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非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
陈晓非,1958年2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市,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物理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地球与空间科学系系主任。长安大学地球物理学学科院士工作站聘任院士。1996年,陈晓非回到中国,任教于北京大学,同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99年,陈晓非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00年获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至2014年陈晓非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执行院长。2015年1月,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2015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非长期从事地震波传播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91年,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地球物理学,博士。 (师从国际著名地震学家KeiitiAki )
1985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学,硕士。
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地球物理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17-至今,南方科技大学,地球及空间科学系,讲座教授。
2008.06-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996.09-2008.05,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此间历任:地球物理学教研室主任,地球物理学系副主任,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院长兼地球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理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6.08-1996.08,美国斯坦福大学,地球物理学系,Visiting Scholar。
1996.03-1996.05,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Visiting Assistant Researcher。
1996.01-1996.03,广岛市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系,JSPS博士后。
1991.01-1996.08,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
1986.06-1991.12,美国南加州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助理。
1985.02-1985.12,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研究方向
地震学的基本理论与计算方法及其在地球内部结构成像、防震减灾工作及资源勘探领域的应用。
复杂地球介质中地震波传播及结构成像
震源破裂动力学及地震物理学
震源破裂过程的成像反演
近场强地面震动定量模拟及震害预测
1.复杂地球介质中地震波传播及结构成像
2.震源破裂动力学及地震物理学
3.震源破裂过程的成像反演
4.近场强地面震动定量模拟及震害预测
主要贡献
学术成果
提出了计算地震波在不规则(二维)层状地球介质中的激发与传播问题的系统的方法;该方法突破了基于瑞利假设的Aki-Larner方法对界面弯曲幅度的限制,也适用于界面弯曲幅度较大的问题。
系统地研究了横向非均匀地球介质中勒夫波(Love面波)的激发与传播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存在于横向非均匀地球介质中的变形振型及频散曲面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精确地描述横向非均匀地球介质中地震面波的激发与传播的理论公式。
提出了一种系统简洁、高效而精确的计算平行层状地球介质中面波频散及简正振型的理论方法,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经典Haskell矩阵算法中的高频精度丢失问题。
改进与完善了经典的计算平行层状介质中理论地震图的算法理论。
期刊论文
地震波和震源破裂动力学等理论与计算地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的重要研究成果,并在震害防御与地球资源勘探研究领域获得应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120篇。
Rupture phase diagrams for a planar fault in 3-D full-space and half-space,Geophys. J. Int., 2015, 202, 2194-2206
Elastic wave finite-difference simulation using discontinuous curvilinear grid with non-uniform 时间 step: two- dimensional case,Geophys. J. Int., 2015, 202, 102–118
Electrokinetic effect combined with surf ace-charge assumption: a possibl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o-seismic EM signals,Geophys. J. Int., 2015, 200: 837–850
3-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s: testing accuracy through stringent models,Geophys. J. Int., 2015, 201, 90–111
Complex 频率shifted multi-axial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for elastic wave modelling on curvilinear grids,Geophys. J. Int.,2014, 198 (1): 140-153
The scale-dependent slip pattern for a uniform fault model obeying the rate- and state-dependent friction law,J. Geophys. Res., 2014, 119: 4890-4906
Induc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by seismic waves in 地球’s magnetic field,J. Geophys. Res,2014, 119: 5651-5685
Construction of equivalent single planar fault model for strike-slip step-overs,Tectonophysics, 2014, 632: 244-249
Three dimensional curved grid finite-difference modelling for non-planar rupture 动力学,Geophys. J. Int.,2014, 199(2): 860-879
Numerical Tests on Generalized 衍射 Tomography,Tectonophysics, 2014, 610: 74-90
Stable discontinuous grid implementation for collocated-grid finite-difference seismic wave modeling,Geophys. J. Int., 2013, 192(3), 1179–1188
Early electromagnetic waves from earthquake rupturing: I.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Geophys. J. Int., 2013, 192(3): 1288-1307
Early electromagnetic waves from earthquake rupturing: II. validation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Geophys. J. Int., 2013,192(3): 1308-1323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for the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China,Earthq. Sci., 2013, 26(3/4): 191-197
fmax and fault zone property of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Sichuan, China,Earthq. Sci., 2013, 26(3/4): 179-183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seismic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waves due to finite faulting in porous media,Geophys. J. Int., 2012, 188(3): 925–944.
Variations in fmax along the ruptured fault during the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Bull Seism Soc Am, 2012, 102(3): 991-998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Wave Numerical Modeling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测绘学 by a Collocated-Grid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on Curvilinear Grids,Geophys. J. Int., 2012, 190: 358-378
Fault Geometry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s Inferred from InSAR Measurement,Bull Seism Soc Am,2011, 101(4): 1951–1958
3-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southern Tibet from Rayleigh-wave tomography with a 2-D seismic array,Geophys. J. Int., 2011,185(2): 593-608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陈晓非强调,科研活动应当秉持一种“至善”的核心理念,这体现在对完美和极致境界持续不懈的追求上。他指出,在科研的旅途中,科研工作者可能会经历一段看似“低效”的时期,这一阶段或许表现为进展缓慢,甚至在外界看来如同“停滞不前”。然而,这种表面上的“低效”,实则是科研者深入问题核心、不断细化与优化研究方案的必要过程,是对科学真理孜孜不倦探索的体现。
指导学生
根据2024年7月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官网的最新数据,陈晓非教授已先后成功培养了超过80名的博士及硕士研究生。
获得荣誉
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1999年,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0年,获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
2006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被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授予“全国地震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2009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何梁何利基金奖,地球科学奖。
201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当选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首批会士并获银质奖章(Silver Medal)。
社会任职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Editor(2008年-至今);
《Earthquake Science》,Associate Editor-in-Chief (2009年-至今);
国际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中国委员会,委员;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SPEI),地震波传播分委会,委员;
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会(IASPEI),中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1年-至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5年-至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2009年- 2013年,第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学科评议组,委员;
2013年-至今,教育部地球物理学与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6年-2010年,教育部地球物理与地质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七、八、十一届评委;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
2001年-至今,《地球物理学报》编委;
2002年-至今,《地震学报》副主编;
中国地震局,第七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2年-至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学报》编辑委员会,副主编;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七、八届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六、七、八届地壳深部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第八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七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地震学会,第五届地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
人物评价
陈晓非是一位研究地球物理学的学者,倾听大地的心跳,把握地球的脉动,是他的长期研究领域。而俯下身,沉下心,平淡生活,专注学术,则是他未曾改变过的人生信念。(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评)
陈晓非在地震波传播、震源破裂动力学以及强地面运动评估领域所做出了突出学术贡献。(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联合会评)
参考资料
两院院士.长安大学.2022-03-31
陈晓非.南方科技大学.2024-08-23
陈晓非.南方科技大学.2024-07-08
陈晓非:俯下身沉下心,倾听大地的声音.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2024-07-09
陈晓非.南方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官网.2022-01-11
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的科学家.何梁何利基金网.2022-02-16
陈晓非:俯下身沉下心,倾听大地的声音.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2024-08-20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学术成果
期刊论文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指导学生
获得荣誉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