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是位于
中原地区甘肃省瓜州县城南约76千米的南山峡谷中两侧砾石崖壁的石窟,又名榆林寺、万佛峡和上洞子等,因榆林河(又名踏实河)从峡谷中穿流而过,两岸榆树成林,石窟因此得名。其历经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分布在榆林河东、西两岸的悬崖峭壁上,洞窟分上下层共有43个,其中东崖31个、西崖11个,壁画4200平方米,彩塑259身。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榆林窟的彩塑原作已所剩无几,如今的彩塑多为后代重修或重塑。其同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属敦煌艺术系统,故被称为莫高窟的“姊妹窟”。
榆林窟洞窟形制主要有三种:中心塔柱窟,中心佛坛窟和大像窟。各类窟形均始于
唐朝,以后成定式沿用,其壁画整体保存较好,根据内容、风格和用色等方面的特点,可划分为唐代,五代、宋代,
西夏、元代五个时期。其中唐窟共有14个,仅第25窟保存完整,该窟壁画构图疏密得当,色调清丽淡雅,线描精准流畅,,描绘的各类人物呼之欲出,画出的各种器物栩栩如生,堪称榆林窟壁画中的经典之作;
五代十国、宋时期,榆林窟新建和重修洞窟共23个;西夏、蒙元时期,党项羌、蒙古族先后占据瓜、沙二州(现今
瓜州县、敦煌),由于这两个政权的统治阶级都推崇佛教,使榆林窟艺术出现了回光返照情景,该时期新建和重修洞窟共16个。
榆林窟精美的壁画艺术,弥补了莫高窟壁画艺术的不足,是敦煌
四大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唐代至元代的佛教石窟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961年,榆林窟被中国国务院列为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五代宋初,曹议金家族继
张议潮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人肖像。
西夏、元时期,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 由于受
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建筑特点
格局
洞窟开凿于峡谷东西两崖上,现存43窟,其中东崖11窟,西崖32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洞窟形制为过洞式中心柱、过洞式覆斗顶、过洞式穹窿顶、过洞式人字坡顶四种形制,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幅,彩塑佛、道
造像244身。以壁画和题记判断,洞窟当中唐3窟、
五代十国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
第三窟建于
西夏统治
瓜州县晚期。窟内纷呈汉、藏民族及显宗、密宗榆林窟第3窟主室的内容和艺术,是这一时期艺术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独具特色。窟呈长方形,穹窿顶。窟中央偏后设八角形三级曼荼罗(坛城),上存清塑数身。窟四壁下部
清代环砌双层台基,上存清塑十八
罗汉像。顶绘曼荼罗,中画五方佛,东壁中央绘佛传,南北侧分绘汉密五十一面千手千眼
观世音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及显宗天请问经变。南壁东起画曼荼罗、观无量寿经变、曼荼罗各一铺。北壁东起画曼荼罗、净土变、曼荼罗各一铺。西壁门上方绘维摩变,门南北侧绘普贤变、
文殊菩萨变。甬道南北壁绘供养人。
榆林窟第13窟始建于五代时期,宋、清进行过重修。洞窟分为前后室,后室为覆斗形顶,设中心佛坛。前室的甬道顶部崩毁,残存佛背光、山石的壁画。前室甬道的南、北壁是五代时期绘制的垂幔,垂幔下第十三窟残存有菩萨各一身。前室顶残存有五代时期绘制的药师变一铺。东壁门上宋代绘制的说法图一铺。门两侧各残存有一个法幢、一个佛像光及折枝花。前室的南、北壁是五代绘制的垂幔,垂幔下面绘制有天龙八部、菩萨、夜叉。前室西壁是五代时期绘制的垂幔,链接主室与前室的门南、北是梵天、帝释赴会各一铺,门北残存有五代时期绘制的男供养人一身、门南是女
供养人一身。连接主室与前室的甬道,上面是宋绘制的团花图案。甬道南、北壁宋代绘制的垂幔,垂幔下是赴会菩萨各二身,下部残存有三门供宝。
第二十五窟主室方形,中有佛坛,前室横方形,有长甬道。榆林窟第25窟主室此窟
弥勒佛变中有古藏文题记和
吐蕃男子与
汉族女子的婚礼图,可知建于吐蕃占领瓜州而尚未占领沙州之间,即
大历十一年(776年)至
建中二年(781年)间。主室顶部塌毁,前室
五代十国重修,原作保存十分完好。东壁绘密教“八大菩萨曼荼罗”,
唐朝保存完好的第25窟南、北两侧壁分别绘观无量寿经变、弥勒经变。前壁门两侧绘
文殊菩萨变、普贤变。前室东壁南北相对为毗琉璃天王和毗沙门天王,守卫佛国。
第二十九窟位于榆林窟东崖北端的上层,覆斗顶形窟,创建于西夏,元经变画榆林窟第29窟北壁代并补画窟顶壁画。窟室内不同程度地遭受烟熏。此窟壁画从内容到形式均具有比较典型的西夏风格,为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窟正壁(北壁)以佛说法图居中,两侧各画一铺水月观音,这是
西夏时常绘制的观音像。画史载唐代名画家
周昉“妙创水月之体”,然已无手迹可考。图中的观音菩萨坐金刚宝座之上,通体笼罩在一层半透明的圆光之中,陡增几分神秘的气氛,前有碧水、红莲,后倚奇峰、修竹,画面意境静谧深,将写实和想象与装饰融合为一体。
特点
