳期在此春。为爱好多心转惑,遍将宜称问旁人”,以及《想得》:“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都极尽曲折含蓄之能事,在长安城流传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人物生平
光化三年(900年),宦官头子左右
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发动宫廷政变,废昭宗,立太子
李裕为帝。韩偓协助宰相
崔胤平定叛乱,迎昭宗复位,成为功臣之一,任
中书舍人,深得昭宗器重,多次欲立为相,都被力辞。
中书门下平章事孙德昭依附宦官头子韩全诲,排挤崔,崔胤召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入朝,意欲抑制宦官集团。李茂贞入朝后,拥兵跋扈,崔胤又想召宣武镇节度使
朱温入朝牵制李茂贞。韩偓谏道:这样造成“两镇兵斗阙下,朝廷危矣”,应一面罢去李茂贞,一面处理宦官。议尚未行,而李茂贞、韩全诲已将昭宗劫往
凤翔区。韩偓闻讯,星夜赶往
凤翔府行在,见昭宗时恸哭
失声。昭宗任韩偓为
兵部侍郎。后朱全忠兵到,败李茂贞,杀韩全诲,韩偓随同昭宗回
长安。
韩偓回长安后,见朱全忠比李茂贞更为骄横,心中甚感不满。一次,朱全忠和
崔胤在殿堂上宣布事情,众官都避席起立,只有韩偓端坐不动,称“侍宴无辄立”,因此激怒朱全忠。朱全忠一则恼怒韩偓无礼,再则忌他为昭宗所宠信,参预枢密,恐于己不利,便借故在昭宗面前指斥韩偓。崔胤听信谗言,也不予救护。朱全忠本欲置韩偓于死地,幸经
京兆尹郑元规劝阻,被贬为
濮州(今山东县、
濮阳市以南地区)
司马。不久,又被贬为荣懿(今贵州
桐梓县北)尉,再贬为
穰城(今河南邓县)司马。韩偓离京,使
李晔左右无亲信之人。
天元年(904年),朱全忠弑昭宗,立
李柷为昭宣帝(即哀帝)。为收买人心,伪装豁达大度,矫诏召韩偓回京复职。韩偓深知一回长安,即入
合谷穴,便不奉诏,携眷南逃到江西抚州。
威武军节度使
王审知重视延揽人才,派人到抚州邀韩偓入闽。天祐二年(905年)八月,韩偓自赣入闽。
韩偓入闽后,在
长汀县、
沙县区寓居一个时期。
天祐四年(907年),
朱温篡唐,改国号梁,王审知向朱全忠献表纳贡。韩偓对此心有抵触,想再回
江西省。从沙县走到
邵武市时,王审知急忙派人前去挽留。但韩偓因感“宦途险恶终难测”,功名之念已淡,坚拒王审知的任命。在从邵武回到沙县后,不久又经
尤溪县到桃林场(今
永春县)小住,然后进入
泉州市。在泉州,受到
刺史王审邽父子的优礼接待,住泉州西郊招贤院,多年来疲惫的身心得到憩息。在饱览当地风物之时,又感叹“尽道途穷未必穷”,兴之所至,写下许多有名的诗篇。
不久,韩偓到南安漫游,认为这里是晚年栖止的理想地点,便在葵山(又名黄旗山)山麓的报恩寺旁建房舍,以为定居之地,时称“韩寓”。在这里,韩偓下地耕种,上山砍柴,自号“玉山樵人”,自称“已分病身抛印绶,不嫌门巷似渔樵”,过着退隐生活。约梁龙德三年前后(约公元923年前后),韩偓病逝,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傅实为其营葬,墓在葵山之阳。
韩偓才华横溢,是晚唐著名诗人,被尊为“一代诗宗”。其诗作大体上可分3个时期:初期是在被贬谪之前;中期是在贬谪之后,入闽之前;晚期在入闽后,特别是在
