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是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规划,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聚焦关键技术、重大工程,集成各类资源,制定的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紧密贴合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关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具有技术水平高、投入力度大的特点,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施过程
实施目标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的重点,涵盖了浙江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个重点领域,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26个重大科技专项,预计可攻克2100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1900个新产品,完成500项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培养9500名以上人才,专利授权达到300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00项,壮大700家创新型企业,实现新增产值2600亿元,利税300亿元。具体目标包括在工业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农业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支撑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展,涌现一批高素质科技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
实施依据
为确保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颁布实施各专项方案,并由浙江省科技厅、财政厅共同制定并下发了《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管理(试行)办法》和《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实行专家咨询制度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办法。在专项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实施程序、立项论证制度、经费使用办法等,以加强专项项目的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编制过程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的编制过程经历了从借鉴实施到完善编制方案的历程。在实施方案编制的同时,根据专项调研、项目主动设计和申报情况,自2006年起分批组织实施了16个重大项目、967个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的启动实施为完善专项实施方案、专项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省科技厅会同相关部门和专项专家组,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各专项的实施方案,并于2007年12月正式颁布实施。
专项方案特点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的特点在于其代表性、先进性,突出主动设计,强调技术集成,集中优势科技资源对若干重大技术领域进行攻关。此外,专项实施方案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注重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跨单位联合协作攻关,并实行滚动安排、动态调整。
专项领域解读
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陈智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针对浙江省重大和高发疾病的实际情况,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针对重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病、职业病、出生缺陷、危急重病等进行攻关,重点研究疾病的预防、早期筛查和诊断、治疗和控制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等。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计划到2010年,解决50项以上关键共性技术;获得60项以上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项以上;建设10个以上示范基地;向全省推广应用20项以上临床示范技术;建设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20个以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设30个以上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培养和造就20名以上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创新性专业人才和100名以上后备学科带头人。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提升浙江省重大和高发疾病防治技术水平,使病毒性乙型肝炎、心血管疾病肝癌等常见肿瘤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以及重大出生缺陷率、眼病致盲率、青少年近视眼发生率等显著下降,早期诊断率明显提高。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力争达到国际中等发达地区的先进水平。
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陈云敏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针对浙江省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针对主要自然灾害,在气象灾害、台风灾害、洪涝灾害、风暴潮和涌潮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等6个重点领域,依托重大工程实施6个左右重大项目和40个左右重点项目,攻克60项左右关键、共性技术,获100项以上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0项;建设40个以上示范工程,基本建成具有“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技术保障体系,为浙江省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从当前占当年GDP的3.3%降低到1.0%左右,显著减少同类灾害人员伤亡数,使防灾减灾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构建浙江省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争取建成一个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相关行业部门的科技进步,并扶植3~5家防灾减灾科技型企业,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高政府处置突发公共安全事件能力,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科技保障。
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陈英旭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解决浙江省水体污染与水资源问题为目标,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点面源污染控制等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重点在工业废水处理新技术、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建设技术、湖库污染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生态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并进行典型流域或区域的水污染治理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建立流域水污染综合控制与水资源配置科学决策技术体系,提出解决浙江省水环境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技术措施。通过本专项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计划到2010年,实施20个左右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项目,110个左右重点项目,解决100项以上关键技术,获得100项以上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0项以上,建设100个以上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以及技术推广应用,全面推进浙江省水环境污染防治,为2010年实现全省COD排放量比2005年削减15.1%以上,省控断面III类以上水质达到62.0%以上,全省水环境质量实现持续改善,以及水资源和水环境生态安全得到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严建华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针对浙江省固体废物种类和产生量快速增长的问题,提出解决浙江省“乡镇生活垃圾高效焚烧及综合处置技术,污泥干化、焚烧及综合处置技术,危险废物的热解焚烧及无害化综合处置技术,病死畜禽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综合处置技术,含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废弃物及土壤的综合处置和修复技术,废旧家电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再生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固废处置污染的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及污染物环境迁移分布规律”8个重大技术问题,设立了乡镇生活垃圾高效焚烧技术及设备研发等17个重大、重点项目指南。本专项积极支持浙江省科研、企事业单位提出符合项目指南要求的项目申请,攻克浙江省急需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关联度大、市场急需的固体废物综合处置专有技术和产品,获取相关发明专利,积极争取国家科技经费的支持。
