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书房,设于
康熙十六年(1677年),位于
故宫乾清宫西南,原本是康熙读书的地方,又称南斋。南书房是清代帝王为加强皇权统治而专设的御用秘书机构,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以书房为名设立的中枢辅政内廷机构。在清前期,尤其是康熙朝,南书房在清朝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南书房是一个级别较高的地方,“非崇班贵、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只有“词臣才品兼优者”才能到南书房当值,俗称“南书房行走”。南书房完全由康熙控制,康熙常常和翰林院词臣们在南书房探究学问,吟诗作对。当值的臣子们会按照
康熙的授意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康熙亲政后,朝廷的权力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约束,而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于是,康熙为把握国家大权,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南书房地位由此越来越高。康熙提高南书房的地位,是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在康熙时期,南书房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
设置背景
清王朝沿入关前的惯例,将儒臣在内廷的直庐,即办事处所,称作“书房”。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
康熙帝亲政。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统治,特别要注意对占人口大多数的
汉族的统治。
顺治帝时曾设日讲起居官,康熙很赞赏设日讲官及宫内建直房的办法,他重视儒家经典,每日都令讲官进讲《大学》《
中庸》等书籍,并从日讲官这一途径了解社会舆情,咨询政见;日讲官也力图以自己的政见或通过敷陈经义,求直言之机,作用于皇帝。但这种日讲轮直仍满足不了康熙加强皇权的要求。而且康熙十六年(1677年)所处的历史背景是
吴三桂等三藩地方割据叛乱已有多年,康熙平定三藩叛乱战争处于最艰难的时期,需要进行大量重大而机要的文案政令议定活动。
康熙帝需要有更亲近的大臣来咨询,且博学善书,能帮助他处理政事。因此,几乎在设日讲官的同时,
康熙也挑选了才品优长的
汉族大臣入值内廷。
历史演变
南书房设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是
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的地方。清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
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此事经
内阁大臣们会同翰林召开会议讨论后,将名单进呈,
康熙于是年十一月十八日正式谕令内阁:“着将
侍讲学士张英在内供奉,张英着食正四品俸。其书写之事一人已足,应止令
高士奇在内供奉,高士奇着加
内阁中书衔,食正六品俸。伊等居住房屋,着交与内务府拨给。”又谕
大学士爱新觉罗·德勒浑、明珠:“尔等传谕张英、高士奇,选伊等在内供奉,当谨慎勤劳,后必优用,勿得干预外事。伊等俱系读书之人,此等缘由虽然明知,着仍格遵联谕行。”
张英、高士奇得赐府邸于西安门内,此已属禁城范围之内,
清代建立以来,这是第一次赐府邸于禁城内,可谓咫尺天颜。但当朝臣不在南书房入值或办公时,就要迁出禁城:“天子诏(朱彝尊)入南书房,赐宅景山之北,黄瓦门东南,居一年,名挂弹事史议当落职。天子宥之,左其官,复宅宣武门外。”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
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康熙帝亲政以后,朝廷的权力一则受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国家大事需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而这些满洲王公贵族地位较高,有时与皇帝意见发生矛盾,皇帝也不得不收回成命;二则内阁在名义上仍是国家最高政务机构,控制着外朝的权力,康熙帝为了把国家大权严密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决定以南书房为核心,逐步形成权力中心。
康熙以后
到
雍正朝设军机处后,南书房就不再承办密写谕旨之事。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的满洲大臣和
汉族大臣共同组成,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南书房真正成了“以诗文书画供御”的文馆。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故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
评价
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此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撤销。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故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
雍正帝成立军机处后﹐撰拟谕旨为军机大臣等专职﹐南书房虽仍为翰林入值之所﹐但已不参预政务。有清一代士人﹐视之为清要之地﹐能入则以为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南书房记注》﹐系迄今发现的﹑为数极少的南书房档案。