泉州市、南安定居之后。初期在朝为官,深得
李晔信任,仕途上春风得意,生活上优渥奢华,所作诗多是艳词丽句,正如后来他在南安寓所整理《香奁集》的序文上所述:“柳巷青楼,未尝糠;金闺绣户,始预风流”,充满缠绵浪漫的色彩。不过,也有些清新可诵的诗句,如脍炙人口的“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燕子不来花著雨,春风应自怨黄昏”等。被斥逐出
长安后,韩偓屡经转徙,目击乱离,诗风有很大转变,多半叙写个人坎坷遭遇,倾吐胸中悲愤之情,诅咒战乱,同情人民。入闽之初,韩偓行踪未定,过
尤溪县时,正值泉州王氏军与南汉军激战后,村落成墟,写出传诵千古的名句:“水自潺日自斜,屋无鸡犬有鸣鸦;千村万落如
寒食节,不见人烟只见花。”到
泉州市、南安定居后,写出“中华地向城边尽,南国云从海上来;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和《咏荔枝》等富有地方色彩的诗篇。晚年,热爱定居后的樵耕生活,写了“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篱茅屋共
水蛇麻”,“病起乍尝新桔柚,秋深初换旧衣裳”等诗句,抒发闲适心情。韩偓诗作,以入闽后的作品最多。尽管后人称韩偓为“
香奁体”的创始人,其实,
现实主义乃是韩偓诗作的主流。其诗集《玉山樵人集》,曾由《四部丛刊》重印传世;《
全唐诗》收录其诗280多首。
有关诗歌
韩偓诗中,最有价值的是感时诗篇。它们几乎是以编年史的方式再现了唐王朝由衰而亡的图景。作者喜欢用近体尤其是七律的形式写时事,纪事与述怀相结合,用典工切,有沉郁顿挫的风味,善于将感慨苍凉的意境寓于清丽芊绵的词章,悲而能婉,柔中带刚。他的作品多写上层政治变乱,触及民生疾苦者较少。而艺术上缺乏杜甫沉雄阔大的笔力和李商隐精深微妙的构思,有时不免流于平浅纤弱。
《夏日》
庭树新阴叶未成,玉阶人静一蝉声。
韩偓的写景抒情诗构思新巧,笔触细腻。而最大的特色,还在于从景物画面中融入身世之感,即景抒情,浑涵无迹。七律《惜花》写得悲咽沉痛,被人视作暗寓亡国之恨。一些写景小诗如《醉著》、《野塘》,以白描手法勾摹物象,构图明晰,设色疏淡,宛如一幅幅饱含诗意的水墨画卷。至于反映农村乱败景象的《自沙县抵尤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寓时事于写景之中,更有画笔与史笔相结合之妙。
宋计有功《
唐诗纪事》卷六十五韩偓纪事:“偓小字冬郎,义山云:尝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句有老成之风。因有诗云:‘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偓,字致尧,今曰致光,误矣。”
(韩偓作《香奁集》写男女之情,风格纤巧。对此历来评价不一。今有明
汲古阁刻本《韩内翰别集》1卷,附补遗1卷。另《香集》有元刊3卷本和汲古阁1卷本传世。)
“和鲁公凝有艳词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偓,今世传韩偓《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余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实之,此凝之意也。余在秀州,其曾孙和惇家藏诸书,皆鲁公旧物,末有印记,甚完。”
