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迪之战又称洛迪战役,是
拿破仑·波拿巴比较著名的战役。
洛迪之战发生在1796年5月10日,洛迪是
阿达河下游右岸的一个小镇。据记载,在洛迪战役结束后,拿破仑开始意识到他可以在
法国的政治舞台中成为一个起决定作用的人物,他对于功名与权力的渴望也是在那时出现的。即洛迪战役背景是
帝国:全面战争爆发,拿破仑觉醒战是洛迪战役。
伦巴第
伦巴第位于北
意大利中部,一七一三年,根据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时缔结的
乌得勒支和约,
奥地利帝国把这片肥沃的土地摄取到手把它变为自己的领土。这块如同楔子一样楔在意大利北部的属地,西以
提契诺河与
撒丁王国的领土为界,北以阿尔卑斯山与
瑞士毗连,南以
波河与
帕尔马公国交界,东与
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土接壤。它是一个物产丰饶的平原。单从军事角度来看,
奥地利人想要守住
伦巴第大区是十分困难的。连绵起伏的
阿尔卑斯山脉将伦巴第与奥地利本土分割开未了,这块属地一旦遭到攻击是很难从本土得到有效支援的。尽管伦巴第拥有
欧洲最著名的要塞和
意大利最大的河派,即曼图亚要塞与波河,但仍不足以改变这样一种看法:
伦巴第大区只不过是
奥地利帝国一个难以设防的大粮仓。
而且不仅如此,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风暴震撼欧洲以后,反封建的影响已经日益扩展到了伦巴第平原。奥地利人在这里的政治统治也开始不稳定了。早就渴望获得民族独立和
政治自由的伦巴第儿以欢迎的态度对待
法军,希望法国人帮助他们推翻
哈布斯堡王朝的野蛮统治,摆脱当时意大利盛行的半封建制度。他们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看做是黎明的曙光,而把
拿破仑·波拿巴进军北
意大利看做是黎明的来临。这种状况表明,
奥地利帝国对
伦巴第大区八十多年来的反动统治,已经快到尽头了。
凯拉斯科协议与法撒和约的签认使法军所处的战略态势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濒于崩溃的法军后勤供应现在有了根本性的好转;开放阿尔卑斯山的诸山口,使法军与
巴黎之间的交通线几乎缩短了一半;长期驻守在
法国南部边界的阿尔卑斯军团,可以腾出手来增接北意大利战场;另外,根据停战协议,撒丁人交出了科尼、托尔托纳和亚历山大里亚三个要塞。这样,
法军就有了一个良好的作战基地,踏上了进攻
伦巴第大区的天然跳板。而在半个多月以前,对于一支衣服破烂、装备奇缺、半饥半饱和士气低落的队伍来说,这一切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撒丁王国的败北和停战协议的签订,使
维也纳宫廷大为震惊。他们不能理解,都灵王室为什么在这么短暂的时间里就轻易地投降了。直到这时,他们还陶醉在所谓的光荣历史之中哩。一七零五年,在争夺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战争中,
萨伏依的维克托·阿马迪乌斯公爵曾被法国人苦苦相逼,当时,叶甫根尼亲王被击退到伊泽奥湖岸,萨伏依人丢失了除都灵以外的几乎所有领地,但叶甫根尼亲王坚持抵抗,拒不投降,继续与
奥地利保持联盟,第二年夏天,在盟军的帮助下终于打败了法国人,取得了都灵会战的胜利。然而,在这次战争中,都灵王室却经不起考验,初次失利便悲观失望,撒丁军队并没有被打垮,只不过吃了几次败仗就士气沮丧。他们没有进行认真的抵抗,居然很快就屈膝投降。这样一来,就使得奥军在北意大利战场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对此,奥地利人不能不感到十分恼怒。博略元帅在谈到凯拉斯科协议时,曾非常愤慨地指出:撒丁人败给法国人完全是“情愿”的,事实上,他们早就“默认了那个协议”。在
