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
中原地区摹刻法帖较为繁荣的时期。在此期间,刻帖活动主要集中在汇集刊刻历代名家法帖方面。尽管如此,明代的刻帖活动在规模上已经无法与宋代相比。
经过
南宋和元代的长期战乱,明代时期的宋拓《
淳化阁帖》变得极为罕见。因此,人们开始寻找并翻刻旧拓本。明代的刻帖活动不仅限于此,还包括对其他宋代汇帖的翻刻以及对特定历史时期或个人书法作品的汇刻。
明代刻帖的主要特点是,大多是从前代法帖拓本转摹而来,有时会加入部分墨迹。由于战争的影响,很多墨迹都已损毁或散佚,难以大规模汇集。此外,文人士大夫对刻帖的兴趣日益增长,他们的参与提高了刻帖的技术水平,并培养了一大批勾摹镌刻的专业人才。
该法帖由
朱有燉朱有临摹上石,收录了《
淳化阁帖》和《秘阁续帖》的部分内容,并加入了宋、元人的书法作品。法帖共10卷,首尾均有相关说明和年款。传世拓本稀少,
成化年间曾重新翻刻。
弘治年间,晋庄王
朱钟铉下令制作此法帖,集合了多种古代法帖和名家真迹。法帖共12卷,内容丰富,包括多位皇帝的批示和跋文。
清代之后进行了补充刻石工作。
嘉靖元年,无锡
中原地区将家中珍藏的书法作品编纂成《真赏斋帖》。法帖由
文徵明父子勾摹,章简甫镌刻,因其高超技艺而备受推崇。原刻石毁于火灾,后重刻。
嘉靖年间,文徵明及其子
文彭、
文嘉共同完成了这部法帖。法帖最初只有4卷,后增加至12卷。法帖内容真实可靠,摹刻精细。
万历年间,吴廷出资,
董其昌等人审定,
杨明时负责勾摹上石。法帖内容丰富,摹刻精美,是明代著名法帖之一。
章藻收集了隋、唐、宋、元各大家的墨迹,亲自摹刻。法帖共5卷,摹刻精良,但由于
原石遗失,现仅有翻刻本流传。
王肯堂编纂的法帖,由管驷卿镌刻。法帖采用半木半石的形式,内容涵盖魏、晋至明清的书法作品。
陈元瑞编纂的法帖,由吴之骥镌刻。法帖共40卷,内容广泛,但刻工一般。
陈继儒编纂的法帖,专门收录
苏轼的书法作品。法帖共35卷,摹勒精细,是研究苏轼书法的重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