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渡街道
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街道
陆渡街道是苏州市太仓市下辖的一个街道。
陆渡街道成立于2019年9月5日,区域面积46.7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1万人,流动人口4.3万人,下辖陆渡、横沥、红庙、洙泾、小桥、岳南6个村和陆渡、东城、珠江3个社区。街道紧邻上海市,是太仓娄江新城所在地,由科技创新区、临沪国际社区、智能制造区、高铁商务区四大功能片区组成。
历史沿革
陆渡在秦至西汉时,属会稽郡东汉至齐时,属吴郡。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属吴郡昆山市惠安乡。唐及五代十国时,隶属未变。宋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见郏亶《吴门水利书》称昆山市之东,地名太仓市,陆渡随属。
明弘治十年(1497年),划昆山之新安、惠安县、湖川三乡,嘉定区之乐智、循义二乡的一部分和常熟市之双凤乡,建立太仓州,陆渡随属。
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太仓为江苏直隶州,辖镇洋、崇明区、嘉定和宝山区四县,陆渡地属镇洋县。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城乡自治,筹备自治公所,太仓州、镇洋县划为1市24乡,陆渡始建乡制,隶属镇洋县。
辛亥革命爆发后,太仓州、镇洋县奉令合并,初称“太镇”、继称“太仓州”。
民国元年(1912年)1月,江苏都督府颁发印信,定名为太仓县。陆渡桥乡建自治公所,隶太仓县。民国16年,北伐军进驻太仓市,自治公所改称行政局,隶属未变。
民国18年8月,实行区、乡镇建制,全县设9区,50镇,358乡,陆渡桥乡隶属第一区(城区),同时,行政局改称乡公所。
民国24年(1935年),现陆渡境内的横沥乡隶属第一区(城区),陆渡桥、红庙和长桥三乡隶属第二区(浏河区)。
民国26年11月,日军侵占太仓,陆渡桥成立维持会,旋改称自治会,隶属未变。民国28年8月,全县设26个乡镇,改称乡、镇公所,隶伪太仓县公署。
翌年7月,26个乡镇改称伪区署。陆渡桥设伪区署,隶属未变。
民国30年1月,又改26区署为6区、94乡镇。现境陆渡桥、长桥和横沥镇三个乡隶第一区(城区)管辖,红庙乡属第二区(浏河区)管辖。
同年7月,日伪“清乡”,实行封锁,将刘新、陈行、陆渡桥、南郊、平冈、东阜、慈善、横沥、长桥、张泾、石桥和刘南12个乡镇的全部和海塘、浏河镇、西新、东郊及柴行5个乡镇的一部分,划给伪上海特别市代管(至民国34年7月,上述乡镇归还太仓县)。民国31年,调整区辖乡镇,现境域的陆渡桥、长桥两乡属第二区(浏河区)管辖;红庙、横沥镇两乡属第一区(城区)管辖。
民国34年(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恢复抗战前6区、93乡镇建制,现陆渡境域的乡隶属关系未变。翌年10月,陆渡桥和长桥合并为陆渡桥乡;红庙镇花桥镇合并为花桥乡,隶属未变。
1949年5月13日,陆渡桥解放,太仓县人民政府派员接收旧政府,建陆渡乡人民政府(地名始称陆渡)。同年11年,县决定陆渡设区,直属县人民政府管辖。
1954年8月,撤陆渡区建制,所辖乡镇分别划归浏河区、城区管辖。1956年夏,小乡并中乡,陆渡、长桥、长春市(原名红庙)和横沥四个小乡合并,称陆渡乡(中乡)。隶浏河区。翌年7月,撤区并乡,县将新塘乡(中乡)的6个自然村和花桥乡(中乡,现名板桥)的小桥村与陆渡乡合并,称陆渡乡(大乡),直属县人民政府管辖。
1958年9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陆渡乡于9月23日成立群众人民公社,翌年1月12日更名为陆渡人民公社。1981年9月,设陆渡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隶属未变。
1983年7月,行政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设,恢复公社化前的乡村建制。撤销人民公社,建陆渡乡,隶属未变。
1993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乡建制,建陆渡镇,隶太仓市人民政府管辖。
2011年并入娄东街道,2019年9月设立陆渡街道,陆渡街道管理小桥、岳南、红庙、横沥、洙泾、陆渡6个村民委员会和陆渡、东城、珠江3个居民委员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陆渡东濒太仓港口开发区,西临太仓经济开发区,南接上海市嘉定区娄塘镇、唐行镇,北与板桥镇(原名花桥镇)、新塘镇接壤。东西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分别为8.7公里和5公里。总面积25.03平方公里。镇人民政府驻地处北纬31°41′,东经121°10′。
地形地貌
陆渡地处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境内地势平坦,地面高程在4.15~4.74米之间(基准∶以吴淞镇为零点,下同)。河道纵横密布,新浏河在镇境南部自西向东经浏河镇直入长江;十八港、江申泾、茜步泾、石头塘自西向东纵贯镇境南北。
太浏公路在镇区北部自西向东分别与204线国道(亦称沪宜公路)、沪太公路相衔接;镇区飞沪路北起太浏公路向南过娄陆大桥与嘉陆公路相接,抵嘉定区上海—嘉定高速公路直达上海市;镇境以东的长桥、西面的横沥桥西首向北连接牌新长公路、毛板公路,可达市(县)内腹地新塘、牌楼、岳王、板桥、新毛等镇,水陆交通便捷。
气候特征
陆渡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市充足,年平均气温15.3℃,年降水量1083毫米,日照2015小时,无霜期231天,自然条件优越,但夏秋季节有时受台风和冰雹等灾害性气候的影响。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人口
1951年,陆渡区辖13个小乡,有8067户,33807人。1954年撤区后,陆渡、洙桥、长桥和红庙镇四个小乡共有2845户,10860人。1959年全公社有5111户,17315人。1964年,调整行政区划,全公社有4921户,19323人。与1959年相比,总人数净增2008人。1966年10月,再次调整行政区划,全公社有3264户,12588人。1974年,全公社有4109户,14019人,比1966年又净增1431人。
70年代末,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提倡避孕节育。80年代初,国家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倡少生、优生,落实计划生育一系列措施,人口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1989年,全乡总人口为13767人,比1974年的14019人减少252人。1995年末,全镇总人口13329人,比1989年减少690人。
民族
陆渡为汉族聚居地区,少量少数民族散居。