韩偓与道教
细绎有关诗文可见,韩偓与
道教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与
唐朝其他诗人一样,韩偓和道士也有着一些交往,见诸姓名的有钱氏道士、孙仁本、吴颠等。先看钱氏道士,韩偓 有诗《花时与钱尊师同醉因成二十字》云:“酒仙同避世,何用厌
长沙市?”在大好春光里,他与钱氏道士同饮共醉,并且共称为“酒仙”,可见二人十分投机。再看孙仁本道士,“齿如冰雪发如,几百年来醉如泥。不共世人争得失,卧床前有上天梯”(《赠孙仁本尊师》),或许正是他不争得失的态度和品格,引起了韩偓的共鸣。对于吴颠道士,韩偓更是推重,在《赠吴颠尊师》中说他“未识心相许,开襟语便诚”,并且愿意拜吴颠为兄长。另外,韩偓和一些隐居江湖的处士如崔江、李思齐等多有交往。从《赠易卜崔江处士》和《赠湖南李思齐处士》可见二人也都是细心研习道法的。另外,韩偓与
道教的关系还可以从以下几点窥见一斑:
对道教经典的熟识。韩偓对《
庄子》和《黄庭经》最为熟悉和喜爱,所谓“赖有南华养不材”(《驿步》)、“一卷黄庭在手中”(《使风》)。韩偓多次提及《南华真经》(即《庄子》),《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云“调鼎何曾用不材”、《深村》云“甘向深村固不材”以及“赖有南华养不材”(《驿步》)皆是取自《庄子·山木》。《访虞部李郎中》“更觉襟怀得丧齐”、《凄凄》“深将宠辱齐”、《小隐》“灵椿朝菌由来事,却笑庄生始欲齐”则可见作者接受了庄子“齐物”的思想。《过临淮故里》“荣盛几何流落久,遣人襟抱薄浮生”,“浮生”来源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访明公大德》云“各自心中有泉”,“醴泉”则用《
庄子·秋水》“非醴泉不饮”事。《余寓汀州沙县……或冀其感悟也》云“子牟欢促行期”,则是借《庄子·让王》中子牟事反其意而用之。
亲自参加道教修炼。韩偓曾经亲自参加道教“辟谷”的修炼,《赠湖南李思齐处士》云“知余绝粒窥仙事,许到名山看药炉”,《秋村》云“绝粒看经香一柱,心知无事即长生”。所谓“绝粒”就是“辟谷”、不食谷物,是道教重要修炼方法之一。韩偓参加道教呼吸修炼,《十月七日早起作时气疾初愈》诗云“阳精欲出阴精落,天地包含紫气中”,就是在黎明时候,阳气初生,阴气衰落,此时练功者进行服气修炼、吐故纳新,以达到以气攻病、祛病强身的效果。韩偓的修炼应该主要是精神修炼、内丹术,韩偓的“息机”、“遗虑”、“去物欲,简尘事”正是道教注重“存思通神”、“离境坐忘”的精神修炼,《使风》提到的《黄庭经》便是注重“内丹”的上清派尊奉的最为重要经典之一。因为
晚唐五代十国由于更多的人认识到服食丹药的荒谬和危害,外丹逐步衰落,注重“精、气、神”修炼的内丹逐步兴盛。但对于外丹韩偓应该也是熟悉的,如《赠湖南李思齐处士》中提到“许到名山看药炉”,《寄邻庄道侣》云“药窗谁伴醉开颜”,可见邻庄的道侣也是炼丹药的,《蜻蜓》中也提到“云母”的意象。
对道人隐逸的推崇和神仙生活的向往。从前面韩偓与
