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前身可以追朔至1930年
国立青岛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先后有蒋德寿、
王淦昌、
王普、
郭贻诚、
束星北、周北屏、杨有樊等知名物理学家在此讲学、任教。1958年夏,原国立山东大学迁至
济南市,物理系部分留在
青岛市作为组建
中国海洋大学的基础学科,并于1959年3月组建了海洋物理系,这是山东海洋学院组建时设立的最早的五个系之一。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海洋物理系于1992年调整为物理学系与电子系。在此基础上,于1993年组建技术科学学院, 1999年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院形成了“厚德笃志,勤思敏行”的院训,“爱国荣校,和谐创新”的院风,“立德树人,博学育才”的教风和“尚学善思,求真笃行”的学风。
学院下设物理系、电子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海洋技术系和
信息工程中心五个单位,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两个信息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海洋探测技术、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海洋与
地球科学博士点,有物理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地理学和软件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海洋技术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分别与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海尔、
惠普集团联合设立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设有软件工程方向的惠普班。
国家保密学院挂靠我院,是全国十所国家保密学院之一。
学院概况
学科概况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海洋物理系于1992年调整为物理系与电子工程系。1994年,再次调整、充实组建技术科学学院,1999年更名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一个以物理学为基础、以海洋技术为特色、以电子、
信息工程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的研究教学型学院,具有海洋探测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两大学科优势。拥有海洋探测技术(原海洋物理)、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两个海洋与
地球科学博士点和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两个信息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有物理学、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地理学和软件工程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光学工程、
测绘工程和农业信息化6个工程硕士点。学院设有物理学、海洋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
保密管理8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信息与海洋交叉、科学与技术融合的本、硕、博学科体系构成了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目前,学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73人,硕士研究生800人,
博士研究生203人,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在95%以上,2017届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21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9人、教授39人、副教授、
高级工程师和高级实验师75人,拥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14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63%。教师系列153人,其中135人拥有博士学位,占比为88%。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一半以上。学院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海洋
遥感学科和“
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特设岗单位,先后有3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特聘教授和
讲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5人,获得
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省市青年科技奖2人,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
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1人获得“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学院拥有 海洋
遥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系统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光学光电子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物理山东省重点学科,有物理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电工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及一批高水平的专业和基础实验室。
学院科研实力较强\u003c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u003e、\u003cJournal of Climate\u003e、\u003cPhysical Review Letters\u003e、\u003c
汉语词类 物理学\u003e及《
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并被20余种国际知名SCI刊物引用。学院获国家科技发明
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50余项,获发明、
实用新型专利等80余项。其中,研发的水下激光电视、激光测风雷达、数字钢琴、无频闪荧光直流灯、数字
全息摄影和
彩虹全息、光生态膜、智能探测技术、海洋
gis及计算机软件技术和产品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研实力
“十五”期间,学院在海洋
遥感、海洋光学与探测技术、海洋
声学理论与技术、海洋GIS、应用声学、
激光全息、光电技术、
光谱学及应用、
非线性光学、
图像处理与
计算机视觉、智能探测与信息处理、机器人系统集成、计算机控制、图形化与
可视化及软件应用等领域承担着国家973、863及国家重大项目基金、国防预研项目。学院科研经费达4000多万元。其中,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863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人才基金2000多万元,承担省(部)级及
青岛市科研基金及高新技术项目1000多万元及横向课题1000余万元。
近5年来,学院的科研经费快速增长,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在海洋物理、海洋探测、海洋信息、电子通信和
计算机与机器人等领域承担了一批国家、行业和地方的重大科研项目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年均科研经费超过6000万元,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和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课题,以及国防重点预研项目和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学院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人才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10项以上,经费超过1000万元。在上述项目的支持下,学院每年在国内外主流刊物上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40篇以上,被100余种国际知名刊物广泛引用。学院获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制定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各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50余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
学院国际学术交流活跃。先后与
美国、
日本、
法国、
德国、
英国、
俄罗斯、
加拿大、
意大利、
荷兰及
欧洲航天局等国家及组织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承担多项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并任首席科学家。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等的资助下,每年有10名左右硕士和
博士研究生赴美、英、法、加、澳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联合培养或攻读博士学位。另外,学院与
南特大学开展“3+1+2”本硕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与美国
伊利诺伊州理工学院开展本科生短期合作培养,为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搭建了平台。
学院拥有海洋
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青岛市光学光电子重点实验室、青岛市混合现实与虚拟海洋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物理、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计算机应用技术山东省重点学科以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有山东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我院是学校“
985工程”“十二五”重点
建设单位之一,
卫星海洋
遥感、海洋
声学探测、
激光大气遥测、深海原位测量、海洋传感网技术、
水下机器人及其导航定位等研究领域身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行列。
发展概况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十一五”学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学校的“三个规划”,以海洋探测和海洋 信息为显著特色,以教育部海洋遥感学科“
长江学者”岗位和
山东省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
泰山区学者”岗位为人才高地,以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博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等为学科支撑,以海洋遥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系统和光学光电子山东省重点实验室以及未来学校和国家海洋科技中心为主要依托,构筑海洋三维立体探测平台和海洋信息存储、挖掘与共享平台,打造海洋探测技术和海洋
信息技术两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团队,形成学科、技术、人才和区位的综合优势,带动其它相关学科的快速协调发展,使学院整体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海洋技术创新基地、应用技术转化基地和实用人才培养基地。
专业设置
海洋技术
本专业以海洋探测与通信技术和海洋
