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是
佛山市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据专家考证,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通济桥横跨
南洛河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1559年)、
隆庆2年(1568年)、万历9年(1581年)三次重修。
天启六年(1626年)户部尚书
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后人在桥旁石柱刻以
对联:“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往来,
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并建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民国初年(1912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
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的
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体现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风车。桥身上雕刻着相传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寓意市民过桥时祈求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祝愿。桥柱的上部,用
大象的头“拱”出一个果篮,里面有南瓜、
仙桃市,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也在新桥上得到体现: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不仅提高了过桥人的
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过桥企福的意念。通济桥下面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取意于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
命名
通济桥寓意为“桥以通济名,必通而后有济也”“以正义通,以亨屯济”。
历史沿革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据《
佛山忠义乡志》载,该桥最先是由附近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始建何年,已无史考。该桥曾先后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于
隆庆二年(1568年)、万历九年(1581年)修建,后因木桥朽腐致毁。
明朝天启五年(1625),户部尚书、乡人李待回乡倡议修桥,翌年建成并取名“通济桥”。由于该桥横跨
军桥,是佛山商贸交流的重要通道。因此,佛山商民在为祈求来年生意顺利,便行通济桥讨个好意头,后渐成习俗,并衍生出“行通济,无闭”这一
白话文。清顺治十二年(1655),
白衣庵僧人圆朗募捐而重建为石桥。至新中国建国前历经数百年,该桥曾多次由民众捐资修建,并增建牌坊,正面有牌额有“通济古迹”牌匾。
20世纪50年代,
佛山市人民政府曾在此处修建了一座石桥。后来,随着佛山街道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通济桥已名不副实。2000年,佛山市政府投资1700万元重建通济桥,并形成以通济桥为主景的通济桥广场,成为佛山一个新景点。工程于2000年10月8日动工,2001年1月20日竣工。通济桥及牌坊于2022年被公布为佛山市第二批历史建筑。
建筑设计
通济桥位于广东省佛山市
禅城区祖庙街道。重建的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用福建产
花岗石建成。桥两端建有
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风车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桥身上雕刻有相传八仙过海时所执神器,意寓市民过桥时祈福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愿望。桥柱上部雕刻有大象头拱果篮,果篮里有南瓜、
蛋黄果,取
意象抱太平。
新桥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不仅提高了过桥人的
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古代通济桥“九出十三归”过桥祈福的意念。桥下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台阶、鱼轩、乐鱼亭,取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的意境。
配套建筑
通济桥广场
通济桥广场以通济桥、门楼牌坊和南北两个广场为
主轴线,配以桥下水体和周边绿化,形成一个面积为7300平方米的公园,既保留了通济桥的原貌,又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观光、休闲的场所。
门楼牌坊
通济桥北边广场的门楼牌坊,参考佛山东华里镬耳屋(古建筑,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形制,两边配以拱形门洞,反映
岭南建筑艺术特色。门楼顶部采用石湾公仔案,体现佛山美术陶瓷的魅力;画面中有财神、舞狮、风车等,勾画出古代通济桥繁荣热闹的场景;公仔图两边分别有一条龙和一只凤,寓意龙凤呈祥。
门楼牌坊上刻“通济”二字,旁边有
对联,上联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下联是“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对联概括了古通济桥的风貌特色。
相关文化
行通济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
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行通济》一书中提出:“到了乾隆年间,行通济之风日趋旺盛,每到正月十六。从清早到午夜,各家各户,携子带女,手举纸制风车、风铃、小花灯,拥到通济桥边,再绕道回家。”
“行通济”原来是在正月十六,正确的时间应该是:农历十五晚11时(子时)开始,十六晚亥时(10点)结束。后来政府改为正月十五。“行通济”的风俗已经成为了佛山文化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参加,影响力遍及珠三角和港澳地区。
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通济桥一带是人口密集的繁华之地,只可惜一河相隔,两岸居民只能以舟或涉水渡河,往来十分不便。有一天,一位道士手拿红布包袱来到河边一小茶馆,要来大碗酒喝,酩酊大醉后,口中喃喃自语:“通吾困,济吾贫”,然后飘然离去。人们只见一道金光,道士已不见踪影。事后大家发现道士把红包袱留在桌子上,打开一看,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众人回忆道士“通吾困,济吾贫”之语,以为是
仙人所赐,便用这些银子建成通济桥。取道士的话中最重要的两个字起名,称“通济”,也有“先通而后济”的寓意。
价值影响
通济桥是佛山古八景之一——“村尾垂虹”。佛山乡绅及近现代地方政府对通济桥的历次修建,均反映出通济桥在佛山人心中的特殊地位。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2月23日,佛山大型民俗文化活动“行通济”拉开帷幕。在元宵佳节的前一天,位于
禅城区祖庙街道的通济桥已盛装打扮、张灯结彩,不少市民手举风车走过通济桥,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
相关评价
几百年来,通济桥有历史记载的大型修缮就不少于7次,参与修缮的群体有官方也有民间乡绅、商人和民众集资。人们修缮通济桥体现了一种向上的城市精神。通济桥之名取自“先通而后济”,历史上通济桥是连通佛山与外界的桥。路通了,人员商贸才能往来,这样经济才能发展。所以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修缮通济桥就是城市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佛山民俗学者杨丽东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