道教、处士的交往就可以看出他对隐逸的兴趣,既有孙仁本的“不共世人争得失”的赞扬,也有对崔江“门传组绶身能退”的钦佩。更能直接表现这种心态的是《送人弃官入道》,对朋友的弃官入道韩偓是持热烈支持的态度的,他有感于“社稷俄如缀”,认为“怩非壮志,摆脱是良图”,最后寄语朋友“他日如拔斋,为我指清都”。韩偓对神仙生活同样充满了向往,对道教壶中神仙境界的更是有着好奇,“壶中日月将何用?借与闲人试一窥”(《赠易卜崔江处士》)。《漫作二首》其一写道“丹宵能几级,何必待乘槎”,登上丹宵的仙境,并非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也未必要乘槎于海。《仙山》云“一炷心香洞府开”,作者谓心中虔诚能感通神仙,如焚香一样。《梦仙》一诗更直接而深刻表明了他的
道教信仰,诗中先描写紫宵云阕的美景,然后嗟叹阮肇从仙境归来太快、对张骞乘槎天河深表羡慕。诗的最后说“澡练纯阳功力在,此心惟有
玉皇大帝知”,表达自己对修道成仙的真诚与渴望。
对道教的自我认同。韩偓任翰林学士时就曾经“鹤帔星冠羽客装”(《朝退书怀》),完全是一副道士形象。韩偓有《寄邻庄道侣》一诗,称自己的朋友或伙伴为“道侣”,这正是道教徒彼此之间的称谓。《寄禅师》云“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意思是说
道教思想和佛教思想是相通的;细绎其诗味,在这里韩偓把禅师作为佛家的代表,而把自己作为道教的代表。可见,韩偓对道教有着某种自我认同感。
从韩偓对佛教态度看其对道教的态度。韩偓也有大量与佛教相关的诗歌,他曾多次造访寺庙,与佛教徒也有着较多的交往。《游江南水陆禅院》比较显明地显示了韩偓对佛教的态度“早于喧杂是深仇,犹恐行藏坠俗流。高寺懒为携酒去,名山长恨送人游。关河见月空垂泪,风雨看花欲白头。除去祖师心法外,浮生何处不堪愁”。从这里可以看出,韩偓很早就不喜欢佛教的繁杂喧闹,甚至连一些寺庙也懒得去游玩,只是佛教的“心法”多契合诗人的情怀。《即目》其二亦云“动非求进静非禅”,明确表明自己“动”并不是要干禄求进,“静”也并非要学佛修禅。《寄禅师》中则以道教道家自居。可见,韩偓对佛教“心法”虽然比较欣赏,但他并不倾心于此。韩偓对道教比对佛教有更多的亲近感。
职业生涯
韩偓作《
香奁集》写男女之情,风格纤巧。对此历来评价不一。今有明
汲古阁刻本《韩内翰别集》1卷,附补遗1卷。另《香奁集》有元刊3卷本和《汲古阁》1卷本传世。
据《
宣和书谱》记载,韩偓虽不以字誉当世,但行书写的极好,曾有《仆射帖》、《艺兰帖》、《手简十一帖》等传世,宋明之人认为他的字“八法俱备,淳劲可爱”。
诗作一览
卷682_10 【三月】韩偓
四时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
新愁旧恨真无奈,须就邻家瓮底眠。
卷682_11 【秋村】韩偓
稻垄蓼红沟水清,荻园叶白秋日明。
空坡路细见骑过,远田人静闻水行。
柴门狼藉牛羊气,竹坞幽深鸡犬声。
绝粒看经香一炷,心知无事即长生。
卷682_12 【残花】韩偓
馀霞残雪几多在,蔫香冶态犹无穷。
树底草齐千片净,墙头风急数枝空。
西园此日伤心处,一曲高歌水向东。
卷682_13 【夜船】韩偓
野云低迷烟苍苍,平波挥目如凝霜。
月明船上帘幕卷,露重岸头花木香。
村远夜深无火烛,江寒坐久换衣裳。
诚知不觉天将曙,几簇青山雁一行。
卷682_14 【伤春】韩偓
三月光景不忍看,五陵春色何摧残。
穷途得志反惆怅,饮席话旧多阑珊。
中酒向阳成美睡,惜花冲雨觉伤寒。
野棠飞尽蒲根暖,寂寞南溪倚钓竿。
卷682_15 【归紫阁下】韩偓
