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急后重(tenesmus),又称内急、急迫,指
肛门坠胀、疼痛、便意频繁、排便不尽的感觉,也用于描述排尿急迫、不尽或迟滞感。
从西医角度讲,里急后重常见病因包括肠道感染、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直肠壁疾病等,从中医角度讲,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导致,亦有因
痢疾久不愈,
,津
弱所造成。临床上,里急后重常伴不随意、无效的排便动作、或发热、
膀胱刺激症状。
应综合排便习惯、粪便性状及下
消化道的其他症状,同时配合体格检查及血常规/粪常规/粪便细菌培养、X线剂灌肠或肠镜、B超/CT等辅助检查予以诊断,需与
肛门气坠等相鉴别。在治疗上,西医主要是病因治疗及对症治疗,中医予以辨证治疗。
定义
里急后重一词出自《难经·五十七难》:“大泄者,里急后重,数至而不能便,茎中痛”,又称内急、急迫,指
肛门坠胀、疼痛、便意频繁、排便不尽的感觉,常伴不随意、无效的排便动作,也用于描述排尿急迫、不尽或迟滞感,是一种直肠的刺激症状。当直肠粘膜由炎症或肿瘤压迫而出现水肿,充血糜烂,敏感性增高时,直肠内只要有少量粪便,粘液或出血等,就可以引起便意和排便反射,并且在排便后,总有便意未尽的感觉,临床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里急后重”。
病因
西医认识
从西医角度讲,里急后重常见病因包括肠道感染、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直肠壁疾病、便秘、痉挛性肛痛、盆腔疾病、毒性物质刺激等。
肠道感染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肠病,沙门菌、
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炎等。细菌性痢疾里急后重最突出。阿米巴痢疾与沙门菌感染等里急后重较轻。
非特异性结直肠炎症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亦可有里急后重,甚至大便失禁。
直肠壁疾病
如
大肠癌、
直肠息肉、
直肠脱垂、痔、
肛裂、直肠损伤、
直肠炎、
肛周脓肿等亦可出现里急后重。
便秘
慢性便秘者尤其是老年人,粪块嵌顿可致里急后重。药物性便秘,如钙剂、铋剂、
铝盐等致粪便淤滞,服用泻剂消除粪块后症状可消失。
痉挛性肛痛
一种原因未明的里急后重,可能源于尾肌或肛提肌痉挛。疼痛突发但可自然缓解,多见于年轻人。
盆腔疾病
前列腺肥大、
前列腺脓肿、
卵巢囊肿、
子宫黏膜下肌瘤、
妊娠子官后屈、盆腔积血、异位妊娠与破裂出血可因直肠前壁激惹而引起里急后重,
膀胱后壁憩室内巨大结石有时可引起里急后重,
血尿提示膀胱疾病。
毒性物质刺激
中医认识
从中医角度讲,里急后重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导致,亦有因
痢疾久不愈,
,津
弱所造成。
主要分为肝脾不调(肠腑气滞)及大肠热结(湿热蕴结)两类,其中,肝脾不调主要表现在腹胀重坠或腹痛即泻,泻后则安;或便意频频,临厕时却排便不畅或排便不尽,
肛门坠重不适;常兼心绪不宁,烦躁易怒,胁肋胀闷不舒,或
口苦;大肠热结则主要表现在腹痛腹胀,甚则痛甚而
腹泻,便泻不爽,常兼下利黏液之便,甚或红白黏液。
发生机制
里急后重是排便过程中的一种病理性感觉,常伴随于腹痛,腹泄或
便血同时发生,病变部位位于直肠及结肠下段。由于提肛肌紧张性收缩使结肠和直肠之间有一定的角度以及直肠粘膜螺旋状皱褶,阻止了粪便进入直肠,而且直肠收缩频率较
乙状结肠高而产生反向运动,使得直肠内容物反向进入结肠,因此直肠经常处于排空和塌陷状态。结肠发生的集团运动,迫使粪便进入直肠,如容积达到150~200ml,直肠内压升至55mmHg时,该强度刺激直肠,可反射地引起直肠收缩,肛内、外