奥地利人看来,这个协议与其说是一种妥协,倒不如说是撒丁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一种交易。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后来评论过这一事件,他说;“如果皮埃蒙特人再坚持一下,哪怕坚持几天,
拿破仑·波拿巴出于补给上的困难,很可能不得不退回到
热那亚附近的沿海地区。”单从军事上来看,这种分析当然不无道理,可是,一个封建王朝能个能抵抗外来的侵犯,却是由政治、经济和民心、士气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尽管盟国已经投降敌方,尽管阿尔卑斯山给自己的军事行动带来了许多艰难险阻,尽管北
意大利人的民心对
哈布斯堡王朝并不那么驯顺,
奥地利仍然决定,一定要保住对北意大利的控制,一定要维护王朝的荣誉感和奥皇的自尊心。因此哈布斯堡王朝严令奥军守住
伦巴第大区平原,打退
法军的进攻。
奥军队为:在一马平川的伦巴第平原作战,特别是在其南部低地作战,他们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这里他们拥有一支可以与当年
匈牙利和
克罗地亚骑兵相姬美的精锐骑兵。他们的将领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指挥才干。这种优势,在峡谷陡峭、道路崎岖的
亚平宁半岛山区里,是无从发挥的。在奥军看来,
拿破仑·波拿巴只会打一些不正规的山地战,对于堂堂正正的
正规战则毫不擅长。
法国人一旦跨入了伦巴第平原,他们在山地中所赢得的虚名和所享有的优势会丧失尽。奥军的决心和部署,就是以这种狂妄无知和盲目轻敌的思想作指导的,这使得
奥地利人在下一阶段的作战中不能不付出惨重的代价。
作战部署
由于拥有六万军队的
撒丁王国退出战争,北
意大利战场上的兵力对比颠倒过来了。洛迪战役开始前,法国
督政府根据拿破仑的要求,将阿尔卑斯军团的大部分兵力补入意大利军团,从而使
法军在北意大利战场上的总兵力增加到四万五千人;奥军在战役开始前,总共只有三十五个营和四十四个
骑兵连,兵力约二万六千人。为了破坏法军的进攻企图,改善奥军的被动局面,四月底,博略元帅亲自率领一支骑兵突然袭击亚历山大里亚、托尔托纳和瓦伦察三个要塞,从而揭开了一七九六年北意大利战场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仗——洛迪战役的序幕。
其实,早在凯拉斯科停战协议签订之前,洛迪战役的雏形就已经在
拿破仑·波拿巴的头脑中基本形成了。凯拉斯科协议中规定
法军可以在瓦伦察渡过波河,正是拿破仑为了隐蔽真实企图和转移奥军视线而故意放出的一种烟幕。皮埃蒙特战役以后,拿破仑虽然“拥有了在数量上对于奥军的优势,可是他仍然十分谨慎,并没有打算从事直接的进攻。”拿破仑认为,根据地理情况和历史传统,当时摆在法军面前的有三条道路:
一条是从亚历山大里亚以北的瓦伦察强渡波河,尔后在帕维亚附近越过
提契诺河,由此进入
米兰。这是一条历史上人们通常使用的路。这条路的好处是,可以将
法军的军事行动限制在撒丁和
伦巴第大区境内,既不破坏波河沿岸国家的中立地位,也使法军避免做深远的迂回,从而使自己的作战线得到可靠的掩护。但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法军不仅需要渡过波河,而且需要再渡波河的支流提契诺河,当时正值阿尔卑斯山积雪溶化,波河上游与提契诺河的水位和流量都处于一年中的高峰期。这个严重的水障碍,对于缺乏工兵和渡河器材的法军来说,显然是很不容易克服的。另外,习惯于按常规思考的博略元帅还在这个方向部署了大量兵力,这就使
法军很难隐蔽渡河企图和达成进攻的突然性。
另一条路是从波河下游的克雷莫纳附近强渡波河,然后从东面迂回
米兰。这条路的好处是,法军渡过
波河后,可以直逼