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潘德炉院士、研究员担任专家组组长,以解决制约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发展的水资源瓶颈为目标,以创建海水利用产业链为主线,在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两个方面,攻克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发一批关键装备,形成浙江省相对完整的海水淡化产业链,保持浙江省在海水利用方面的领先地位,形成海水淡化人才和技术高地。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工业大学计建炳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能源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出发点,提出煤、石油等价格低廉的一次性能源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无限、二氧化碳排放少和环境污染小的优点。浙江省一次性能源缺乏,能源对外依存度高,而可再生能源相对丰富。由于可再生能源能量密度低、资源分散、产业发展历史较短、技术水平偏低、人才缺乏等原因导致生产成本高,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高效节能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省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谢开炎教授级高工担任专家组组长,以节约能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也是提高经济效益、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措施为出发点,提出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大、需求增长快,已成为能源消费大省,但人均能源占有量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能源利用效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紧缺日益突出。因此,组织实施高效节能技术重大科技专项,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攻克若干急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高效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加速设备节能改造,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
绿色化工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沈广尧原副厅长担任专家组组长,以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化工原材料生产基地,也是染料、颜料、医药、农药、涂料、油墨、助剂和中间化学品等精细化工产品的主要生产省份,产业规模与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为出发点,提出统计,2006年仅我国化学原料药出口额就达125亿美元,其中浙江省约占全国的25%,在国际市场上的成长、作用及其重要性日益显著,但同期废水排放量达到近4亿吨,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不容忽视,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浙江省化工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共性问题是:化学反应路径和方式设计欠合理;有毒有害原料、溶剂、催化剂用量较大;催化技术、分离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落后;能耗、资源浪费较严重,安全和环保隐患较大。解决这些关键共性问题的最有效途径是研究、开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化学关键共性技术,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最终实现化学反应、生产过程及产品等的绿色化。
现代纺织服装加工技术及装备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郑强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浙江省是纺织大省,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近四分之一,居第二位为出发点,提出纺织行业利润位于全国首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7%左右,是全省盈利总量最大的工业行业。但是置于世界纺织总体格局中,浙江省不是纺织强国。当前浙江省纺织服装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失衡,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明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排放的废水、废气、含铬污泥和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高效、精密和成套大型纺织服装装备难以满足现代高档纺织服装制品加工要求,主要依赖进口。
重大机电装备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工业大学杨继隆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机电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基础装备的产业,它的技术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工业、国防、农业等的发展和提高为出发点,提出经过“九五”、“十五”的建设,浙江省已成为机床制造大省,工业汽轮机、大型空分等重大装备处国内主导地位,制药设备和泵阀产值已各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浙江省机械制造业能为国家重大工程配套的设计、制造能力不强,数控机床主要以中低档的经济型为主,多数机械产品档次还偏低。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俞小莉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本专项旨在引导浙江省汽车产业尽快摒弃“低成本”战略,通过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性价比,创造全球竞争优势为出发点,提出在整车产品开发方面,重点鼓励开展有关正向开发流程,共享平台技术,现代设计分析和试验方法,以及集成应用先进技术优化综合性能等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与攻关;在关键零部件产品开发方面,重点鼓励开展有关电子化、智能化产品技术,部件产品模块化设计开发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和新工艺应用技术,与整车产品同步开发技术,面向大批量生产的制造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等重大技术问题的研究与攻关。
高档皮塑加工技术与装备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方征平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皮革塑料工业是浙江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和重要的出口创汇产业,皮革和塑料制品产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均在全国名列前茅为出发点,提出浙江省是皮革大省,实现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近四分之一,居第二位。皮革行业利润位于全国首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17%左右,是全省盈利总量最大的工业行业。但置于世界皮革总体格局中,浙江省还不是皮革强国。当前浙江省皮革行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失衡,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明显,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不足等。
网络、通信技术及装备专项
该专项由省信息产业厅陆堪教授级高工担任专家组组长,以国家在新形势下适时将“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网重大专项”列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07年底正式通过其实施方案,这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出发点,提出浙江省是网络与通信领域的大省,具有良好的研发和应用基础,特别是在通信与网络终端设备、光电器件和通信专用模块、通信与网络服务运营等方面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具备较大的产业规模。但是在网络与通信系统设备和核心技术上,浙江省距离先进省份尚有差距。通过设立“网络、通信技术与装备重大专项”,将促进浙江省网络和通信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项
