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胡(yēhú),
中原地区传统擦奏弦鸣乐器。在潮州音乐中又称(pa)弦。形制如
板胡。椰胡以椰子壳为琴筒,面板为桐木,
琴马为贝壳制,背开5个出音孔。定弦为g、d1或c1、g1,音域g~g2。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是
黎族、
汉族弓拉弦鸣乐器,在潮乐中作为主音乐器,亦用于“潮州筝曲”的伴奏;而在
粤剧、粤曲、潮乐里是
胡琴的第2把手,在传统的潮乐独奏、潮州弦诗或潮州筝曲伴奏中,只可以一弓奏一音,连音是被禁止的。
简介
椰胡,是黎族、汉族弓拉弦鸣乐器。史称潮提,又称小胡,潮州音乐中称“冇弦”。形似
板胡,音色浑厚,用以合奏或伴奏。流行于
海南省、
广东省、
福建省等省。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中收藏椰胡多支,其中一支长厘米、琴头平顶的椰胡被载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历史发展
18世纪初,椰胡已出现于民间乐种潮州音乐中。《
清朝续文献通考》中载有:“潮提,乌木柄,椰壳为槽,蛤壳为柱,与
二胡等。发音甚静而平和,亦粤乐器。”20世纪30年代,又被广东小曲演奏吸收,并成为广东戏曲和
嘻哈音乐的伴奏乐器。音色柔和淳厚。
音域特点
椰胡音域约两个八度。音色柔和淳厚,富有地方色彩,椰胡也用于民间传统乐种
广东省音乐、潮州大锣鼓、福州茶亭十番音乐、闽剧、闽南十音、
龙岩市静板音乐和
永定区、
上杭县等地的十班音乐等,还用于广东
潮剧、潮州弦诗等多种戏曲和
曲艺伴奏。用于演奏广东音乐和多种广东戏曲、曲艺伴奏。
椰胡,发音浑厚,风味浓郁。加上吸收外来的
扬琴,配合传统的
琵琶、
古筝,成为一个很有地方特色的
器乐家族,为潮州音乐奠定了乐器基础。
形制结构
椰胡形制、用料、工艺与
秦腔板胡相似。只是琴杆略细而短,全长67厘米,用红木等硬木制作。形制与
板胡近似,琴体全长60厘米~70厘米。琴筒(共鸣筒)用多半个椰壳制作而成,前口蒙以桐木薄板为面板,在背部半圆形的椰壳上,开有由五个小音孔组成的金钱眼状音窗。
椰胡常用小贝壳作马,也有用竹马的。置两弦轴,弦较板胡弦略细,用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
琴头、琴杆用一块硬木制作,多使用红木或
花榈木。顶端琴头有平顶、弯月形或雕刻以龙头为饰。琴杆上端横置二轴,弦轴用红木或
小叶黄杨制成,呈圆锥形或纺槌形,轴柄刻有直条瓣纹,装置方向与琴筒平行。琴杆较长,多为圆柱形,也有半圆柱形(前平后圆),上粗下细,琴杆中部设丝弦千斤,下端装入椰壳中并外露系弦。
面板中央置有
琴马,传统多用小贝壳作马,后来则用竹制桥形琴马,
福州市也有用纸卷做马。张有两条丝弦。
琴弓用细竹制杆,两端拴以马尾为弓毛,弓长60厘米。
演奏方法
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或夹在两腿中间),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夹于两弦间拉奏。椰胡按五度关系定弦,常定弦为g、d1、c1、g1或a、e1,音域g—g2,有两个八度。音色柔和、浑厚,富有地方色彩,是
黎族人民喜爱的民间
弓弦乐器,逢年过节、集会喜庆,都要拉起椰胡与其它乐器合奏或为歌唱、舞蹈伴奏。
潮州乐器
潮州椰胡别具一格。椰子壳做
南音(音箱),配上一支贝壳装饰的弦杆,还有一个