意大利北部最著名的要塞曼图亚,切断奥军与这个要塞之间的联系,并进而封锁曼图亚,为法军的下一步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但是也有缺点,这样做势必进行远距离的迂回,从而使法军的
左派十分暴露,作战线很容易被奥军切断。此外,克雷莫纳离米兰距离较远,中间又被
阿达河隔开,进军途中仍然面临着水障碍。
第三条路是从瓦伦察与克雷莫纳之间的皮阿琴察强渡波河,然后经洛迪进入米兰。这条路的好处是,
法军既可以避开江流暴涨的波河上游和
提契诺河两道严重的水障碍,而沿波河南岸迅速疾进,取捷径进入
米兰又可以出敌不意、攻共无备,乘敌之隙、避实就虚从而达成战术上乃至战役上的突然性。而其缺点,则是法军的左翼比较暴露,作战线易被奥军切断;另外,皮阿琴察位于
帕尔马公国境内,这对中立的帕尔马公国的主权,是一种公然的侵犯。
基于上述分析,
拿破仑·波拿巴决定:首先使用主力在瓦伦察方向实施战役佯动,摆出一付强渡波河的进攻姿态,将奥军主力吸引在瓦伦察方向,同时,派出一支精锐部队沿波河南岸秘密东进,在皮阿琴察附近迅速强渡波河;得手后,
法军主力立即沿波河南岸急速东进,在先头部队的掩护下,一举渡过波河。
为了隐蔽法军的真实企图,造成奥军的判断错误,拿破仑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欺骗措施。四月二十八日,在凯拉斯科停战谈判中,拿破仑“郑重其事”地提出,撒丁必须无条件地向法军开放瓦伦察渡口,并且将这一要求故意透露给
奥地利的博略元帅;紧按着,又命令
安德烈·马塞纳、塞鲁烈、奥热罗和拉哈普分别率部队进驻瓦伦察附近的托尔托纳、亚历山大里亚和伏赫拉等地。五月三日,
拿破仑·波拿巴将
法军大本营从凯拉斯科移到托尔托纳,按着,由拿破仑亲自指挥,法军在瓦伦察附近多次发起牵制性进攻,摆出了一付强渡波河的进攻架式。
也许是思想上过于麻痹,或者是法军在行动上无懈可击,法军在皮阿琴察强渡波河以前,博略元帅对法国人的真实意图竞一无所知,而对拿破仑采取的一系列欺骗措施则深信不疑。四月底,奥军偷袭亚历山大里亚、瓦伦察和托尔托纳失败以后,博略慌忙地率领主力退守波河北岸,企图凭借波河与
提契诺河挡住法军。他的计划是:首先将主力集中在阿果尼亚河下游的罗麦洛附近,确保瓦伦察方向及其波柯一线的防御,波河一旦失守,则退守提契诺河下游的帕维亚,依托帕维亚附近的坚固阵地组织防守,阻止
法军从帕维亚附近越过提契诺河。
在博略看来,他的计划是无可非议的,因为法军主力当时几乎全部集中在瓦伦察附近。大有从瓦沦察方向强渡波河之势。另外,波河下游南岸是中立国的领土,他不敢相信
拿破仑·波拿巴会无视战争的道德规则去侵犯中立国。这一事实说明,博略的计划是建立在盲目自信和主观臆断的基础之上的,一开始就埋下了必遭失败的祸根。正象资产阶级军事学家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在《
战争论》一书中所指出的:
奥地利人所以在北
意大利战场上屡遭惨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奥军在如何对付拿破仑这个人的问题上知道得太少了。”
其实,
法军的行动并不是无股兆可寻,无端倪可察的。五月四日,法军先头部队从喀斯奇吉奥向波河下游移动,曾经被奥军察觉。可是,博略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法军的这一举动与法军的渡河行动有什么联系,因此,他除了向贝里吉奥佐派出一支部队以外,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措施。
战争
皮阿琴察与佛姆比奥之战
几天以后,一场真正的渡河战斗在波河下游的皮阿琴察发生了。五月七日,一支由两千五百名
掷弹兵和一千五百名骑兵组成的精锐部队,由
拿破仑·波拿巴亲自率领,突然出现在皮阿琴察。这使得博略元帅惊愕不已。他完全没有料到,法国人为了获得战略上的利益,竟然不惜侵犯中立国的主权,绕过奥军的主力。当时,奥军在这个方向只有少量兵力防守,几万名奥军几乎全部被
