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维恒(Victor H. Mair)教授,1943年3月25日出生于
俄亥俄州东坎顿市。早年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除了学业外,还是
达特茅斯学院男子篮球队的成员。于1965年加入美国和平队(US Peace Corps),在
尼泊尔服役两年。1967年秋,他进入
华盛顿大学学习
印度佛经、中印佛教、藏文及
梵语。翌年,他留学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梵文,并于1972年获得文学
学士和1974年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来,他入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深造,师从
新西兰学者帕特里克·哈南,于1976年获得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79年起,他转任
宾夕法尼亚大学。他现为宾大
亚洲及
中东研究系教授、宾大学考古及人类学博物馆顾问,同时也在
京都大学、
香港大学、北京大学、
四川大学等多所高校兼任教职。
1969年,梅维恒与张立青(1936-2010)结婚,她是一位在
华盛顿大学、
东海大学、布林莫尔学院、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斯沃斯莫尔学院教授普通话的中国台湾学者。他们育有一子托马斯·克里希那·梅维恒。
梅维恒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古史、敦煌学。他专攻早期汉语白话文学,翻译了《
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本)、《
庄子》和《
孙子兵法》等著作,并参与了关于东亚
中亚考古的跨学科研究。
梅维恒教授的《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剧产生的贡献之研究》《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敦煌通俗叙事文学作品》等诸多著作都在中西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转向在中国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进行考古研究,发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迄今为止最早的文明遗迹。这个生存于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200年间的文明,为重新理解中国历史、中西交通、欧亚文化交流史开启了新的视角。梅维恒长期倡导使用拼音文字书写汉语,并在1990年组织了一个国际团队,出版了第一本汉英单字母排序的汉语词典。他还是《华语世界系列》的创始人和编辑,该系列关注中国、东亚和
中亚的语言学和文学。
季献林曾督促弟子翻译并亲自审定了梅维恒《
绘画与表演》的中译本:“他(梅维恒)的眼光开阔,看得远一些。我们不注意的一些东西,他注意到了。我们也要眼界开阔一些,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从全世界文化交流,来看
敦煌市文化、敦煌文学。”
钱文忠认为,梅维恒三部曲(《敦煌通俗叙事文学作品》、《绘画与表演:中国的看图讲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唐代变文:佛教对中国白话小说及戏曲产生的贡献之研究》)用更广阔、更深刻的眼光来看待俗文学、民间文艺和文化交流错综复杂的关系,尤其是《绘画与表演》能给中国学界许多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