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美蓉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吴美蓉(1936年1月-2024年7月28日),江苏常州出生,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航天科技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原主任,资源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
吴美蓉,曾就读于江苏常州高级中学,于195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现为西北工业大学)。次年,她前往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随后于1954年进入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随后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一支队(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2所)从事导弹控制研究。吴美蓉于1961年担任东风导弹横向制导方案讨论组负责人。1982年至1990年,吴美蓉历任航天部计算机与测控联合公司副处长、处长、副总经理、总经理。自1990年起,吴美蓉先后任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筹备组负责人、主任、资源卫星工程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2001年,吴美蓉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后担任主席团成员和社会科学部主席。次年,她担任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首席专家。吴美蓉于2009年被选举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并于2014年被中国遥感应用协会聘为第五届理事会高级顾问。2024年7月28日5时20分,吴美蓉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吴美蓉先后获国家和部级奖12项,开创性地完成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分系统建设,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关键支撑,形成航天科技的民用典范,也为中国后续举办系列重大国际运动赛事积累了经验。2014年,吴美蓉在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的世界航天局长峰会上被授予“冯·卡门奖”,成为世界首位且唯一被授予冯·卡门奖的女航天科技专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吴美蓉,1936年1月出生于江苏常州。她在江苏常州高级中学完成学业后,于1952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现为西北工业大学)。1953年,她前往北京俄语专修学校(俄专)留苏预备部学习,随后于1954年进入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60年,她获得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从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毕业后,吴美蓉回到中国,加入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一支队(后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12所),从事导弹控制研究工作。1961年,吴美蓉担任东风导弹横向制导方案讨论组负责人,成功完成了任务。1962年至1964年,她领导坐标转换课题组,解决了多个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成果应用于中国第一个全惯性制导型号。到1977年,她参加了20多次大型试验,其中16次担任试验队副队长,多次排除重大故障。
20世纪80年代初,吴美蓉承担长征火箭测控发射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任务。1982年,她参与组建原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联合公司,先后担任副处长和总经理负责技术工作,在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卫星等20多个型号中有效应用计算机辅助测量与控制技术(CAMAC),使中国航天测控发射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85年,为迎接第11届亚洲运动会,吴美蓉担任杭州第19届亚运会电子服务系统总设计师,负责建设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分系统,为赛事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关键支持。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自主研制传输式陆地遥感卫星。1990年6月,吴美蓉受命组建了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并任主任。她还担任中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卫星应用系统总设计师,组织形成了数十万字的论证材料,向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到相关部委、各领域事企业单位等进行了数百次汇报和沟通协调,推动中国陆地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设、应用推广和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发展。
