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灭佛
北魏太武帝灭佛行动
北魏拓跋焘灭佛:始光元年(424)即位后,曹丕太武帝拓跋焘先后征柔然,吞匈奴,降灭燕国武威郡西夏等国后,统一华北,与南梁相对峙。在崔浩及道士寇谦之的谗言下,太武帝开创了中国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活动,史称“太武法难”。
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承先辈治国方略,尊崇佛教。在始光元年 (公元 424年 ) 到太延四年 (公元 438年 )这十几年间,太武帝拓跋焘与高僧谈论佛法,亲临佛教节日,尊崇佛教。公元438年,拓跋焘听信寇谦之、崔浩之说,渐弃佛法,改信道教,从礼敬沙门到疏远佛教,欲借中原地区传统之道教排斥佛教。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卢水胡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起兵,响应者十余万,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抵长安时,发现一寺院内藏有兵器,仔细搜查,还发现当地官宦富人寄存在此的财物与匿藏的妇女。太武帝疑其与叛乱有关,遂诛杀全寺僧人。崔浩乘机劝帝灭佛,太武帝进而诛杀长安沙门,焚烧寺院,毁坏佛像,诏行天下。
北魏太武帝灭佛政治因素是其推行灭佛政策的首要原因,也是主要根源。由于较为主观武断地认为佛教发展与政权统治在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均存在冲突和矛盾,太武帝对佛教意欲彻底毁灭,导致了佛教发展史上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法难”。然而,太武帝的灭佛政策非但未能毁灭佛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佛教在其后的进一步复兴,尤其刺激了北方地区乡村佛教的发展,进而使得北方佛教的发展规模明显大于南方,南北佛教在规模上的差距扩大,对中国佛教的整体发展格局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背景
崔浩出身于著名世族,博览经史,善于阴阳五行及术数之学,历仕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帝,官至司徒,经常参与军政机要,深受太武帝的信任;结识寇谦之之后,信奉道教,受其法术。寇谦之早年就热衷仙道,修持汉末张道陵张衡张鲁创立传承的五斗米道,随方士入华山嵩山学道修炼,自诩曾有太上老君授他天师之位及《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在明元帝末年,寇谦之从嵩山入平城,结交崔浩,常通宵达旦听崔浩谈论古代治乱史,为之叹美。后来,寇谦之把儒家学说和佛教经律论及斋戒祭祀仪式吸收到道教中来,重新改造五斗米道,期使北魏帝王容易接纳。
僧侣人数太多,不符合拓跋焘全民皆兵的理念,外加兵荒马乱,没有多余的钱养僧侣,以及僧侣的资产也很多,太武帝于是下令灭佛。
发展
太武帝始光初年,寇谦之献上道书,但当时朝野信奉者很少,崔浩于是上书劝谏太武帝,使太武帝因而信奉道教,并派人奉玉帛牲畜去祭嵩山。太武帝又在平城东南建立天师道场,自称太平真君,并亲授符,兴建静轮天宫,奉祀太平真君,改年号为太平真君,成了十足的道教徒。
同时,北魏境内寺庙与僧侣数量众多,不符合太武帝全民皆兵的理念,外加兵荒马乱,没有多余的钱养僧侣,以及僧侣的资产也很多,太武帝对这种现状很不满意。
经过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出身卢水胡的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县)发动起义,反对北魏统治,拓跋焘拓跋焘亲率大军讨伐。大军驻扎长安时,在一处寺庙中搜出大量兵器。拓跋焘盛怒之下诛杀全寺僧人,抄没寺庙财产。在抄没寺庙财产的过程中又发现寺庙里有州郡牧守以及富人所寄藏的财物巨量。在同样厌恶佛教的崔浩建言下,整个长安城的佛寺受到波及,经卷被焚烧、僧人被处死、佛像被毁坏。随后,拓跋焘颁布诏令,以九州天命正统的名义,将这场灭佛行动推向北魏全境。
结果
太武帝的废佛行动,始自太平真君五年(444年)的弹压沙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翌年,卢水的胡人盖吴在杏城(陕西黄陵侯庄乡故城村)起义,有众十余万人。七年,拓跋焘亲自率兵前去镇压,到达长安时,在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与盖吴通谋,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崔浩趁机劝帝灭佛,于是太武帝进一步推行苛虐的废佛政策: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
太武帝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当时太子拓跋晃监国秉政,一向笃信佛法,再三上表,向太刘彻劝阻,虽然都不被采纳,但也由于如此,废佛的诏书得以缓宣,而使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获免,佛像、经论亦多得密藏;然而北魏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史称太武法难。废佛后不久,寇谦之病死,崔浩后来也因撰《魏史》,书中蔑视胡族而遭腰斩,其族人被诛者百余人。废佛后六年,太武帝驾崩,拓跋濬即位,下诏复兴佛教,佛教才又逐渐恢复发展。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佛教过度发展给国家带来之不利,并获取一定的钱财补充国库。
参考资料
“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故宫博物院.2024-03-19
太武法难之研究.普世社会科学研究网.2024-03-19
《魏书志第二十 释老十》.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2024-10-28
目录
概述
背景
发展
经过
结果
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