2013年末,全市有蒙古、回、藏、维吾尔族、苗、彝、壮、布依族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族、傣、黎、、佤、、水、东乡区、纳西、达斡尔族、佬、羌、布朗族仡佬族、锡伯、俄罗斯鄂伦春族赫哲族等32个少数民族,527户、711人(不含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其中以回族满族土家族居多。
经济
2006年,陆渡镇在市委、市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高举“发展、富民、创新”的旗帜,切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保持了健康有序发展。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8.2亿元,销售收入54.2亿元,利税总额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66%、22.15%和22.6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43.5亿元,占全镇总量的74.74%。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1亿美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7亿元。经济结构渐趋优化,税收占GDP的比重提高到12.3%。
项目开工建设力度加大,开工项目42只,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竣工项目30只,保持引进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发展态势。外向型经济加快发展。紧环境下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注册外资10059万美元,到帐外资2575.2万美元。新办项目20只,呈现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开工建设速度快的特点。引进了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中玻皮尔金顿特种玻璃项目,总投资4175万美元,以生产太阳能特种玻璃为主,建成后年销售可达5亿元。自行车产业特色明显,年产自行车达到460万辆。
民营经济和服务业
民营经济和服务业发展势头趋好。引进民资项目44只,引进内资3.34亿元,到帐资金7.35亿元,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67.2%和1225%。民资实现产值16.25亿元,销售收入14.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4.35%和39.41%。餐饮、娱乐、休闲、房地产等传统三产服务业稳中有升,现代服务业取得突破。实现三产增加值4.51亿元,同比增长41.2%,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引进了国际企业商务花园总部经济项目,总投资1.4亿元,向东岛、财富国际酒店等在建重点项目取得进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
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通过国家公示、批准,同时健全了卫生、绿化长效管理制度,成立了由交通、公安、城管等部门组成的交通管理中心,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实事工程按期完成,重点工程顺利推进。中市路提档改造工程全面竣工通车,工程全长1414米,主车道宽16米,新铺设污水管道和天然气管道,所有管线全部入地,路面黑色化,总投资2600多万元。
中市路向西延伸工程同步实施,十八港桥和路面工程已基本完工。三港农贸市场、第五代压缩式垃圾中转房和区中路建设顺利竣工。按照水系规划要求,基本完成了漕塘河、胡介港贯通工程,并投入600万元用于水环境整治,完成37条河道的疏浚整治,汤泾河等河道绿化景观工程同步实施。
完成中市路、白云渡路等主干道污水管道铺设,全长15369米,并逐步向小区和其他道路延伸,完成支管道3000米,总投入1500万元。新福利院建设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占地13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总投资近1000万元。拆迁力度进一步加大,包括企业在内共评估了271户,完成拆迁161户,总投入7000多万元。
社会
教育
明清时期盛行私塾。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陆渡建初等小学堂,谓新学。宣统三年,改为初等小学。民国时,实行县、乡分级办学,至民国38年(1949年)初,陆渡境内有小学7所,学生523人,教职工20人。
解放后,陆渡于1954年试办幼儿教育,1958年创办陆渡初级中学,1964年创办耕读小学(后转为民办小学),到1985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88年起,又先后建陆渡中心幼儿园、陆渡中心托儿所。进入90年代,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关怀、重视下,为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先后投入600多万元及大量人力、物力。
将分散的陆渡幼托中心、小学、中学、成人教育和党校陆续迁至新镇区中市街西段北侧的教育区,1993年8月,隆重举行落成剪彩典礼。
同年10月,《人民日报》、《中国建设报》先后对此作了报道。至1995年陆渡已有中学1所,15个班(包括职高班),学生616人,教职工61人;小学5所,32个班,学生991人,教职工79人,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小学毕业生直升初中,初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名列太仓市前8名。
文化事业
镇上还相继建造了文化站、影剧院、广播电视中心、卡拉OK厅、舞厅等文化娱乐设施。电视机已普及到户,广播电视中心在镇区为各家各户安装电视终端,开通了集镇闭路电视。
卫生
截至1995年底,陆渡卫生院占地4903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平方米(其中,医疗用房1350平方米),门诊部设有西医内外科、中医内外科、口腔科、理疗科、儿保科、放射科、防疫科、检验科、皮肤科等14个科室,住院部设有妇产科、治疗室、临产室、抢救室等5个科室,总服务项目有20多项,医务人员总数28名,其中,主治医师7名,医(护)士10名。
参考资料
行政区划.太仓市人民政府.2024-04-01
陆渡街道.太仓市人民政府.2024-04-0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卫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