一携归紫阁峰,马蹄闲慢水溶溶。
黄昏后见山田火,胧【月】时闻县郭钟。
瘦竹迸生僧坐石,野藤缠杀鹤翘松。
钓矶自别经秋雨,长得莓苔更几重。
卷682_16 【夜坐】韩偓
天似空江星似波,时时珠露滴圆荷。
平生踪迹慕真隐,此夕襟怀深自多。
格是厌厌饶酒病,终须的的学渔歌。
无名无位堪休去,犹拟朝衣换钓蓑。
卷682_17 【午寝梦江外兄弟(一作午梦曲江兄弟)】韩偓
长夏居闲门不开,绕门青草绝尘埃。
空庭日午独眠觉,旅梦天涯相见回。
鬓向此时应有雪,心从别处即成灰。
如何水陆三千里,几月书邮始一来。
卷682_18 【曲江夜思】韩偓
鼓声将绝月斜痕,园外闲坊半掩门。
林塘寂偏宜夜,烟火稀疏便似村。
大抵世间幽独景,最关诗思与离魂。
卷682_19 【过汉口】韩偓
浊世清名一概休,古今翻覆堪愁。
居杂商徒偏富庶,地多词客自风流。
卷682_20 【惜春】韩偓
愿言未偶非高卧,多病无选胜游。
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
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
卷682_21 【及第过堂日作】韩偓
早随真侣集蓬瀛,阊阖门开尚见星。
龙尾楼台迎晓日,头宫殿入青冥。
暗惊凡骨升仙籍,忽讶麻衣相庭。
百辟敛容开路看,片时辉赫胜图形。
《半醉》
唐 · 韩偓
水向东流竟不回,红颜白发递相催。
壮心暗逐高歌尽,往事空因半醉来。
云护雁霜笼澹月,雨连莺晓落残梅。
西楼怅望芳菲节,处处斜阳草似苔。
主要成就
诗歌方面
韩偓在诗歌艺术上有较高的造诣,目前流传下来的诗作收录在《
韩翰林集》和《
香奁集》两部诗作里面,诗歌总数量三百余首,这两部诗集风格迥异,前者忧心国事、铮铮铁骨,后者沉醉声色、流连风月。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
晚唐诗歌的风貌,因此历代对其评价也较高。
单从名气来说,韩偓的《香奁集》远大于《韩翰林集》。韩偓的香奁诗因与诗道传统不相合而为诗论者所批评,然而香奁诗的体貌风格恰恰适合于词体。
南宋张侃曾说,“偓之诗淫靡,类词家语。前辈或取其句,或剪其字,杂于词中。”可见,韩偓的诗歌是后世词家借鉴、采摘的对象,特别是对宋代词人有着深远影响。
此外,韩偓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除世人熟知的香奁诗外,各种抒发真情实感的诗歌也很多,除此之外,有一部分诗歌反映了
晚唐的历史,记录了当时的时事,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都堪称“唐末之诗史”。
书法方面
据《
宣和书谱》记载,韩偓虽不以字誉当世,但行书写的极好,曾有《仆射帖》《艺兰帖》《手简十一帖》等传世,
宋明之人认为他的字“八法俱备,淳劲可爱”。
野史逸闻
韩偓,
天复初入翰林。其年冬,车驾幸凤翔,偓有从之功。返正初,帝面许用偓为相。偓奏云:“
皇帝运契中兴,当须用重德,镇风俗。臣座主右仆射赵崇,可以副陛下是选。乞回臣之命授崇,天下幸甚。”帝甚嘉叹。翼日,制用崇,暨
兵部侍郎王赞为相。时
朱温在京,素闻崇轻佻,赞又有嫌衅,乃驰入请见,于帝前,具言二公长短。帝曰:“赵崇乃韩偓荐。”时偓在侧,梁王叱之。偓奏:“臣不敢与大臣争。”帝曰:“韩偓出。”寻谪官入闽。故偓诗曰:“手风慵展八(明抄本“八”作“一”)行书,眼病休看九局基(明抄本“基”作“图”)。窗里日光飞
