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云南大学二级学院
云南大学的生态学科发轫于1937年,当年世界著名数学家、教育家熊庆来教授担任云南大学校长后,认为云南生物资源、生态环境优势独特,开展生物、生态学研究占有地利而学术影响甚大,在1938年成立了生物系,生态学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溶于生物学各方面的工作中。此事正值中国抗日战争,国内生物学界一批精英荟萃在云南大学,在生物资源调查、植物和动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植物群落分类与分布规律及生物多样性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际公认的法、瑞地植物学派主要代表人之一的朱彦丞教授,国内英美植物生态学学派重要代表人之一的曲仲湘教授和一批苏联学者前来云南大学开展研究,汇集国际三大生态学派,生态学蓬勃发展,成为我国生态学高等学校师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核心。从云南大学走出来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达5位(生物生态类)。1997年生物学和化学结合组建了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2002年4月生物学科又重组为生命科学学院, 2014年生命科学学院把从事生态与环境研究师资队伍进行调整,经整合形成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办学历史
2002年4月生物学科又重组为生命科学学院。
2014年生命科学学院把从事生态与环境研究师资队伍进行调整,经整合形成生态学与环境学院。
学科建设
生态学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是以生态学为优势学科、支持和驱动环境与资源学科发展、特色显著的学院。生态学经过70多年的积累和持续建设,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的重点学科得到了持续建设和发展,“十五” 、“十一五”连续入选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成为本学科领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早在1956年生态学就开始招收研究生,1986年获得生态学硕士授权单位,1989年获得博士授权点。云南大学以此为基础于2002年获得植物学、微生物学博士点,2004年获得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11年作为全国四家发起单位之一,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生态学从生物学中调整出来形成一级学科,2012年获得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同年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居第二,2013年获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学院师资
作为正在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现学院教职工31人,其中正、副教授19人,专职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兼职硕士生导师5人。拥有博士学位、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和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90%以上,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创新团队1支,省教学团队1支,还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为学院的兼职或特聘教授。学院主持有国家重大科技水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一系列国家大型科研课题,主持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学院与德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和国际组织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态技术教席点、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生态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联合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重点实验室1个。
学院基本架构
教学机构:
生态学系
生态与环境实验教学中心
生态环境样本库
科研机构:
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
环境科学与生态修复研究所
生态学野外研究工作站
梅里雪山工作工作站
哀牢山生态学研究工作站
晋宁湖泊流域生态研究工作站
牟定森林变迁生态研究工作站
科研基地:
云南省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地
云南省高校高原山地生态与资源环境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信息中心
云南省西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共建)
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共建)
云南省国际河流与跨境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共建)
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生态学教习机构
联合国环境署全球污染植物生物检测网点(IPPB)
人才培养基地:
生态学国家特色专业(2008年~)
环境科学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
生命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合共建,2008年~)
国家级大学生野外实践基地(联合共建,2011年~)
重点学科:
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2002年~)
生态学省级重点学科(1988年~)
学位点:
生态学研究生招生(1956年)
生态学博士学位点(1989年)
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2011年)
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后工作站(2012年)
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2002年)
科研与教学团队:
高原退化环境与生态修复省创新团队
生态学与环境课程群省级教学团队
管理机构:
院党委办公室
院行政办公室
本科教学办公室
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办学历史
学科建设
学院师资
学院基本架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