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吴越古文化博物馆
2005年建于杭州的事业单位
湘湖吴越古文化博物馆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北干山南麓,是2005年12月审批登记成立的非盈利性文化事业单位,也是萧山区第一家综合性、全方位展示古代文明的专业博物馆。目前馆内拥有各类馆藏文物3782件/套(其中一级品22件),涵盖陶瓷、青铜、书画、玉石、家具、杂项及民俗文化等几大类,学术价值高、时代跨度大、涉及门类多,是了解吴越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一大理白族自治州想去处。
简介
湘湖吴越古文化博物馆历来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见证。保护好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尊重人类自身。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珍贵遗存,其价值与内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价值观和文化传统,曾经代表了当时世界科技、文艺的最高成就。这些文化遗产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励社会大众去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精神家园。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不能脱离原有基础,每一次发展都是在先人足迹下不断升华提高的。为了让这些逐渐远去的记忆能深深扎根人们心中永不磨灭,湘湖吴越古文化博物馆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与平台,积极保护、研究、利用好具有中原地区特色、中国风格的优秀文化遗产,发挥好社会教育职能,以期实现文化遗产提升软实力、增强凝聚力、提高创新力的作用,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陶是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愿,利用天然物质创造的新物品。它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博物馆基本陈列的“陶器的起源与发展”部分就详细介绍了陶器的由来。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经常与泥土打交道的先民逐渐发现,粘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就会产生粘性和可塑性。而随着经验的积累,人类对火的使用有了进一步认识,最终将火与土结合,产生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留下了绚丽的一页。除了实用价值外,陶器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粗犷质朴的红陶、黑陶软陶泥等种类,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陶器也得到了逐步发展,商周时期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西汉,上釉工艺的广泛使用增加了陶器的色彩丰富性。而唐三彩的出现则标志着陶器的愈加多彩。
历史文化
作为陶器的延伸,“瓷器的起源与发展”部分介绍了瓷器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的逐步发展过程。在几千年的制陶实践中,先人们不断对原材料和烧成技术进行分析总结,不断加以改进,从而为陶器到瓷器的质变做好了准备。各地出土的原始青瓷除了制作比较粗糙、釉色不够稳定、温度及质量远不如后代的成熟瓷器外,已基本具备了瓷器的要素和特征。盛产瓷土原料的江南地区是原始青瓷的主要产区,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原始青瓷的巅峰。东汉晚期,由于烧制技术的日益进步,一些地区出现了胎体瓷化程度接近现代瓷器水平的青瓷器具。魏晋南北朝的大动荡时期,长江流域广大地区相对较为安定,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为制瓷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文化极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形成了青瓷、白瓷并驾齐驱的局面。南方的越窑与北方的邢窑一青一白、遥相辉映,最为著名。五代十国时,中原再度陷入战乱割据局面,吴越地区却凭借着保境安民和休兵息民的策略,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吴越生产的青釉瓷釉色柔和、雅致洁静,具有很高的制作水平。特别是吴越国王钱皇后命令越窑烧造的供奉瓷器,工艺十分精湛,庶民不得使用,故又称为“秘色瓷”。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混乱局面,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产生了举世闻名的官、哥、汝、定、钧等五大名窑。此外,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也各领风骚,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元代是我国陶瓷史上又一十分重要的时期,统治者专门设置了“浮梁瓷局”来掌管瓷器生产事务,为瓷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明代时设立了御窑厂,按照宫廷的需要,不计工本、不惜人力地烧制最精美的产品,以专供皇室及赐赏交换之用,将中原地区的制瓷工艺推向新高峰。清代统一全国后,采取了一些开明措施,促进了瓷器生产的发展。