环境监测技术为主要方向,培养数理基础扎实,具备海洋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现代信息处理技术,能够胜任海洋高新技术开发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以及海洋工程建设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海洋科学导论、声学基础、水声技术、
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海洋
遥感、信息处理技术、海洋调查与观测技术等。
毕业生主要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海洋局、海军所属单位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调查与开发、海洋
环境监测、海洋资源管理、海洋探测与监测仪器及其它与电子信息、声信息相关的技术、开发等工作。
物理学
本专业以凝聚态物理、光学光电子理论与应用、光电功能材料开发为主要方向,注重理工结合,着重培养
数学基础坚实、科学素质良好,能系统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相应的
计算机技术、
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光电技术,能够在物理学尤其是在材料物理学、光学光电子学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理论力学、电动力学、
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计算物理基础、凝聚态物理基础、实验物理、光电技术、近代光学、激光原理与技术、信息光学、传感器技术等。
毕业生主要去向为读研深造,或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机关、环保部门以及与现代科技、光学工程、电子信息有关的企业,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管理等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
本专业以电子信号及信息的采集、传输与处理为主要方向,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良好的
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以及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
图像处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光电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以及与海洋信息探测与处理相关的专业课程等。
毕业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可从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研究开发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
主要课程:
电子技术系列课程、
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
声学基础、声
信号处理、现代音频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EDA)、
网络工程、传感器技术、声多媒体技术、环境声学等。
通信工程
主要课程:电子技术系列课程、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微波技术、光电技术、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等。
计算机科学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基础、较强的
程序设计和
程序分析能力,掌握现代计算机系统的组织、体系结构及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分析能力及软、
硬件系统开发能力,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离散数学、程序设计语言、
计算机网络、
软件工程、计算机专用芯片设计等。
毕业生主要到各类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部门,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设计、维护及管理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光信息科学
本专业依托
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和
青岛市重点实验室—光学光电子实验室,培养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掌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够胜任信息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系统和光信息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光通信网的研发、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激光原理与技术、信息光学、光电传感技术、光纤通信、光电技术、应用光学、光纤通信实验、激光实验、光信息处理实验等。
毕业生主要到通信、广电、信息光电子、光电控制等
第四产业和研究单位、高新技术公司等部门,从事信息光电子器件、光通信系统和光信息系统设计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光通信网的研究、设计、建设和维护管理等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相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还可从事光学工程及
电子信息工程等其他专业的相应工作。
研究生教育
(1)海洋信息探测
本学科以海洋探测高新技术为目标的应用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是海洋科学中的一个特殊分支,对近代海洋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背景涉及物理、信息科学、
计算机、海洋科学与
大气科学。基础理论是海洋大气介质中的波传播及其在海洋表面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卫星海洋
遥感、海洋光学与
激光探测、海洋
声学、海洋信息系统与理论。
主要课程设置:海洋遥感反演理论、近代海洋光学、空间海洋学、理论声学、
地球流体动力学、海洋探测随机信号处理、矩阵分析等
硕士点主要课程设置: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海洋声学、海洋激光探测原理、海洋探测技术专题实践、物理海洋学等
本学科是信息科学、海洋科学、空间技术与
电子技术的交叉学科。以智能化海洋信息获取技术为基础,以海洋遥感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为优势,以海洋地理信息系统为特色,实现海洋空间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与
可视化。
博士点主要课程设置:海洋地理信息系统、海洋
遥感模式识别、
虚拟现实技术、
卫星测高与海洋地理、近代海洋光学、空间海洋学、激光雷达技术等
硕士点主要课程设置: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数字图像处理、数据库原理、
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GPS原理与应用、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专题实验等
主要课程设置:数字图像处理、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摄影测量原理、激光雷达技术、GPS原理与应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专题实验等。
海洋遥感研究所筹建于1980年。1993年教育部批准成立教育部海洋遥感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重点实验室,更名为海洋遥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洋遥感研究所以
卫星海洋遥感、海洋光学与
激光探测为主要研究方向,新兴研究方向包括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海洋探测
仿真技术、水下遥感。海洋遥感研究所主要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和研究生培养。海洋遥感研究所已经成为我国在卫星海洋遥感和海洋探测高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实验中心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系始建于1930年,普通物理实验室亦随之兴建。至上世纪80年代,经过50年的积累与建设,形成了力、热、光、电等实验项目齐全的普通物理实验室和近代物理实验室,并于1999年被
山东省教委评为“山东省一类实验室”。2000年学校获得
世界银行“高等教育发展”项目支持,组建了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被
山东省教育厅命名为“山东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基础物理实验室(力热、光、电)、近代物理实验室、综合设计实验室、PASCO实验室、物理演示实验室、虚拟
仿真与自学开放实验室、海洋
声学实验室、
光纤传输实验室、应用光学与光信息处理实验室、光电技术与
传感器实验室。拥有
固定资产15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5000余平方米。中心有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32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与
高级工程师10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6名,具有硕士学位的14名,1人获“
山东省教学名师”称号,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心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达1200余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
实用新型专利18项,发表论文94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51篇。承担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校级教学研究项目1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40篇,并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
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学成果
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三等奖2项,山东省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一等奖1项以及校教学成果奖8项。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全校10个学院、43个本科专业,每学年近4200名学生的实验教学任务。中心以“培养科学精神、传授物理知识、训练实践技能、鼓励探索创新”为教学理念,将实验分为基础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专业实验、研究型创新性实验四个层次,可开出实验276项。其中,基础实验93项、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41项、演示实验72项,虚拟
仿真实验36项,研究创新型实验34项。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成立于1992年。现有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2个硕士点,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通信工程3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600人,研究生110人,并有“电子信息系统”
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本系以电子信息学科为支撑,以信息探测、信息处理及通信等为特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自“九五”期间开始,承担了多项“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大型横向开发项目,是学校信息学科领域的骨干单位之一。
参考资料
学部简介.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