括约肌舒张;再加以腹壁肌和膈肌收缩,腹内压升高,粪便就被挤出
肛门。直肠排空粪便后,肛内、外括约肌可发生反跳性收缩。当直肠或下段结肠因炎症而出现充血、水肿、糜烂,或因肿瘤的糜烂、
溃疡、坏死等使肠腔缩小或粘膜下末梢神经
感受器暴露而敏感性增高,肠腔内只要有少量粪便、粘液或出血就能刺激感觉神经传入冲动至腰骶神经引起排便反射,产生强烈便意;而便后由于病因未解除,炎症与肿瘤仍持续存在,直肠无法回缩至正常的塌陷状态,甚至排便的摩擦引起的出血或渗出,用力排便引起的充血等均能反复产生便意,因此便后,仍有未便尽的感觉。
临床表现
里急后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肛门坠胀、疼痛、便意频繁、排便不尽的感觉,总是伴随
腹泻或
便血发生,患者每次排便量少,粪色较深、稀烂、粘冻样、含或不含肉眼可见的血液,臭气不重,如伴腹痛,则多位于下腹或左下腹,常为持续性,而于便后可稍缓解。
伴随症状
检查诊断
综合排便习惯、粪便
性状及下
消化道的其他症状,配合体检,特别是直肠指检可了解有无疼痛局限性压痛、包块及直肠温度,可提供诊断线索。粪便检查、直肠镜检与必要时影像学检查更有助于确定病因。
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重点为生命体征、有无发热、贫血等。腹部检查重点为有无压痛、
腹肌紧张、腹部肿块、
肠鸣、腹水征等。直肠指检应作为常规检查。女性患者必要时进行
妇科学检查。伴腹部包块多见于
大肠癌;伴
多见于
骨盆腔发炎、
输卵管妊娠破裂。
辅助检查
血常规、粪常规、粪便细菌培养
血常规中
免疫细胞总数升高多提示细菌性感染;粪便镜检可见较多的红、白细胞及巨噬细胞,提示
急性细菌性痢疾;粪便检见
阿米巴虫滋养体,提示
阿米巴肠病。粪便细菌培养可确诊致病菌及选择敏感抗生素。
X线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
X线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可提示结肠有无器质性病变。电子结肠镜可观察结肠病变,必要时可取黏膜
活检,对确诊肠疾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B超、CT检查
B超、CT检查提示盆、腹腔内脏器有无病变。
鉴别诊断
肛门气坠
里急后重需与肛门气坠相鉴别。里急后重与肛门气坠不同,二者均有肛门重坠的感觉,但里急后重是
痢疾的主症之一,同时伴有腹痛里急,时时欲便,便下黏液脓血等症。肛门气坠多见于脾虚
气陷,久泄
直肠脱垂患者,腹痛不甚明显,亦无里急黏液脓血便等症。
便秘
里急后重常临厕努挣难出与便秘久入厕而不得便相似,但前者常与
腹泻并见,泻下赤白粘冻,而后者
大便干燥难以解出,二者截然不同。
大便失禁
里急后重症表现为急迫欲便,便意频繁与大使失禁相似,但大便失禁虽有便意频繁,而亦见大便滑脱自出,里急后重虽急迫欲便,但可控制而不致滑脱而出。里急后重可为大便失禁的原因,二者不尽相同。
就诊科室
消化科,或中医科。
治疗
西医治疗
病因治疗
明确里急后重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由细菌引起者,经粪便培养及药敏试验后,选用有效的抗生及抗寄生虫药,感染者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直肠黏膜下脓肿,切开排脓。
对症治疗
中医治疗
肝脾不调(肠腑气滞)
疏肝理脾、调畅气机,方宜痛泻要方合
香连丸加减;药宜炒白术、炒陈皮、防风、桑叶、
芍药、郁金、制
香附子、广木香、
黄连、枳壳、
厚朴等。
大肠热结(湿热蕴结)
清热燥湿、理气缓急、顺肠止利,方宜白头翁汤或芍药汤加减;药宜
白头翁、秦皮、
黄芩、黄连、
黄檗、芍药、当归、槟榔、木香、茯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