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
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理论家
尉缭(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后成为秦国国尉,著名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清代学者沈钦韩在《汉书疏证》中认为,《战国策》中所记载的顿弱与尉缭是同一人,文献学家赵逵夫先秦史学家杨宽也都持有相同观点。
尉缭在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到秦国,向秦王嬴政献计以贿赂各国权臣的方式打乱六国联合计划,从而得到了秦王的赏识和礼遇。尉缭在与秦王接触后认为其缺少仁慈之心,想要离开。秦王在客卿李斯的建议下提升其为国尉,以此留住尉缭。由此,尉缭成为秦国国尉。但尉缭主张尽量减少战争对社会的危害,不符合秦王较为残酷的军政观念,故尉缭没有过多地参与秦秦灭六国之战的征战,也因此在历史上的记载相对空白。
尉缭子》是尉缭的军事著作,全书共5卷24篇,其中前12篇论述了政治观和战争观,后12篇论述了军令和军制。尉缭在书中提出了以经济为基础、农战相结合的战争观念,并制定了具有战国时代特色的军中赏罚条令,是研究先秦军事制度的重要历史资料。秦汉史学家林剑鸣在《秦史稿》中评价其为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人物生平
尉缭生卒年不详,名缭,是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
秦始皇十年(公元前237年),尉缭至秦国。当时的秦国在秦王嬴政的统治下准备秦灭六国之战,以秦国的实力足以消灭任何一个国家,但若六国联合就难以抗衡了。尉缭到达秦国后便向秦王献计,以荀瑶夫差、齐闵王为例,建议秦王以钱财贿赂各国权臣,以扰乱六国联合的计划。尉缭的计谋被秦王采纳了,秦王也因此赏识尉缭,赐给他与秦王一样规格的服装、饮食,并对其十分礼遇。
尉缭善于识人,在与秦王接触后,他认为秦王缺少恩德和仁慈之心,在困境时会谦卑待人,一旦得志则会使天下人成为其奴仆,所以不能与其相处太久。于是尉缭萌生离开秦国的想法并准备离开,秦王得知后想要杀死尉缭。但由于秦国正处用人之际,所以将尉缭留住,并在李斯的建议下将其提升为国尉,掌管秦国的军队、主持秦国军事,也因此而被称为“尉缭”。此后尉缭便留在秦国,为秦王秦灭六国之战出谋划策。但尉缭主张尽量减少战争对社会的危害,与秦王的较为残酷的军政观念相矛盾,因此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尉缭与秦王多次发生冲突,所以在多场战役中秦王并没有让尉缭参与,尉缭在历史上的记载也因此相对空白。
身份考证
文献学家赵逵夫认为《战国策·秦策四·秦王欲见顿弱》中的顿弱即尉缭。还有部分学者因《尉缭子》书中提到的“魏惠王问尉缭”而认为尉缭为梁惠王时期人,而非秦始皇时期的人。但清代学者沈钦韩《汉书疏证》中认为,顿弱与尉缭的计谋相同,因此顿弱与尉缭是一个人。先秦史学家杨宽也认可顿弱与尉缭是一个人的观念,在其《战国史》中提出顿弱不但给秦王进献的计谋和尉缭相同,而且计谋达到的结果也相同,尉缭和顿弱都使韩魏“入其将相”,杀赵将李牧,又使“齐王入朝”,这种情况是一事两传的结果,因为顿弱与尉缭是同一个人。
《尉缭子》
《尉缭子》是尉缭的军事著作,也是其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很长一段时间里此书被疑古派认为是伪书,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的文献证明《尉缭子》是确实存在的古代典籍。全书共5卷24篇:《天官》《兵谈》《制谈》《战威》《战攻》《守权》《十二陵》《武议》《将理》《原官》《治本》《战权》《重刑令》《伍制令》《分塞令》《東伍令》《经卒令》《勒卒令》《将令》《踵军令》《兵教·上》《兵教·下》《兵令·上》《兵令·下》。其中前12篇论述了政治观和战争观,后12篇论述了军令和军制。提出了以经济为基础的战争观念,主张农战相结合;提出了战略战术思想;提出了具有战国时代特色的军中赏罚条令,是研究先秦军事制度的重要历史资料。
尉缭子》不仅总结了秦国军事和法制的建设经验,在秦国的军事实践中起到了指导的作用;还是吸收了其前辈和当时其他军事理论成果而成的具有战国时代特色的军事理论书籍。
人物评价
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评价:“尉缭这个人,虽没有辉煌的成绩,彪炳的功勋,却是个有才能的‘军事理论家’。”
学者赵逵夫评价:“《尉缭子》在秦国时所写成各篇,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看,强调统一,强调在统一国家中一切服从中央,反对各级官吏的任意妄为,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说,在秦朝统一的过程中,在军事作为与思想文化建设中除了韩非子李斯之外,尉缭也是作出了贡献的人物。他同韩非一样,是战国末年杰出的思想家,应该对其著作、其思想作深入的研究。”
学者徐卫民评价:“尉缭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其著作《尉缭子》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极为重要的军事理论著作,被宋人列入《武经七书》,对于我们现在研究秦的军事思想提供了难得的资料。为秦国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者林剑鸣评价:“秦国若没有杰出的军事家,其胜利的取得是不可想象的,而尉缭就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之一。”
相关争议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
秦始皇 (1986).豆瓣电影.2024-03-21
大秦赋 (2020).豆瓣电影.2024-03-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身份考证
《尉缭子》
人物评价
相关争议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