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书恺(1999年12月24日-),男,
汉族,
河曲县人。5周岁直接入学上四年级,7周岁上初中。因家庭良好教育,未满14周岁进入
清华大学,成为2013年清华大学年龄最小的新生。范书恺的传奇成长经历引起了社会关注。2013年,他以601分的好成绩名列全县第一,并被清华大学录取。2019年,范书恺考取南京航空大学攻读研究生。2021年12月28日,范书恺与李寒松、马鑫、
曲宁松、岳小康一起在南京航天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申请发明
电解铣磨加工机床五轴头,并获得发明证书。在清华校长陈吉宁看来,范书恺表现出“少年老成”的品质,能从他的回答中感受到他的条理清晰和谦虚有主见。
人物经历
范书恺中等身材,剑眉短发,戴一副低度近视眼镜,乍看上去就是一个初中生的模样,但又明显成熟。他快人快语,思路清晰,话语流畅,眉宇间神采飞扬,谈起读书学习等话题颇有见地。范书恺并不认为自己是神童,读书早,是因为家境贫寒。他从小生活在
河曲县一个贫困的小山村里,当地教育资源有限,所以他没有上幼儿园,在家里由父母辅导自学。
家庭教育
范书恺有一对负责任、肯牺牲的优秀父母,他们给了孩子良好的早期教育和成长环境。书恺的母亲深有感触地说:“孩子可塑性强,全在于大人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小时候惯下赖毛病,大了就不好纠正了。”
在书恺一周岁左右,能呀呀学语时,他的母亲便有意教他认说汉字,和他一起看图画书、故事书,边讲故事边指认字。母亲还经常将一些字和词语用彩笔写在本子上,让他刻意认读。再就是随时随地教他认字,墙壁上的、广告牌上的、物品上的等等。父亲则经常利用一些玩具、扑克牌、象棋等和他做数字游戏,在快乐的游戏中教他认识数字,练习简单的运算。渐渐地,书恺在两周岁左右就能认上千个字,能口算10以内的加减乘法了。
在书恺两周岁那年,父母亲渐渐发现他记忆力和领悟力特别好,为了进一步培养他,就专门买了教学挂图,借了五年制小学一至十册课本教他,从拼音、字母、加法学起,同时练习书写。语文学习按课本字、词、句、段、篇(课文),进行听、说、读、写、记,该背诵的背诵,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数学学习则根据学科特点系统整合教材,视孩子接受能力找规律逐步加深各种运算和应用题教学,如学习加法,学了一位数、两位数后,接着就学进位加;英语教学主要选择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
新概念英语》,还买了整套光盘练习听力;其他如思想品德、自然、科学、社会等课程亦都学习。其间,父母亲还自制了小黑板,购买了小桌凳,只要得空,就在房间里、院子里专门教他读书学习,做“课课练”。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几乎每天都教,在家一切围绕孩子转。”
范书恺的母亲当前是当地中学教师,教生物,也教过数学。受母亲的影响,范书恺对理科兴趣浓厚,选择
机械工程作为自己的专业,“希望今后从事科研工作”。虽然一路的求学过程中,身边的同学都是自己的哥哥姐姐,但是范书恺说除了身高矮一些,自己从来没觉得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我虽然年纪比较小,但是我的心理比较成熟,所以跟同学的交往没有什么问题。”
范书恺是在父母的陪同下来京报到的,他想自己来,但父母不同意,“还是担心我太小。”范书恺说自己憧憬着未来四年“踏实”和“充实”的大学生活。
大多数13岁的孩子还赖在父母身边当着“小公主”、“小少爷”,而来自
河曲县的范书恺已经走入清华园,成为机械工程系年纪最小的新生,从此开始自己的独立生活。
5岁上四年级
范书恺5周岁时即已学完小学的主要课程,而且还探到了初中的一部分内容,如数学认识了
负数,语文能背诵二三百首(篇)古诗文,英语学完了《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的一半内容,听力已经达到了正常初中生的水平,初中英语课本内容也能较流利地读下来。
5周岁那年,父母亲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在征得学校同意后,直接把书恺送进四年级学习,老师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上四年级会很困难,试着让他做了一份数学题,没想到一会儿就做出来了,而且全对,现场的老师们都很惊讶。实际上在此之前,小书恺把小学以前的毕业试卷都做过了。而他这样小的年龄就上四年级,在
河曲县教育史上也是破天荒的头一个。
刚开始,因为实在太小,书恺有过几天不太适应学校的集体生活,不太会学习,但后来就逐渐适应了。入学后第一次考试,他居然考了年级第一,老师和同学们对他更是另眼相看。不满8周岁那年,书恺以优异的成绩从小学毕业升入县实验初中,中考以604分的较高分,圆满完成初中学业。
高中他就近在
河曲中学就读。这3年,书恺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勤学态势,各科学习均衡,成绩稳定。
范书恺在学习上从来都不取巧,总是一步一个脚印,他做的题比别的同学都多。从小学四年级一直到高三年级,老师布置的作业他在学校就都做完了,放学回到家里另外找题做。上学期间他基本不看电视,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仅看看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
