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的铸币形制大多模仿农业手工业工具,铸币业作为
青铜业的一部分,其钱范大致分为四种类型:陶范、石范、铜范、泥范。1963年,在山西侯马牛村发现了带有未取出空道布的一批耸肩尖足空道陶范。1965年,山东青州出土了一件面范和一件背范,其中齐法货范的型腔内呈现平整的地章,而外侧则是采用模印法制作。此外,
燕下都遗址地区出现了平首尖足布范钱陶范,这些钱范是在一块砖型陶平板上刻下的,但尚未刻出文字,使用的是挖刻技术。最早记载的先秦石范是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在
山东省出土的“镒六化”范,目前收藏于
山东博物馆。石范的主要材料包括
滑石和
蛇纹石,这些石材具有硬度低、质地细腻、易于雕刻和耐高温的特点。先秦铜范的相关资料保存在上海博物馆。铜范在铸造学中被称为“金属型”,是一种利用重力浇注法将液态金属注入金属铸型以获得铸件的方法,具有多种优势。1975年在
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一化”环一铅质母范,则展示了铅范的存在。
秦汉至五代是中国钱币铸造工艺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钱范种类丰富,主要包括
陶范、石范、铜范、铁范、铅范等。
陕西省出土了多个五珠钱模,
河南省出土了上百个莽钱模。1972年,
山东省出土了一批
东汉一铢陶范。石范方面,1964年河南出土了多枚石范,1986年山东又发现了
滑石质钱范。1980年
高县出土了多枚石范,1984年安徽省
滁州市出土了一方五铢阴文石范,材质为较软的青砂石,尺寸为长23厘米、宽7厘米、厚2.7厘米,上面有钱模数十枚,体现了
西汉早期五铢的典型特征。铜范和铅范在
江苏省、
湖南省、
四川省等地均有出土。
秦汉早期的钱范基本上继承了先秦的造型材料。随着铸币需求的增长,这一时期的钱范布局得到了改进。
王莽时期采用了铜模翻叠铸泥范的技术。
东汉时期,铸钱受到中央政府的
直接控制,中央统一铸造铜钱模并分发给地方铸造
钱币,旨在统一钱币的形制和标准。从钱范的出土地点可以看出铸币业的发展趋势。先秦时期的钱范主要在
河南省、
山东省、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自治区被发现,而秦汉时期的钱范主要在
陕西省、山东、四川等地被发现,这些地区是当时的王朝政治中心和封国,反映出铸币权逐渐向中央政府集中。相对于中央直辖区的钱范,地方的钱范工艺相对较差,处于第二梯队。
王莽时期频繁的币制改革推动了铸币工艺的进步。隋唐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采用了
翻沙法铸币,钱币的数量迅速增长。
母范的制作工艺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展。
秦汉,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铸币需求,钱范的布局进行了改良。王莽时期,甚至使用铜模翻叠铸泥范的技术。
东汉时期,中央政府直接掌控铸钱过程,通过统一铸造铜钱模并下发给地方,以规范
钱币的形制和标准。随着时间推移,钱范的分布区域发生了变化,反映了铸币权力逐步向中央集中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