之后,吴美蓉支持“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于1992年8月在山西省举行,决议成立“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后更名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并依托当时新组建的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成立秘书处,于同年12月3日被原航空航天工业部任命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93年10月5日至7日,吴美蓉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第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2000年后,吴美蓉运用国际宇航科学院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等平台,积极从事国际宇航交流工作。2001年,她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后担任主席团成员和社会科学部主席。2002年,她成为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的首席专家。2009年4月8日,吴美蓉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2014年9月28日,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吴美蓉被聘为第五届理事会高级顾问。2020年10月17日,吴美蓉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被聘为第六届理事会高级顾问。
人物去世
2024年7月28日5时20分,吴美蓉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主要成就
吴美蓉在导弹控制研究领域,多次领导关键项目,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并参与了多次大型试验,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早期贡献。吴美蓉在航天测控发射技术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原航空航天工业部的计算机测量与控制领域,她的技术领导使中国航天测控技术步入国际前列。
吴美蓉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不仅推动了中心的成立,还促进了卫星地面系统和应用的推广。同时,她对推动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的成立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自1992年起,她在协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均担任了重要职务,为协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进入21世纪,吴美蓉继续推动国际宇航交流领域工作,成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担任要职,以及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的首席专家。吴美蓉获得“冯·卡门奖”,则是表彰她50多年为航天事业和国际航天合作做出的突出贡献。
吴美蓉获得了国家和部级奖12项,开创性地完成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分系统的建设,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了关键支撑,形成航天科技的民用典范,也为中国后续举办系列重大国际运动赛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基础。
主要作品
仅收录部分 数据统计截至时间2024年8月1日
个人生活
吴美蓉在苏联留学期间,受到导师和师母的喜爱。他们经常邀请她到家中做客,亲切地称她为小“朵其卡”(俄语中的“女儿”)。吴美蓉还和同宿舍的苏联姑娘乌妮亚学会了许多苏联歌曲,她发现通过唱歌学习外语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每次与外国朋友聚会交流时,吴美蓉的歌声总能赢得掌声。
吴美蓉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吴美蓉的父亲去世得早,她和哥哥从小就帮助母亲分担家务。为了让母亲少操心,她一直勤奋学习。在高中期间,她几乎每天都学习到深夜。吴美蓉全家三代人都支持她的工作,她的母亲一直支持她全力以赴地工作,而丈夫老杨多年来也理解和支持她,两人相伴四十余年。吴美蓉的一双儿女从小懂事,学习成绩优异,很少让她操心。她的儿子曾获“2006中国信息产业年度新锐人物”称号。
家庭关系
社会任职
仅收录部分 数据统计截至时间2024年8月1日
获得荣誉
仅收录部分 数据统计截至时间2024年8月1日
人物评价
“在吴美蓉身上体现了中国人勤劳勇敢、坚忍不拔、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国际宇航科学院秘书长康坦 评)
“吴美蓉同志一生迎难而上、力争上游,坚忍不拔、务实求真,心系群众、奖掖后进;更一生对党忠诚、热爱祖国,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创新作为、无私奉献;为中国航天/遥感发展和国际合作、为国际航天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评)
人物轶事
试验场挑战
吴美蓉的职业生涯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正值中国航天事业起步阶段,急需大量专业人才。学成归国后,吴美蓉加入了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二分院一支队,负责导弹控制工作,将在苏联学习的自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实践。在一次讨论会上,时任研究室主任的陈德仁院士提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吴美蓉迅速而准确地分析了导弹所受的推力和重力等因素,其理论概念和专业知识引起了大家的关注。1961年,吴美蓉被任命为导弹制导方案讨论组的负责人,成功完成了任务。1962年至1964年间,她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实验,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这些成果被应用于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全惯性制导导弹型号。到1977年,吴美蓉参与了20多次飞行试验和储存测试,并16次担任试验队副队长。她在导弹延长寿命和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强调实际演练的重要性,认为这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化挑战
20世纪80年代初,吴美蓉担任中国新一代型号控制系统副主任设计师,开始将“全数控系统”概念引入航天领域。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缺乏技术、仪器和经验,实施数字化面临挑战。国家科委领导下,航天系统计划引进一批微型计算机。当时国内对微型计算机了解有限,各单位派出代表参加基础考试,通过后再接受统一培训,然后回到单位指导其他人员。吴美蓉凭借英语能力和专业技能,被选为12所代表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受培训。出发前,她购入新华书店总店所有关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英文书籍进行研究。在香港,她通过学习,提高了对计算机的理解和使用水平。