普氏野马,案前筠管长蒲卢。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满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出自《摭言》)
【译文】韩偓,
天复初年进入翰林院。那年冬天,皇帝巡幸凤翔,韩偓有随从护驾的功劳,国家由乱而治之初,皇帝当面答应让韩偓做宰相。韩偓启奏道:“您运气符合中兴,用人当用有大德的人,以安定风俗。我当年的主考官右仆射赵崇,可以符合
皇帝这个选择。请收回成命改授赵崇,天下的百姓一定很幸运。”皇帝很赞叹。第二天,皇帝下令用赵崇和
兵部侍郎王赞为宰相。当时
朱温(朱温)在京城,一向听说赵崇很轻佻,他又与王赞有隔膜,就迅速骑马入宫请见皇帝。在皇帝面前,全面陈述了二人的优缺点。皇帝说:“赵崇是韩偓推荐的。”当时韩偓在场,梁太祖叱责他。韩偓启奏:“我不敢同大臣争辩。”皇帝说:“韩偓,你出去吧!”不久他被贬到福建做官。所以韩偓的诗中写道:“手风慵展八行书,眼病休看九局基。窗里日光飞野马,案前筠管长蒲卢。谋身拙为安蛇足,报国危曾捋虎须。满世可能无默识,未知谁拟试齐竽。”
正史记载
韩偓,字致光,京兆万年人。进士第,佐河中
幕府。召拜左拾遗,以疾解。后迁累左
谏议大夫。宰相
崔胤判
度支,表以自副。王溥荐为翰林学士,迁
中书舍人。偓尝与胤定策诛
刘季述,
李晔反正,为功臣。帝疾宦人骄横,欲尽去之。偓曰:“
皇帝诛季述时,余皆赦不问,今又诛之,谁不惧死?含垢隐忍,须后可也。天子威柄,今散在方面,若上下同心,摄领权纲,犹冀天下可治。宦人忠厚可任者,假以恩幸,使自其党,蔑有不济。今食度支者乃八千人,公私牵属不减二万,虽诛六七巨魁,未见有益,适固其逆心耳。”帝前膝曰:“此一事终始属卿。”
中书舍人
令狐涣任机巧,帝尝欲以当国,俄又悔曰:“涣作宰相或误国,朕当先用卿。”辞曰:“涣再世宰相,练故事,陛下业已许之。若许涣可改,许臣独不可移乎?”帝曰:“我未尝面命,亦何惮?”偓因荐
御史大夫赵崇劲正雅重,可以准绳中外。帝知偓,崇门生也,叹其能让。初,李继昭等以功皆进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时谓“三使相”,后稍稍更附
韩全诲、周敬容,皆忌胤。胤闻,召凤翔
李茂贞入朝,使留族子继筠宿卫。偓闻,以为不可,胤不纳。偓又语
令狐涣,涣曰:“吾属不惜宰相邪?无卫军则为阉竖所图矣。”偓曰:“不然。无兵则家与国安,有兵则家与国不可保。”胤闻,忧,未知所出。李彦弼见帝倨甚,帝不平,偓请逐之,赦其党许自新,则狂谋自破,帝不用。彦弼谮偓及涣漏禁省语,不可与图政,帝怒,曰:“卿有官属,日夕议事,奈何不欲我见学士邪?”继昭等饮殿中自如,帝怒,偓曰:“三使相有功,不如厚与金帛官爵,毋使豫政事。今宰相不得决事,继昭辈所奏必听。它日改,则人人生怨。初以卫兵检中人,今敕使、卫兵为一,臣窃寒心,愿诏茂贞还其卫军。不然,两镇兵斗阙下,朝廷危矣。”及胤召
朱温讨全诲,汴兵将至,偓劝胤督茂贞还卫卒。又劝表暴内臣罪,因诛全诲等;若茂贞不如诏,即许全忠入朝。未及用,而全诲等已劫帝西幸。
宰相
韦贻范母丧,诏还位,偓当草制,上言:“贻范处丧未数月,遽使视事,伤孝子心。今中书事,一相可办。