法军牵制在
波河上游的帕维亚地区。拿破仑这一大胆的迂回行动给法国人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使法军远远地线开了奥军的抵抗线,将几万名奥军置于无用之地,从而在几乎没有威胁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进入了伦巴第,使奥军在战役的一开始就陷于一种非常不利的境地。
法军的整个渡河行动组织得十分出色。五月六日,先头部队分两路向皮阿琴察疾进。左路由安德罗塞
上校指挥,其任务是沿波河南岸搜集渡河器材;右
路由达里曼将军指挥,其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皮阿琴察。七日上午,一场强渡波河的战斗在皮阿琴察附近打响。由于奥军在这个方向没有重兵把守,
法军非常顺利地渡过了波河。由拉纳上校率领的突击部队,在很短的时间里便安全抵达了波河北岸,并及以凌历的攻势,迅速打垮了一支企图阻止法军上岸的奥军骑兵部队。紧接着,法军后续部队陆续向北岸驶去,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了渡河任务。在这次渡河中,作为突击部队指挥官的
让·拉纳上校表现得非常出色,他的非凡才能和勇敢精神,给
拿破仑·波拿巴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几年以后,他被晋升为法国元帅,后来还被封为芒泰贝浴公爵。在拿破仑的元帅中,他是第一个战死在沙场上的人。
然而,当
法军在皮阿琴察附近开始渡河的同时,奥军主力也在向波河下游转移了。它的先头部队,虽然晚了一步,来不及在皮阿琴察附近阻止法军渡河,但却很快赶到了皮阿琴察的北面。五月七日下午,法军先头部队与奥军先头部队在古雅多米里奥附近相遇,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法军兵力不足,被迫退至波河附近。当天晚上,奥军列曾塔伊师(共八个营和八个
骑兵连)占领了皮阿琴察以北大约四公里处的佛姆比奥。这样一来,
波河北岸的局势使大大变化了。奥军不仅挡住了
法军前进的道路,而且势将迫使法军不能不背水作战。这个局面对于法军显然是不利的。
五月八日,
拿破仑·波拿巴集中了波河北岸几乎所有兵力,对奥军列普塔伊师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进攻。下午一时,法军分别从三个方向逼近慌姆比奥:
左派由拉纳
上校率领,其主要任务是切断佛姆比奥与卡查里普斯特林戈之间的联系,将列普塔伊师与奥军主力分割开来;
右派出达里曼将军指挥,其主要任务是切断敌人的退路,阻止敌人向科多略和皮其格顿方向退却;中路由拉纽斯将军指挥,其任务是从正面攻击敌人。由于背水而战,
法军的攻势异常猛烈。近万名法军从几个方向同时发起强攻,将五千名奥军团团围住。奥军孤立无援,被迫向皮其格顿方向实行突围。这样,法军只用很短的时间便一举攻占了佛姆比奥,并俘虏奥军两千余人。
攻占佛姆比奥是法军强渡波河以后取得的第一个胜利,它对于法军的下一步行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不仅扭转了法军在波河北岸的不利局面,而是为法军主力渡过波河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于奥军来说,佛姆比奥的失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因为战斗发起时,奥军主力离佛姆比奥并不得远,如果博略元帅不是低估了
法军的渡河能力和进攻能力,而是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立即采取积极措施,那么,佛姆比奥之战的结局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后来,博略为了推卸责任而严厉斥责列普塔伊将军,说他不该撤离佛姆比奥,事实上,这种指责是没有道理的。