20世纪8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型号更新换代提上日程。国际上普遍将计算机应用于航天测试,中国在这方面需取得突破。外国专家评价称“中国的航天器不落后,但地面设备却落后”。1982年,为加强计算机和测试技术,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成立计算机测量与控制联合公司。吴美蓉从12所调任该公司,担任副处长至总经理,负责技术工作,并协助领导推动CAMAC工程发展。她带领团队开发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软硬件模块。公司下辖3所6厂,规模相当于一个研究院。吴美蓉成功转型,从技术岗位进入管理岗位,推动了CAMAC技术在战略和战术武器、运载火箭、卫星等20多个型号中的应用,解决了技术难题,节省了研发时间和资金,使中国的航天测控发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亚运会挑战
1990年秋季,第11届1990年北京亚运会成功举行,汇聚了近两万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和各国政要。吴美蓉担任亚运会电子服务系统的总设计师,为该项目工作了五年。北京亚运会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大型洲际运动会,具有重要影响。为学习经验,吴美蓉两次带队前往曾成功举办亚运会的韩国,收集了大量资料。吴美蓉负责的电子服务系统包括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等五个分系统,涉及多个部门和上百个比赛场馆、非比赛场点以及电信、电话局。在系统安装过程中,她亲自前往各个场地,曾为调试天线登上尚未完工的中央广播电视塔;为铺设光纤和电缆,经常进入狭小的地沟工作。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前三个月,电子服务系统开始第一次联调。由于系统复杂且时间紧迫,尽管解决了许多问题,但在开幕前两天,连接600多台计算机和终端的网络出现故障,导致所有网上查询无法进行。在吴美蓉和团队的努力下,故障最终得以解决。亚运会后,吴美蓉的表现引起了媒体关注,但她拒绝了媒体的采访请求,专注于实际工作。
资源星挑战
吴美蓉的第四次重要挑战是建立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的筹备始于1990年6月。当时,中国正处于压缩编制、精简机构的阶段,推动各方认识到发展卫星应用的重要性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吴美蓉需要与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及相关部委领导,航天、遥感、电子、计算机、光学等领域的院士,以及众多遥感专家沟通协调。
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吴美蓉组织团队撰写了数十万字的论证材料,并频繁地到各部委进行汇报和沟通,汇报次数达数百次。国家计委审批了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后,负责该项目的领导亲自通知了她这一好消息。资源卫星应用系统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周期很短,从立项到发射不到一年,而通常需要一年半到两年时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是中国与巴西联合研制的第一颗传输型、长寿命的陆地资源卫星,没有试验星,直接投入运行,存在技术未知性;此外,距离发射不到一年时,卫星应用中心还没有办公场所。吴美蓉积极应对挑战。作为资源一号卫星应用系统的总设计师,吴美蓉提出了多项创新构想。例如,她建议将成熟的高密度磁带机技术与先进的0级机器人磁带库归档技术相结合,简化了星地系统中卫星接收和处理的接口,促进了“资源一号”的成功应用。
1999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卫星成功发射后,后续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吴美蓉将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自己则转向国际宇航交流工作。吴美蓉每年两次参加国际宇航科学院主席团会议,并担任亚太空间多边合作空间技术应用的首席专家,参与国际合作事务。在晚年她仍然积极参与中国航天和世界航天的发展。
相关事件
被打事件
2021年,一则“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陶谋求推荐院士不成恼羞成怒,殴打国际宇航科学院王晋年院士和吴美蓉院士致其重伤”的消息受到网友关注。
2021年6月6日19时许,张陶与王晋年、吴美蓉等人在某餐厅共同就餐,期间张陶、王晋年酒后发生口角。22时许,张陶和其同事分别将吴美蓉、王晋年送往位于朝阳区的某小区。22时40分许,张陶和王晋年再次发生口角,后在王晋年住所单元楼道和电梯内,张陶多次踢踹殴打王晋年。期间,吴美蓉在劝阻过程中因被张陶拉拽、碰撞,两次倒地。23时18分许,张陶被同事劝开,王晋年、吴美蓉上楼回家。后吴美蓉因身体不适拨打120,张陶陪同吴美蓉前往医院诊治,王晋年在家休息。
警方依法受理案件后,即开展了以下工作:调取案发现场视频录像,固定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证据;走访当晚与双方当事人共同就餐人员、饭店服务员、被打现场目击群众等第三方证人,获取证人证言;传唤违法行为人张陶到公安机关接受调查,询问双方当事人,并对双方陈述内容中的矛盾点进行反复核实;调取王晋年、吴美蓉医院就诊的诊疗记录。
2021年7月4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通报称,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陶同志酒后打人事件发生以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党组高度重视,作出对张陶同志即日起暂停履职、配合调查的决定。7月5日,综合事实认定和伤情鉴定情况,朝阳公安分局已依法对张陶刑事拘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人物去世
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个人生活
家庭关系
社会任职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试验场挑战
数字化挑战
亚运会挑战
资源星挑战
相关事件
被打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