皇帝诚惜贻范才,俟变而召可也。何必使出峨冠庙堂,入泣血柩侧,毁瘠则废务,勤恪则忘哀,此非人情可处也。”学士使马从皓逼偓求草,偓曰:“腕可断,麻不可草!”从皓曰:“君求死邪?”偓曰:“吾职内署,可默默乎?”明日,百官至,而麻不出,宦侍合噪。茂贞入见帝曰:“命宰相而学士不草麻,非反邪?”然出。姚闻曰:“使我当直,亦继以死。”既而帝畏茂贞,卒诏贻范还相,洎代草麻。自是宦党怒偓甚。从皓让偓曰:“南司轻北司甚,君乃崔胤、
王溥所荐,今日北司虽杀之可也。两军枢密,以君周岁无奉入,吾等议救接,君知之乎?”偓不敢对。
茂贞疑帝间出依全忠,以兵卫行在。帝行武德殿前,因至尚食局,会学士独在,宫人招偓,偓至,再拜哭曰:“
崔胤甚健,全忠军必济。”帝喜,偓曰:“愿
皇帝还宫,无为人知。”帝赐以面豆而去。全诲诛,宫人多坐死。帝欲尽去余党,偓曰:“礼,人臣无将,将必诛,宫婢负恩不可赦。然不三十年不能成人,尽诛则伤仁。愿去尤者,自内安外,以静群心。”帝曰:“善。”崔胤请以辉王为元帅,帝问偓:“它日累吾儿否?”偓曰:“陛下在东内时,天阴雺,王闻乌声曰:‘上与后幽困,乌雀声亦悲。’陛下闻之恻然,有是否?”帝曰:“然。是儿天生忠孝,与人异。”意遂决。偓议附胤类如此。
帝反正,励精政事,偓处可机密,率与帝意合,欲相者三四,让不敢当。
苏检复引同辅政,遂固辞。初,偓侍宴,与
京兆郑元规、威远使陈班并席,辞曰:“学士不与外班接。”主席者固请,乃坐。既元规、班至,终绝席。全忠、胤临陛宣事,坐者皆去席,偓不动,曰:“侍宴无辄立,二公将以我为知礼。”全忠怒偓薄己,悻然出。有谮偓喜侵侮有位,胤亦与偓贰。会逐王溥、陆扆,帝以王赞、赵崇为相,胤执赞、崇非宰相器,帝不得已而罢。赞、崇皆偓所荐为宰相者。全忠见帝,斥偓罪,帝数顾胤,胤不为解。全忠至
中书,欲召偓杀之。郑元规曰:“偓位侍郎、学士承旨,公无遽。”全忠乃止,贬濮州
司马。帝执其手流涕曰:“我左右无人矣。”再贬荣懿尉,徙
穰城司马。天祐二年,复召为学士,还故官。偓不敢入朝,挈其族南依
王审知而卒。
兄仪,字羽光,亦以翰林学士为
御史中丞。偓贬之明年,帝宴文思球场,全忠入,百官坐庑下,全忠怒,贬仪棣州司马,
侍御史归蔼登州司户参军。
赞曰:懿、僖以来,王道日失厥序,腐尹塞朝,贤人遁逃,四方豪英,各附所合而奋。天子块然,所与者,惟愎庸奴,乃欲鄣横流、支已颠,宁不哉!观綮、朴辈不次而用,捭豚臑,拒貙牙,趣亡而已。一韩偓不能容,况贤者乎?
人物评价
“韩偓童年能诗,曾得到他的姨父
李商隐的赞赏。李商隐曾作‘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乱离情。
油桐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赞赏韩偓的诗才。”(
沙县区人民政府网评)
韩偓,“晚唐大臣、诗人,被誉为‘唐末完人’。”“为‘南安四贤’之一。”“韩偓文思敏捷得像东晋的
袁宏一样,走马之间即成文章。后世称韩偓‘早岁为诗,二十年间,不啻千首’,甚至有人拿他的诗作与
温庭筠、李商隐相媲美,可见韩偓确实天资聪慧、才情横溢。”“他对唐王朝孤忠耿耿,始终不离不弃,赢得后世的高度赞扬。”“是唐末五代一位具有政治远见和崇高气节的杰出诗人。”(东南网评)
“韩偓自幼聪明好学”,“才华横溢,被尊为‘一代诗宗’”,“所作诗多是艳词丽句,后人称他为‘
香奁体’创始人。”(封面新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