佛姆比奥的失败并没有使博略放弃进攻的打算。他仍然认为,奥军只要再发动一次进攻就可以将法军赶到
波河南岸,特别是八日夜间奥军偷袭科多略成功以后,博略又开始乐观起来。
五月九日,博略命令列普塔伊帅协同主力对
法军发动一次进攻,企图在法军尚未站稳脚跟之前重新夺回佛姆比奥,但由于这时列普塔伊师与奥军主力之间的联系全部被法军切断,这一计划没有能够实现。当天下午,奥军被迫向
雷南·洛迪和
米兰方向退却。夜间,博略将其主力全部撤到了
阿达河左岸。奥军撤过阿达河,从当时总的形势来看,并不意味彻底失败。如果博略决定将奥军主力集中在皮其格顿附近,那么,他仍有可能对法军的翼侧造成重大威胁,甚至重新夺回战场上的主动权。可是,从事态的发展来看,博略既不打算守住皮其格顿,又不打算集中兵力作战,结果便使奥军陷入了不可挽救的局面。
法军主力的渡河行动是从五月八日开始的,由于缺乏足够的渡河器材,这一行动整整持续了三天。法军主力在波河中虽然没有遭受任何损失,但因动作迟缓,却丧失了一些宝贵的时间。
拿破仑·波拿巴后来在评论
安托万-亨利·若米尼《关于几次大战役的分析》一书时曾经说过:“假若法军有架浮桥的器材,它就会比奥军早到
米兰。但它在征集船舶和构筑渡
波河的桥梁方面耽误了六十个小时,这就使敌军总司令有机会渡过
阿达河。”这对于法国人来说不能不是一种遗憾。
帕尔马公爵虽然从来没有得罪过法国人,但他却成了洛迪战役的第一个受害者。五月七日,
法军占领皮阿琴察以后,帕尔马公爵便沦为法国人的附庸。为了充实法国人的钱包,拿破仑向这位不幸的公爵勒索了二百万法郎的现款并且要求公爵为法军提供大量的粮食、军马以及其它费用。此外,
拿破仑·波拿巴还为法国巴黎博物馆索取了一大批艺术珍品,其中包括著名画家米开兰基罗和柯内吉奥的名作。
攻占洛迪
法军主力渡过波河以后,整个形势变得对法军非常有利。博略已经向特林提诺方向撤退,
阿达河准备很快放弃,
伦巴第大区防线开始陷入崩溃。米兰城变得十分空虚。现在,拿破仑只要对洛迪发动一次进攻,整个伦巴第西部就会落到法国人的手里。看来,
法军进入
米兰已经是时间问题。
洛迪是阿达河下游右岸的一个小镇,位于米兰东南大约四十公里的地方,向北有公路直达米兰,向东经洛迪桥可到克里马,交通十分方便,军事上具有重要价值。由于这个缘故,奥军对洛迪始终没有放弃。五月九日,博略撤离阿达河时,在这里留下了一支相当可观的兵力。达支兵力由希波顿多夫将军指挥,其任务主要是扼守洛迪和格迪桥,阻止法军向奥里奥河一线推进。奥军虽然已经是强弩之末,但在洛迪方向的防御还是十分严密的。在洛迪附近奥军一共驻有个二个营和十六个步兵连,兵力大约有一万二千余人。它的具体部署是:以一个营和两个
骑兵连配置在洛迪城内,主要负责掩护奥军后卫渡河;以三个营配置在洛迪下游的克里多一带,扼守克里多,防止
法军从南面迂回奥军的
左派;其余的八个营和十四个骑兵连全部配置在
阿达河东岸的洛迪桥附近,主要用于防守洛迪桥,阻止法军从洛迪方向强渡阿达河。
五月十日,洛迪战役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幕在洛迪拉开了。上午,法军主力在开往洛迪的途中追上奥军的后卫,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次战斗中,奥军由于渡河心切,消极厌战,被打得一败涂地。法军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趁势向洛迪方向发起猛攻,在
拿破仑·波拿巴的亲自指挥下,法军一鼓作气攻下了洛迪。洛迪失守后,奥军在阿达河西岸的防御几乎完全瓦解了。
奥军退到
阿达河东岸以后,为了阻止
法军东进,曾打算炸毁洛迪桥。为了阻止敌人这一行动,拿破仑将前卫仅有的两门火炮调到洛迪桥附近并且亲自向敌人瞄准射击。在法军炮火的封锁下,敌人无法向桥头靠近,最后不得不放弃炸桥的打算。五月十日下午,争夺洛迪桥的战斗开始了。洛迪桥是一座狭长的