该专项由海康威视胡扬忠教授级高工担任专家组组长,以浙江省多媒体产业当今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数字音视频监控、数字电视、数字家庭、移动数字娱乐等领域的研发水平和产业规模均处全国先进水平,在技术、标准、产业等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杭州市已经成为全国数字音视频监控产品中心,已基本具备了良性发展的基础为出发点,提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的大量应用,这给浙江省的多媒体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专项的实施,将在推动浙江省多媒体技术和产业的发展,保持并扩大浙江省在多媒体领域的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陈纯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是支撑国家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同时也是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产业为出发点,提出浙江省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十五”期间浙江省的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软件产业总量较小,软件企业面临市场竞争日趋剧烈。专项实施旨在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加快浙江省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重点扶持10家产业化的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型企业,其中3家公司的年技工贸总收入争取达到亿元以上。
重大应用电子技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刘旭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随着电子信息产品升级换代速度加快,电子元器件的进一步升级换代和集成化问题日益被世界各国政府、产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为出发点,提出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将纳米技术作为本国科技发展战略领域之一。我国中长期发展纲要也将“纳米研究”列为未来15年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之一。“十五”期间,浙江省组织实施了“十五”纳米专项,重点突破浙江省纳米材料制备、改性、应用和产业化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相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建立一支产学研结合的纳米科技攻关队伍。当前,浙江省纳米技术的产业化开发及应用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柴贤龙教授级高工担任专家组组长,以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重大科技计划专项是在国家批准沪杭高速公路磁浮交通项目建议书的基础上设立的为出发点,提出规划中的沪杭磁浮交通线全长175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内105公里,沪杭全程运行时间控制在半小时之内,且磁浮列车运行速度不到4分钟即可加速到450公里/小时,有力地促进了上海市浙江省的交流。
100万伏特高压输电技术与装备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省电力公司包建强高级工程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电力是国民经济命脉,是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为出发点,提出我国电力能源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负荷又集中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需要利用特高压进行远距离、大容量输送电力。按自然传输功率计算,1条特高压线路的传输功率相当于4~5条500kV超高压线路的传输功率,这将节约宝贵的输电走廊,大大提升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国际上,只有少数几个大国在特高压电网建设进行了尝试,有一定的经验。按照国家规划,预计2008年前后将建成我国第一条1000kV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到2010年前后国家电网特高压骨干网架将初步形成。
纳米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于涟原副厅长、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纳米技术是当前国际竞相争夺的一个战略制高点,美、英等发达国家都将纳米技术作为本国科技发展战略领域之一为出发点,提出浙江省经济发达,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利用农业生物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增加农业效益,减缓环境压力是浙江省农业现代化的大趋势和农业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农业生物技术也将成为本世纪解决食物安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等重大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了全面推动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特实施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科技专项。本专项以解决制约浙江省动植物和微生物技术实用化、产业化急需解决的共性技术和技术瓶颈,建立通用生物技术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构筑符合市场机制的产业化通道和技术平台,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工业,增强浙江省动植物生物高科技产品研发的创新能力,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
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中国水稻研究所程式华研究员担任专家组组长,以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关系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重大战略需求为出发点,提出在人口压力居高不下、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浙江省主要农作物种业同时面临品种质量、数量、育种技术和产业化的挑战。专项围绕建设种业大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品种和品质、增加效益为中心,全面提高浙江省农业新品种的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专项
该专项由浙江大学叶兴乾教授担任专家组组长,以农产品加工业是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出发点,提出初级农产品通过加工有可能大幅度提高其附加值;农业副产物通过加工利用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得到十分有用的各种功能性成分。“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以充分发挥浙江省制度创新、市场导向、民资丰厚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投入,突出特色,集聚人才,解决制约浙江省农产品高效利用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构筑符合市场机制的产业化通道和技术平台,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产品加工新产业,实现以技术的跨跃式突破推进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目录
概述
实施过程
实施目标
实施依据
编制过程
专项方案特点
专项领域解读
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
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专项
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专项
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技术专项
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专项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专项
高效节能技术专项
绿色化工技术专项
现代纺织服装加工技术及装备专项
重大机电装备专项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专项
高档皮塑加工技术与装备
网络、通信技术及装备专项
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应用专项
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
重大应用电子技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专项
磁浮交通系统技术与装备专项
100万伏特高压输电技术与装备专项
纳米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专项
农业新品种选育技术专项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标准化技术专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