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明 1935年12月17日在
新加坡生,祖籍
海南省琼海市。中国致公党党员。曾任社会职务有
福建省人大代表、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参事、
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理事。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简介
幼年随以割橡胶为生的父母居住过
沙巴州和
印度尼西亚的
廖内群岛。9岁丧父。1946年随母迁居新加坡,继父是街边小贩。用三年半读完小学,从1950年起当布伞工人。因参加进步活动,于1952年被
英国殖民当局拘禁,被关在监狱、集中营里一年多,1953年7月被“遣送”回国,是马来亚第26批被驱逐出境回国的难侨。
1953-1957在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读书,1957-1961在
厦门大学历史系读书,1961-1989在厦大工作,教过华侨史、世界通史,技术职称副研究员。1990调
厦门华侨博物院任副院长(主持院务),曾兼任厦门大学陈陈嘉庚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6月退休。
合著、合编有《南洋华侨史》(主要撰稿人),《陈嘉庚年谱》、《独木成林——孙炳炎和他生活的年代》、《陈嘉庚教育文集》等。
2007年5月5日至6日,在百家讲坛主讲《
我心目中的陈嘉庚》,引起较大反响。
生活经历
核心提示
她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叫陈毅明。上世纪20年代她的父亲从
海南省下南洋,她在
新加坡出生。1953年回国后被政府照顾入校读书,毕业后长期在
厦门大学教书。她特殊的经历使她对中国的华侨历史情有独钟,长期从事华侨历史研究和教学,后来担任
厦门华侨博物院院长。今年5月,她登上
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我心目中的陈嘉庚》,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昨日,记者专访了陈毅明教授,回望这位海南籍女学者不同寻常的生命之旅。
童年
随父亲在异乡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初识陈毅明教授是日前在
文昌市举办的“纪念
陈序经先生逝世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
这位年愈古稀的女学者宣读的《大师成长中的“南洋”“华侨”因素》研讨论文用独特的视角解读
海南省籍文化大师陈序经先生,引起了与会代表极大关注。会上主持人介绍:陈毅明教授上过
中国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栏目,更令与会人员对她刮目相看。
会后,陈毅明教授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故乡
琼海市调研。昨日上午在离开
海口市回
厦门市前,陈毅明教授在海口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她的父亲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背井离乡离开琼海下南洋做割胶工。
父亲和一名同期从琼海到南洋的家乡女子结了婚。
陈毅明告诉记者:她1935年出生在
新加坡,从小和父亲过着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生活。她清晰地记得在自己9岁之前,先后搬了7次家,最短的一次只住了一个晚上。
当时家里很贫穷,家里所有的家产放在一个包里面,拧起包就上路,一贫如洗。比自己大一岁的姐姐5岁时生病去世。在她9岁时,父亲生病去世。因家里没钱,她只上了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靠母亲帮人打短工把她抚养大。
青年
1953年,陈毅明被遣返回原籍,她是作为第36批遣返对象离开
新加坡的,当时她和300多名华侨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其家属乘一条航船从
马来西亚回到中国,安置在福建常山农场。回到祖国后,政府安排她进校读书,她读完中学、考上大学。她在大学攻读了历史系,毕业后分配到厦门大学教书,讲授华侨通史课。
晚年
倾心华侨历史研究登上百家讲坛
陈毅明身为归侨,对华侨社会文化有着深切的感受。她在厦门大学开设华侨通史课的同时,还从事东南亚华侨历史研究。在教学的研究过程中,她对爱国华侨领袖
陈嘉庚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充满敬仰之情,潜心于对陈嘉庚资料的收集整理。1989年底离开
厦门大学申请调入
厦门华侨博物院。对陈嘉庚于1956年创办的华侨博物院征集的文物进行规范化管理,并着手将收集到的陈嘉庚先生遗留下来的100多万字的著述手稿进行整理编撰出版。
由于她具备华侨历史的丰富知识和对陈嘉庚先生独到的研究成果。今年3月份,
中国中央电视台《
百家讲坛》栏目组选定她为主讲学者,讲述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
陈教授饱含深情地对记者说:在中国海外华侨的历史群像中,
陈嘉庚无疑是最为杰出的代表。他17岁时离开家乡远赴
新加坡,开始了海外创业的传奇人生。在随后的岁月中,无论是在商战中异军突起,成为名震南洋的“橡胶大王”;还是在抗战中身为华侨领袖振臂高呼,组织海外华侨筹款救国;或者是在
新中国成立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参与新中国的建设,都为我们留下了他真心诚意、果敢坚决、立场鲜明的宝贵精神财富。
“陈嘉庚非常了不起,我被他感动,被南洋华侨机工所感动。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
我心目中的陈嘉庚》时,我情不自禁地流了6次眼泪。”
节目播出时,受到国内外华人观众的好评,很多人打电话写信告诉她,他们看节目时,在电视机前留下了感动的泪水。
陈教授很忙,73岁高龄的她还在倾心从事我国华侨历史文化研究和资料收集、抢救、整理工作。她先后6次回到故乡海南琼海。她说海南是她的根,人不能够忘本、忘根、忘恩,她要用所剩不多的时间,为后人留下更多的关于华侨历史文化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