木桥,长约一百五十米左右。为了夺取这座桥梁,
拿破仑·波拿巴在洛迪城内秘密集中了一支三千五百人的精锐部队。他的计划是:首先由蒙芒将军率领一支骑兵在洛迪上游的莫占基附近徒涉过河,攻击敌人的北翼,分散敌人对洛迪方向的注意力;紧接着,使用全部火炮向对岸守敌实施猛烈的射击,压制奥军的炮兵阵地;与此同队由拿破仑亲自率领一支突击纵队从正面向敌人发起强攻以突然勇猛的动作一举攻占洛迪桥。
傍晚,一场扣人心弦的争夺战在格迪桥上打响了。大约六点钟,奥军的炮火刚刚减弱,隐蔽在城墙后面的几千名突击队员突然打开洛迪城门,沿大路冲向桥头。
法军这一大胆冒险的举动使敌人惊慌失措,恐惧万状,他们急忙集中全部火力向法军猛烈射击。几十门火炮用
霰弹扫荡着桥头和周围地带。法军顿时陷入混乱,畏缩不前。这时,
拿破仑·波拿巴站在桥头附近,一面大声鼓励士兵,一面重新组织进攻。由于拿破仑的亲自指挥和鼓励,法军再次发赵强攻,终于冲上了洛迪桥。当冲到桥中间时,一些土兵发现前面河水很浅,可以徒涉,于是纷纷从桥上跳下,一面趟水前进一面向岸上射击。这时,桥上的法军象潮水一般,一拥而上,直扑奥军阵地,在桥下士兵们的配合下,一举夺得了洛迪桥。
法军夺桥成功后,又接连打退了敌人后续部队的几次反扑,并捣毁了奥军的炮兵阵地。日落前,法军全部肃清了洛迪对岸的敌人。在这场激烈的争夺战中,奥军一共损失了二千五百余人,并丢弃了十五门火炮和大量的物资。而法军仅仅伤亡了二百余人。
洛迪战役结束以后,法军随即向奥军残部展开追击。五月十一日,包围并占领了
阿达河下游的皮其格顿,俘获奥军三百余人。紧接着,法军又乘胜发展进攻,迅速攻克了波河下游的克雷莫纳,并将奥军后卫全部赶过了奥里奥河。五月十四日,
法军马塞纳师和奥热罗师进抵
米兰城下,二千名守敌宣布无条件投降。五月十五日,法军以胜利者的姿态穿过欢迎的人群和高大的凯旋门,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沿浩荡荡地开进
伦巴第大区的政治首府米兰。
米兰(古称“梅迪奥拉努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建于公元前五百八十年。它在历史上曾遭受过四十次围攻,其中有二十次被攻陷,有四次完全被破坏,它的城寨是在维斯康提官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占领米兰对法国人来说,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是一个重大的胜利。相反,对
奥地利人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它意味着奥军的伦巴第防线已经彻底崩溃,同时,也标志着奥地利人在伦巴第的长期统治从此不复存在。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性胜利,并且进一步激发法国土兵为彻底击败奥地利人而继续战斗的勇气和热忱,五月二十日,
拿破仑·波拿巴在
米兰对沉浸在胜利之中的法国土兵发布了一个象号角一样振奋人心的动员令。拿破仑说:
“士兵们!你们象山洪一样从亚平宁高原上迅速地猛冲下来。你们战胜并消灭了一切阻挡你们前进的敌人。
“米兰是你们的,在全
伦巴第大区上空,到处飘扬着共和国的旗帜。
“号称能够威胁你们的敌军,再也找不到更多的障碍物,可以凭惜它们来抵挡你们的勇气了。波河、提契诺河和
阿达河不再阻挡你们前进了。
意大利这些所谓了不起的堡垒看来那是不经一击的,你们象征服
亚平宁山脉一样迅速地征服了它们。
“是的,士兵们!你们做了许多事情……可是这是不是说你们再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呢?……人们在谈到我们时会不会说,我们善于取得胜利,却不善于利用胜利呢?后代会不会责备我们,说我们在
伦巴第大区碰上了卡普亚呢?……总而言之,让我们前进吧!目前我们还需要急行军,我们必须战胜残敌,我们要给自己戴上桂冠,对敌人给我们的侮辱必须给以报复!
