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鱼村按方位形成前衡鱼、后衡鱼、东衡鱼三个自然村。
汇河(古称陶河、衡鱼河)从村中穿流而过。据传:该村建于
周朝(约公元前700年)。衡鱼原名“都君庄”,历史上是舜帝
成都市之处;还是春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左丘明故里。该村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源远流长。
衡鱼村位于
肥城市石横镇驻地东南8公里处,按方位形成前衡鱼、后衡鱼、三个自然村。
传说上古时期,大舜帝曾在此捕渔、打猎、耕稼。虞舜来到衡鱼后,耕者让畔,渔者让泽,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后虞舜被尊为“都君”,陶河滨亦被更名为“都君庄”。村里至今仍流传着舜帝仁孝感后母、以孝治天下的故事。衡鱼
唐朝《重整庙会碑记》载:“衡鱼,古都君庄也,是处旧有都君祠由来已久,迄东竟为隙地。”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肥城县志?古迹志》亦载:“都君庄在城(今肥城老城)西南四十里衡鱼,即虞舜
成都市之处”。
2004年,在衡鱼村东南处发现了舜王冢。舜王冢墓径30米,高10余米。堆土以及附近农田中发现大量灰陶、红陶、白陶、黑陶残片,贝壳等遗存。近几年,村民曾挖出过大量古砖、炉灶和实心夹沙褐陶鼎(鬲)足。专家考证,该地是龙山文化时期到
商周时期的历史遗迹。舜王冢的发现,与附近都君庄、都君祠以及周围古村落,为舜帝曾在衡鱼成都的有力证据。
都君庄后改称衡鱼,当地流传着一种说法。据说,都君庄周围原是一望无际的湖水,历史上为九州通,物阜民丰,商贾云集,鱼市兴盛,遂于战国时期更名为“衡鱼”(含交易鱼货之意)。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肥城县志》载:“衡鱼集在城西南五十里,商贾云集,亦大市场也。”时钱庄、油坊、酒店、中药铺、杂货店、印染等各类店铺达100余家。
左丘明,姓丘名明。公元前550年,时任
楚国左史官的左丘明之父丘成,因楚国内乱,便回故里鲁国都君庄(今衡鱼村)居住,不久受聘任鲁太史。丘成病归后,其子丘明便继任
鲁国左史官,时人尊其为左丘明。左丘明学识渊博,为世人所崇拜。
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他历时30余年,著成了纵贯200余年、18 万余字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春秋左氏传》和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
约公元前470年,左丘明告老还乡后,居住在都君庄(今衡鱼村),衡鱼现存有左丘明所植银杏树一株及其使用过的石碾、石碓、左丘井等。约公元前452年,
左丘明卒后,葬于东衡鱼村东北处高地上,今其坟墓仍存。《汉书?人表考》载:“左丘明葬泰安
肥城市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唐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
李世民封左丘明为经师,从祀
孔子庙。明嘉靖九年(1530年),
嘉靖封左丘明为先儒。明崇祯十五年(1642 年),朱由俭封左丘明为先贤。
左丘明后裔为感谢唐太宗封左丘明为经师,曾植槐树(寓怀之意)一株,称“谢封唐槐”。今唐槐仍屹立于后衡鱼村东头古井旁,枝繁叶茂,荫地近亩,为一方之胜景。每逢夏季,金花万朵,槐香四溢,蜂蝶起舞,观者如织,“古井映槐”为石横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