官员设置
入值南书房的官员一部分由日讲官转为入值,是皇帝感到比较得力的词臣,另一部分人直接由下面选拔上来,他们品级、地位并不高,但都很有才华。海宁人
查慎行,入值前仅举乡试,但对《易》书有研究,且喜欢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另一
海宁市人
陈元龙。只是
进士授
编修,但他书法出色,也被
康熙所赏识。更有像《
南山集》案的牵连者
方苞,出狱后隶
汉军,康熙因夙知其文学声名,特召他入值南书房。可见入值者的出身、地位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文才。
清朝中央机构一般都是满汉复职制,唯独南书房基本都是
汉族。他们编订《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充《鉴古辑览》、《皇舆表》总裁,修《圣训》《方略》《一统志》等。连《
康熙字典》也是南书房侍直
大学士陈廷敬奉命主编的。
徐乾学与张英日侍左右,“凡著作之任,皆以属之”。充分体现了
康熙对汉人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主要作用
核心秘书
清代初期直接为皇帝办文宣谕的秘书机构有通政使司、奏事处、
中书科等处,而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的南书房则是最为重要的中枢机要秘书机构。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在论及康熙南书房的机要秘书性质时曾言:“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这样,博学善书的翰林
侍讲学士张英、中书
高士奇被选入值南书房,“在内供奉”,“以备顾问”。在政军要务繁忙的这一阶段,侍讲学士张英得到
康熙的极大信任,《
清史稿》对张英参与的国策议定活动作了客观的记载:“一时制造多出其手。”而同时被严格挑选入值南书房的高士奇,也同样参与了康熙国策议定中的许多重要活动。高士奇在康熙军政决策的重要时刻,常被召至“内殿草制。或月上乃归”。高士奇因其出色的机要秘书工作而受到康熙的嘉奖。康熙曾手敕其书:“尔在内办事有年,凡密谕及朕所览讲章、诗文等件,纂辑书写甚多,实为可嘉。特赐表里十匹、银百两,以旌尔之劳,特谕。”不仅如此,
康熙为了便于“不时宣召”,能够快速处理政军要务,还在皇城内赐第与
张英和
高士奇,在
满族统治势力强大的
清代,汉官赐第皇城之内这还是第一遭。由此,南书房在国策议定中之重要作用也可窥得一斑。
讲学交流
南书房建立的目的之一是便于
康熙帝学习而后发扬中原
汉族传统文化,密切与汉族士大夫的联系。作为康熙的政治文化核心和清宫内廷机要秘书机构的南书房,其所起用的翰林都是
清一色的汉族士大夫,而且以南人为多。这充分表明了康熙帝对强势的汉族文化传统渴望了解和迫切把握的政治心态。
康熙宣召翰林
张英、
高士奇入值南书房的第一天,就急切表达了此种深入探究中华政治文化精粹的愿望。康熙言:“朕于书经、四书,讲读已久,常于宫中复诵,大义皆能晓畅。但圣贤义理无穷,今更欲细加讨论。”
康熙在南书房与翰林侍讲学习中原传统政治文化之时,经常进行内容广泛的政治治理方面的交谈。凡国计民生、用人行政、弭盗治河、诸子百家,无不论及。在交谈过程中,南书房侍讲翰林往往运用他们的政治文化知识积累对当时的社会弊政进行针砭,并以曲折委婉的方式提出建议和设想。南书房翰林客观上成为沟通
康熙帝与
汉族士人的桥梁,成为汉族士人、地主阶级谋求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媒介。而在双方的政治博弈中,满汉民族之间强烈的政治仇视心理得到了化解,康熙帝也在这一学习汉族政治文化的过程中笼络了汉族士人,缓解了清朝异族统治造成的满汉民族间的冲突和对立。
人才智库
南书房是
康熙的“储才之要地”,这主要表现在许多
清代著名的文人学者都被搜罗在南书房。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清代著名诗人
王士祯、
查慎行、朱彝尊,桐城派创始人
方苞,清代著名书法家
沈荃,被誉为康熙书法四家之一的
何焯,自然科学家
戴梓等,都曾入值过南书房。他们被称为“南书房翰林”,或被称为“南书房行走”。所谓翰林即是文学之士,系
进士内选拔者,一般教习三年,然后再行考试,其中的优秀者留于衙门。他们的培养目标就是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因此其职责就是“侍从禁廷,进值讲筵,记起居注,撰拟册等文,纂修书史等事”。而南书房翰林更由于南书房在
康熙帝办公宣谕的秘书机构中所处的中枢机要地位,而有着出类拔萃的特点。这些南书房翰林都曾经过严格的考试,被选者都是经史文学、书法、绘画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代领军人物。为选拔这些
汉族士人文化精英,
康熙大多亲自考察。如初设南书房时选择的侍讲翰林
张英,就是经过了层层严格、苛刻的考试与审察。而被誉为诗坛一代宗匠的
王士祯之入选南书房,则经过多多种式。康熙皇帝以“今世博学善诗文者孰最”询问于
大学士李霨以及张英等,都以王士祯为最博学善诗文者应之,从而促使康熙选择王士祯为南书房翰林。而
清代火器奇才
戴梓,既是一位天文算学家,同时也能诗文,精诗词书画。康熙时的南书房集聚着清初的众多优秀人才,他们或在国策议政中起到核心作用,或在
汉族文化的传播中充当桥梁作用,或在军事活动中创新发明,对康熙皇朝的政治稳定、文化发展有所促进。
历史影响
南书房是
康熙帝为加强皇权巩固清朝统治而设置的宫廷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又是他读书学习的书房,也是以他为首的清王朝笼络汉族士人的“木天储才之要地”。南书房作为清朝一个特殊的中枢机构,在
康熙时确实起到了“备顾问”的作用,帮助康熙巩固了专制皇权。
南书房的设置,是清朝中央集权制高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
雍正朝建立的军机处的前身。
清代史学家
赵翼说:“时尚未有军机处,凡撰述谕旨,多属南书房诸臣。”实际上,军机处的某些特点,如地位显赫但无决策权,机密性质等,南书房都已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