“但是,要叫老百姓放心。我们是一切老百姓的朋友,特别是布鲁图家族、西庇阿家族和一切我们奉为典范的大人物的后裔的忠实朋友,恢复卡皮托利小山上的古迹,在那儿恭敬地竖起一些能使古迹驰名的英雄雕像;唤起罗马人,使他们摆脱几百年的奴役造成的昏沉欲睡的状态。这些将是你们的胜利果实,这些果实将在历史上创造一个新的时代。不朽的荣誉将归于你们,因为你们改变了
欧洲这一最美丽部分的面貌。”
不过,
拿破仑·波拿巴的这些许诺并没有完全兑现。不久之后,这些许诺被笼罩上了一层阴霾。正义性的战争开始变成一场侵略性和掠夺性的战争。五月十九日,拿破仑在一项公告中公开宣布向伦巴第征收二千万法郎的特别税款,并且在十分荒谬的借口下,大肆掠夺意大利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些稀世珍品,如
古罗马诗人维古尔的手稿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绘画大师奥那多·
列奥纳多·达·芬奇和拉裴尔的杰作等等。不仅如此拿被仑还乘机出兵占领了波河下游南岸的
摩德纳公园、
托斯卡纳公国和罗马
教皇国,从那里一共勒索了几千万法郎的赔款。另外,还索取了大量的手稿、油画、胸像、花瓶和雕像等等文化艺术珍品,其中包括朱尼阿斯、布鲁都斯的
青铜半身像和马尔卡斯、布鲁都斯的
大理石半身像。这种带有汪达尔人劫掠色彩的土匪行为和野蛮行径,对于曾经被意大利人看作是解放者的法国人来说,无论如何是不光彩的。
简评
在
拿破仑·波拿巴的整个戎马生涯中,洛迪桥之战只不过是短暂的一幕,但它在法国士兵以至法国人和意大利人中间,却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当天晚上,法国土兵以大革命时期那种共和派传统的同志式态度,把他们的司令官亲切地称之为“小伍长”,并以称颂的口吻热烈赞扬着拿破仑,相互传说着他在这次战斗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斯巴达式的勇敢精神。伦巴第当地的报纸舆论,甚至把拿破仑比作是当代的
盖乌斯·恺撒和汉尼拔,称他是当代的朱庇特神。一夜之间,拿破仑在人们心目中简直成了一位传奇式的英雄。
洛迪战役在
拿破仑·波拿巴心理上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坚定了拿破仑作为一个伟大人物所不可缺少的自信心,而且激起了他要开创伟大事业的强烈欲望。拿破仑后来在圣赫勒拿岛上回忆这次战役时,曾直言不讳地说:“葡月事件,甚至蒙特诺特战役,都还没有使我把自己看做非凡的人物。只是在洛迪战役后,我起了一个念头:在我们的政治舞台上我大概可能成为一个起决定作用的人物。第一个功名心的火花在那时出现了。“正是在洛迪附近那天晚上,我相信自己是—个非常人物,我充满着干一番伟大事业的功名心。”
洛迪战役充分显示了
拿破仑·波拿巴高超的统帅才能和娴熟的指挥艺术。在这次战役中,他大胆实施迂回机动,广泛采用欺骗手段,努力造成敌人过失,积极调动敌人就范,为夺取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很短的时间里,
法军连续克服两条河流,彻底击败了奥军主力,征服了大半个伦巴第,占领了波河沿岸的几乎所有地区。一位年老的
匈牙利军官曾在俘虏营里说过:“跟我们交战的是一位年青的将军,他总是时而在我们前面,时而在我们后面,时而又在我们两侧,而我们根本无法理解,什么时候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怎样配置我们的兵力才好。在战争中这种作战方法是受不了的,它违反一切常规。”
拿破仑·波拿巴就是运用这种违犯常规的作战方法赢得了重大胜利。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