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先生曾任
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长和副会长,并任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会长多年,对该学科的创立和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先生的晚年,一直关注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进展,不时提醒学界注意研究领域和重点的把握。展望21世纪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前景,缅怀饶先生的道德风范,与会的青年学者们表示,今天可以告慰饶先生的是———我们正在做真正的学者,正在做真正的学术。
饶先生在
北京大学任教近50年,相继担任法律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主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法院组织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史等课程,但主要精力集中于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教学和研究,是
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创立者和开拓者之一,并担任该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和国内外访问学者。
吕振羽张国华先生合作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并参编或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法学辞典》、《
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分卷》等书,著有《中国法律思想史论稿》。20世纪90年代初获得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一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饶鑫贤教授是
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创立者和开拓者之一,并担任该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了30多名硕士、博士和国内外访问学者,
吕振羽张国华先生合作主编《中国法律思想史纲》(上下卷)、《中国法律思想通史》、《北京大学法学百科全书·中国法律思想史分卷》,著有《中国法律思想史论稿》。饶先生治法律思想史,多有创发。他依据历史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尤其是先生的晚年,一直关注法律思想史的研究进展,不时提醒学界注意研究领域和重点的把握。
说起饶先生的道德风范,参会的弟子们无不为之动容。
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朱苏力说:“作为饶先生的学生,我更多地理解了作为学者的意味———饶先生开的法律思想史课在当时不是法学的热门,也很不‘实用’,但为什么堂堂座无虚席,很少有学生逃课?因为他能够用知识的力量吸引人。”中国社会科学院
杨一凡研究员感慨道:“今天在媒体上被曝光的学者,有剽窃的,有骗钱的,有嫖娼的……真正的学者形象什么样?———饶先生才是真正的学者。记得当年为了帮助我的课题研究,饶先生等3位老师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课题费……”据学生们回忆,饶先生对不同的学术观点,甚至与他直接对立的见解,只要言之有据,且能自圆其说,饶先生照旧欣赏有加。对待学术分歧,心态十分平和;只作学术争辩,从不人身贬低。先生是燕园有名的书法家,凡有人携著作求字,他总是欣然提笔,凤舞书名。先生为他人题字,从不按时下的所谓“规矩”,收取什么“笔资”。
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科学百废待兴,学术园地一片荒芜,饶先生率先开课、著书、招研究生;法律史研究初具规模,他又率先发起、组织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团结同仁,提掖后学,开展学术活动,编辑出版论丛;在应用学科炙手可热,历史学科日渐冷落,
青年学人“胜利大逃亡”之际,先生处变不惊。他说,学术不如技术、权术那样实惠,法律史不是“显学”,人员分化是必然的。只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学者才能从事法律史研究。钻研学问对一般人来说是“苦差事”,而对学问感兴趣的人却能体会到“苦”中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