但乾隆以后,我国瓷器由盛逐渐转衰直至清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石与陶瓷一样历史悠长,成为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化身,甚至具有更高的象征意义。玉文化对于我国古代政治、礼仪、商贸、图腾、宗教、信仰乃至生活习俗、审美情趣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器物无法比拟的。“玉石的起源与发展”单元介绍了我国从神玉、王玉到民玉的不同阶段。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大约距今4000到10000年前)是玉石的“巫玉时代”(即神玉阶段)。当时的先民为了敬神,把(自认为)最贵重的玉石专门制成各种神器用于祭祀。从夏朝起,由于严格等级制度的需要,玉器被帝王将相们垄断使用,玉石也进入到王玉时代。而自宋代始,随着商品经济和民俗文化的发展,平民也逐渐使用起更贴近生活的小件玉器,官方对此违禁行为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默认态度,使得玉器过渡到了民玉阶段。器物的纹饰和题材更加生活化、世俗化,造型也更丰富多变,一直影响到现在。传统书画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源远流长、不同于西方以肖像画为主的另一种艺术风格。“书画的起源与发展”单元就展现了中国书画创作从早期直至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传统书画创作早期,尤其是汉代到南北朝时期,受道家的影响非常大。不少知名画家本身就是道士,或多以道教内容为创作题材。佛教传入我国的历史虽较晚,但来自印度的艺术风格对我国绘画尤其是人物画的影响却极为深远。传统书画中很多内涵也只有靠佛教禅宗的“静悟”才能感受。进入近现代后,西方各种思潮纷纷引入,传统书画作品出现了中西结合的趋势。当前,由于受多元化艺术风格的影响,传统书画作品呈现出多样的风格,并代表了一定群体的思想。家具是每家每户必备的日常生活用品,其发展和演变体现了中国人生活起居方式的变化。“家具的起源与发展”单元着重介绍了中原地区人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的历史。先秦时期起,人们习惯于“两膝著地、伸腰及股”的跪坐,于是产生了相应的草席等席地起居家具。晋朝之后,跪坐的礼节观念逐渐淡薄,箕踞、垫或斜坐等方式增多。到了唐朝,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如少数民族习俗和佛教的传入),绳床、胡床等高坐具开始盛行,并配套产生了桌子等用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直接带动了家具工艺的发展。特别到了明清时期,园林建筑的兴起使文人们更注重对家具陈设的要求,加上工具的革新和技术的改进,使家具技艺达到空前水平。如明代家具主要运用工艺美术设计原理,注意意匠之美、材质之美、结构之美及比例、线条、尺度运用之美。家具造型显得落落大方。而清代家具多采用通俗吉祥的雕刻题材及传统的艺术手法,从简趋繁,达到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在中国各类古代文物中,青铜(金属)器历来是一个重要门类。它造型优美、纹饰繁复、铸造精巧,是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永恒的价值。博物馆陈列的“青铜器”单元所展出的器物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并使观众通过展品了解了先人的思想,达到古人与现代人之间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对话。
展品
除书画、陶瓷、青铜(金属)器、玉石、家具之外其他各类藏品一般被统称为杂项。古人云:“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大海不择细流,而能成其深。”展览中的“杂项”部分凭借着自身的无所不包,同样成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和文明进步的缩影,同样传承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茶是中国人的国饮,中国人的饮茶已有数千年历史。作为每天开门必做七件事之一,随着茶叶在生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茶壶的制作也愈加追求精致。明清时期,人们通过不断总结创新,最终孕育了色淳质朴,清雅野趣的紫砂陶艺。一把好的紫砂壶可以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变质,大大提升了茶的品质,且与好茶相映成趣,成为文人雅士钟爱的案头雅供。当今的紫砂陶艺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工艺也愈显精妙;且由于原料的稀缺而愈加珍贵,往往寸柄之壶、盈握之杯便被视同拱璧、贵如珠玉。“陶中之王的紫砂壶”部分便展示了这一艺术新宠。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湘湖吴越古文化博物馆秉承“创新思路、开放办馆”宗旨,加强对馆藏文物资源的整合利用,采取有效措施,精心组织了具有突出文化性和地域性的基本陈列展览,以向观众全方位传达展品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更好体现民营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提供更大范围、更好质量、惠及大众的服务,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博物馆体系建设中,起到了补充、完善的应有作用。
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3782件。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文化
展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