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汇港位于
上海市奉贤区,北接
黄浦江,是条
人工河,从黄浦江的拐弯处闸港口地区和东西向的
大治河成直角状,直通
杭州湾。金汇港前身“金汇塘”开凿于明
嘉靖二年(1523年),1978年重新开拓河道,1980年8月20日竣工。金汇港与
浦东运河、大治河形成南北东西贯通水系,发挥了通航、排涝、挡潮、调控水位与完善上海东南部水环境的作用。
金汇港和
浦星公路大致平行,由北往南分别穿过
金汇镇、
齐贤镇、
光明镇、钱桥、石桥、
浦东铁路、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浦南运河、海湾旅游区、
海湾镇等注入杭州湾。全程21.8公里,河宽近90米,全河可通航载重300吨的船只。
金汇港前身“金汇塘”开凿于明
嘉靖二年,也就是1523年,至今已有480多年历史,历代都有疏浚。从近现代来说,这条养育着
奉贤区人民的
母亲河,历经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三次开凿二易河道。上世纪50年代初叶的金汇港,河宽只有20米,弯弯曲曲,从奉贤中部蜿蜒北上可通闸港口。彼时人们出行和运输主要靠船只,由于没有水闸,潮涨潮落,河水甚是湍急,航道状况很恶劣,事故频发。由于此河道是民国前开挖的,彼时开河道如碰到财大气粗的大户人家的田地只得绕开,就这样河道被挖成了弯曲不通畅。到了1958年,奉贤兴修水利,重新规划了金汇港。在老河道大体走向的基础上,开出一条更宽更直的河道来,但也只有50米左右。于当年的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南北两端未造水闸,河水还是很湍急,船只的航行也只能依赖潮涨潮落,撞船、翻船的事故仍有发生。
改革开放伊始,开始规划开挖第三条金汇港,1978年冬和1979年冬,分两期开拓,1980年竣工,河宽近90米。另外还在金汇港的南北两端建造了两座雄伟、多功能的水闸,很好的解决了
潮汐问题,船只可以平稳安全的出入
黄浦江、
杭州湾。满载货物的大型船只来回穿梭于河道上,水上事故亦大大减少。至此金汇港真正做到了通江达海,名副其实的成为
奉贤区境内的
黄金水道。
40年前,伴随着金汇港拓浚工程第一锹的高高挥起,近14.8万奉贤人民从四面八方汇集参战,从“浦江第一湾”一路向南,手拉肩扛用一条条扁担挑出了一条通江达海的金汇新港,由此拉开了南上海波澜壮阔的改革大幕,从此江、海相连。
1976-1977年间,在开挖三团港、航塘河工程的同时,奉贤筹划开挖金汇港。至1977年2月,拟开挖的金汇港设计走向基本定位。它北起
黄浦江,南至
杭州湾,贯通全县南北。途径
金汇镇、齐贤、光明、钱桥4个公社和星火农场、军事靶场等地。在河道南北两头各建造一座既能节制,又能通航的大型水闸,沿途建造公路桥梁4座。
因金汇港开挖工程量浩大,全线一次开挖有一定难度,故决定分段实施,以
浦东运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1978年开挖南段和黄浦江口水闸的基坑,1979年开挖北段,完成南北水闸的建造等。它是
奉贤区十几万普通的老百姓用扁担和箕一担担挑出来的:有点薄冰的河底里,绵延几里的工地上,河岸上,红旗飘飘;河中央,号子声声,所有的人都铲着泥土,所有的人双手左右岔开后紧握担绳,人腿一曲弯,担子就上肩,就开始由下而上地奔跑,
肩痛了,换肩,换肩只在刹那间;口干了,喝茶,喝的就是
姜母茶。河滩河底,从远处看,是一群人、一群战士的奔突。从早上到傍晚,今天、明天都一样。
1980年8月20日,奉贤境内南北贯通、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金汇港
水利工程宣告胜利竣工。金汇港开成后,成为
奉贤区一条通江达海的
黄金水道,与
浦东运河形成南北东西贯通、连接其他支流,流经全县的河网水系,发挥了通航、引水、排涝、挡潮、调控
内河水位与完善奉贤水环境的作用。
当前,在建设
奉贤新城规划中的一大亮点,奉贤的两条
人工河,金汇港和浦南运河,将打造成“十字水街”。因为有了金汇港这条
母亲河,而使南桥新城的水乡特色鲜明,老百姓也从这条黄金水道上得益良多,这条母亲河的作用越来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