河蚌来做弦码,一看就是海边的乐器,很有地方特色。潮州乐器中,也算椰胡最普及。在
潮汕地区,不论城镇、农村、机关,学校、车站、码头、林场、哨所,处处都可看到,就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以至
马来群岛,凡有潮人足迹到达的地方,就有椰胡。椰胡,常同穷苦人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过去有多少流散艺人,带着它流落四方。电影《海外寻夫》中,那个走唱艺人,在沿街拉着椰胡,唱着“打起包袱过
泰国,赚有银子多少寄,好返唐山娶老婆”,人们在劳动之余自唱自乐。
椰胡是贫苦大众的朋友,但也不被富豪领所嫌弃。有钱人可以用高贵的安南螺壳,镶花嵌鸟,把它打扮得光彩夺目,挂在书斋;农民兄弟也可买一把“简装”的,吊在山寨,雅俗共赏。
人到老年,气力不足,但还可以拉拉椰胡,解除寂寞。因此,老年人喜欢它。学椰胡,即使拉得不理想,但它声音轻柔,干扰不大,最多听些“踏水车”之类的闲话,还可取得谅解。因此,学潮乐者,常从一把椰胡开始,它又是“启蒙教师”,受到初学者欢迎。
高雅的
三弦琴、
琵琶、筝,弹时如珠落盘,和上一把椰胡,就会像一根丝线,把颗颗明珠串起,使它聚而不散,十分和谐。它同头弦、
海笛等合在一起,又像是一层底色,把这些高音乐器的旋律,像重色调的花纹衬托出来,显得更有层次。
椰胡,戏曲需要它,
锣鼓需要它,以
儒家自若的汉乐需要它,就连那设道场,做“功德”的经师、和尚也喜欢它。“甘草和百味”,艺人们把椰胡称作潮乐中的“甘草”。
椰胡,极易入门,却难以拉好,
潮汕地区有过许多好头弦手,但没有几个有名的椰胡手,被人们认为平平凡凡的椰胡,只有乐师才知道它的难度。“淡中见浓,才见真工夫。”
福州乐器
福州椰胡,最大的地方特色就是琴轴是在杆的侧边,琴杆较其他地方的椰胡长很多,用纸卷做琴码。用于闽剧伴奏、福州艺、福州茶亭十番音乐、禅和乐、安南伬等。
闽南壳仔弦
闽南壳仔弦多用于闽南地区的音乐及戏曲伴奏。
生活应用
潮人很喜欢潮乐,群众中很多人会拉弦、吹弹,而最普通、最广泛的乐器就是椰胡。无论是
潮剧或潮乐的团体都有椰胡手,在农村的书斋或“闲间”,常有人拉椰胡作乐。
椰胡,是用较大的椰子壳去皮磨光,直切去三分之一,盖上薄桐木板,后面刻一蛋大的通花,成为一个共鸣箱。再装上一把长弦杆,杆上装上两把纽线的弦,装上子母弦线,配上马尾弦弓,并以一个壳阴覆在桐板上顶住子母线作“弦马”而成。椰壳上左边弦弓拉过地方滴上小片
脂松香,把弦线绞紧并调好音阶,便可拉奏。
椰壳坚实,桐板松泡,共鸣发出的声音宏润,似在瓮中发出的声一样,所以潮人称椰胡为“嗡弦”或“訇弦”。椰胡可以合奏,潮剧团、潮乐团以及民间的潮乐合奏,都少不了椰胡。尽管
檀木的二弦声音多么尖脆,
胡琴声音多么嘹亮,
古琴多么悠扬,笛子声音多么跳动,都淹没不了椰胡的乐声。而群众拉椰胡,更多的是独奏。无论是在“闲间”里、榕树下、塘边、棚,常有人拉着椰胡自乐。个人卖唱者,常是只带一把椰胡,过乡过里,挨家挨户,以
南音顶在左腹上,边唱边拉,这就是市语所说的“擞屎肚”。夜晚间,如果是在塘棚、山寮中拉起椰胡,声音就可听得更远,如拉得好真是如怨如诉,动人心思。椰胡也是潮人学潮乐的入门弦,这种弦不怕初学者的乱拉,新制的椰胡还欢迎人们多拉它,多拉了才快“开音”。所谓“开音”,就是音色由原来的嘶小逐步变为宏润的意思。
入门的弦诗(乐谱)多是以人们普遍最熟悉而又最简单的“工尺工六工尺工”。建国后,潮乐弦诗改用音乐简谱,但群众中还有不少人拉弦依然按习惯使用“工尺谱”。
参考资料
椰胡.中国民族乐器数字博物馆.2024-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