我爱发明》等栏目,从不看电视剧。上高中前主要是父母帮他买习题、学习用书、一些名著和期刊杂志,到高中时他就自己买。除父母亲外,字典、词典、辅导书、课外书、网络等等,都是他在家里学习的好老师和好帮手。他偶尔也玩玩电脑游戏,但高三年级除了学习之外,他一年几乎没玩过电脑。高考结束多日了,在他家一间卧室的床上,还放着他做过的一摞二尺多高的习题卷。他始终如一的自觉自励和特别能坚持的好品质,很大程度上缘于早期良好的
家庭教育。
范书恺的父亲说:“孩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主要就是坚持得好,学习上从没松懈过。”
“孩子的学习要求必须严格,不能打一点折扣。”书恺的母亲如是说。
上学8年,书恺的作息时间一直很有规律:早晨5点40多分起床,洗漱、吃饭之余,还要学习一阵;中午小睡一会儿;小学期间晚上10点前入睡,初、
高中则经常要学到10点以后。高三一年每天晚上更是学到12点半,从不例外。尤其在高中假期,书恺每门功课至少要做30多套题,寒假则平均每天两套。他还经常在家借助电脑网络学习。而只要他在家学习,父母亲从来不看电视,而且不管多晚,只要有空就始终陪在他身边,三个人每人一本书,各看各的。
兴趣广泛
严格的
家庭教育和多年的勤奋学习,范书恺并没变成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只知埋头死读书的“小书虫”,相反他是一个性格外向、活泼开朗的阳光少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小书恺的父母也深谙这一规律。小时候在家学习之余,也适当地让书恺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和他做游戏、听音乐、看动画片、读课外书……家里买了《猫和老鼠》《
蓝猫》、电视剧《
西游记》等整套的光盘供他观看,还买了适合儿童阅读的一系列童话故事书让他阅读。
读书是范书恺的最大爱好。好多书籍他在入小学四年级前就已经读过了。父母亲为了他看书方便,曾专门在县图书馆给他办了借书证,经常带他去看书借书。从小到大,父母都全力支持他多读书,读好书。粗略估计,10余年来父母仅在为他买课外书上的投资就高达一万多元。在书恺的书房
书柜里,摆满了许多种书。家里的藏书,他大都看过,许多书还不止看了一遍。
高中学习紧,多数课外书他都是在初三以前就看过的。他既看“正书”,也看“闲书”,可以说涉猎广泛。
打篮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跑步等是他爱好的体育运动,在篮球场上的爽朗笑声和带球、上步、投篮的灵活身姿,让他活泼好动的少年天性显露无遗。他还喜欢听音乐、练书法、看网络小说、电影、动画片、动漫等。学习之余,他也喜欢玩玩电脑游戏,但很有节制。在得知自己被
清华大学录取后,他没有沾沾自喜,每天依旧平静地生活,坚持读书,还坚持练字,他想继续充实自己。他的理想是将来朝着科研的方向努力。
圆梦清华
河曲县2013年的高考考生是“专项生”政策的首批受益者。高考结束范书恺估了605分,分数出来是601分,差距很小,一个令人可喜的成绩。通过多方了解得知,清华大学没有有专项生指标的情况下,父母亲和学校老师都支持他填报了清华大学,没想到还真就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录取了。
书恺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补课班、特长班,他的成功得益于良好的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面对成功,范书恺说:“从来没有当自己是什么‘神童’,自己其实也没什么特殊,主要就是在家父母帮助检点、培养、引导,坚持学习;在学校紧跟老师的步调来,与老师配合,认真听讲、思考、做题、讨论。”
范书恺的父母亲对人说得最多的是:“这孩子资质好,品质好,习惯好,有毅力,能持之以恒。”
范书恺书桌的玻璃板下有好几张字条,是父母在不同阶段写给他的鼓励的话,最近的一张是在知道他的高考成绩后写的:"你人生的画卷正徐展待书,学海宽广正待你云帆直挂。在你前进的旅途中,爸妈将一如既往为你铺路搭桥。奉献给你的或许是一缕抚慰的清风,或许是一碗解暑的茗茶,或许是一个深情的注视,或许是一声热情的呐喊助威。学海驰骋中,爸妈将与你全程陪伴,祝你鲲鹏展翅,击水三千。"拳拳爱心、无限祝福尽在字里行间。
清华最小新生
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新生范书恺,是2013年年龄最小的清华级新生。他虽不满14周岁,但清亮的眼神透露着他的真实年龄,沉稳的话语却展示了他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
5岁上学时直接就上了小学4年级,而那时,他已经把小学课程都自学完了。7岁上中学,一路顺风顺水,但直到高三时,他才忽然意识到自己离最优秀的目标还差得很远。高三时,他在母亲的陪伴下,几乎每天深夜12点半才睡,拼搏了整整一年。借助贫困专项计划,他“奇迹般”地考入自己不曾奢望过的清华,成为
恢复高考以来考入清华的第8个
河曲县学子。范书恺从未住校生活过,年龄又这么小,担心他在清华的生活吗?他自信地说:“我虽然年龄比较小,但是长期跟比我年长的同学一起学习,实际心理年龄并不小,和清华的同学们一定能好好相处。生活上,我从小就帮父母做家务、洗衣服,加上学校提供的全面服务,肯定也没问题。”
范书恺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年龄小,比起同学们在学习基础上肯定存在差距。所以他决心再拿出高三时的拼搏精神,通过自己的努力迎头赶上,成为一个真正“自强不息”的清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