榆林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坛窟、中心塔柱窟、
大像窟等三种。各类窟形均始于
唐朝,以后成定式沿用。但东西两崖上层洞窟前面多有较深的甬道,且横开连通毗邻各窟的长穿道,不同于
莫高窟。
五代、北宋时期,兴建和重修洞窟23个。其中的供养人画像,数量较多,分为三种:即曹氏归义军政权的统治者及其眷属、大小官吏的画像;与曹氏联姻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统治者画像,如于国王和王后,
吐谷浑慕容归盈出行图等;特别是出现了曹氏画院的“都勾当画院使”、“知画手”、“都画匠作”、“画匠”等的画像,是重要的历史资料。五代宋初诸窟的壁画,内容风格大都承袭前代。但在一些洞窟出现了敦煌石窟少有的题材。如五代32窟西壁的《梵网经变》,
五代十国第19窟前甬道道的《地狱变》等。第32窟北壁东侧的《
维摩诘经变》中还有"围棋图"等文化娱乐场面。
西夏到
元朝时期,供养人画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饰迥异的
党项族、回鹘、
蒙古族贵族官吏和侍从的画像。西夏和元代壁画在题材和风格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由于受
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主要展览
雕塑
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圆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坐佛像和第5窟长13米的卧佛像各一身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彩塑破坏较甚,所存极少。存在300余身
塑像均经重装。大多属等身群像,一铺三至九身不等。
唐朝洞窟有14个,保存完整的仅存第25窟。该窟前室正壁门两侧分别绘毗琉璃天王像和
毗沙门天王像。主室窟顶可见千佛残迹。正壁中部绘卢舍那佛像和虚空藏、
弥勒佛、
地藏王、文殊等八大菩萨像,北侧绘释迦行像,南侧已毁。
壁画
榆林窟的初唐壁画只存残迹,其余4565平方米壁画大多保存尚好。榆林窟内壁画多为唐代至元代800年间的作品。有巨幅经变画、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现实画面。根据特点可分为中唐(
吐蕃统治时期)、五代、北宋、回鹘、
西夏、元六个时期。
主要可分6类:
①经变:主要有《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文殊变》、《普贤变》、《观音经变》、《梵网经变》等。唐代后期经变多有墨书内容榜题。
②佛像:主要有千佛、说法图、
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
大势至菩萨、水月观音、天龙八部等。
③密教图像:有坛城图、明王像、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等。
④佛教史迹:有《牛头山组画》、《唐僧取经》等。值得注意的是唐僧取经故事进入经变,悟空已变为猴像。唐僧取经图
⑤装饰图案:用于藻井、圆光、边饰、地毯、桌围、器物;服饰方面的装饰纹样有团龙、翔凤、
麒麟、天马、华鸭、莲花、宝相花、几何纹、法器纹等;结构严密,色彩清丽。
⑥供养人:有瓜沙曹氏家族功德像,如
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托西大王
曹议金和夫人北方大
回纥汗国圣天公主陇西
李姓的供养像(第15窟),节度使
曹元忠和凉国夫人浔阳翟氏及其幼子
曹延禄供养像(第19窟);有都勾当画院画家的形象,如沙州工匠都勾当画院使保供养像(第35窟),左厢都画匠作白盘供养像(第33窟),知画手武保琳供养像(第35窟)等;也有
西夏时期
党项族武官画像,如“大瓜州监军司(唐盘)皈依像”,“内宿
御史正统军使赵……皈依像”(第29窟)等;还有蒙古贵族画像,如“思贺答里太子”、“平牙答思达鲁花赤”供养像(第3窟)等。
保护措施
由于榆林窟特殊地质的条件,石窟围岩存在开裂塌、崖面风化、降雨入渗、冲沟发育等岩土工程问题,洞窟内的壁画也产生诸如地仗层酥碱、颜料层起甲、壁画剥落等多种病害。为此,
敦煌研究院曾作过一些保护工作,如填塞第25窟、第
17窟窟顶
戈壁上的两条大冲沟,支顶加固了第33到36窟悬空的岩体,在大部分洞窟中进行地仗层脱落壁画的边沿加固,以及颜料层起甲的修复等工作,但未能从根本上消除石窟存在的隐患。为此,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榆林窟加固工程。
1961年,榆林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榆林窟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项目开工,由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及科普展示用房建设、环境整治和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4个子项目构成,投入资金1191万元。2018年7月,历时三年的甘肃榆林窟文物保护工程渐近尾声,这是近40年来首次对榆林窟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
价值意义
历史价值
榆林窟有着很大的历史价值,如第16窟曹议金夫妇供养像,曹氏夫人像的榜题上写“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李氏一心供养”,显示出这位回鹘公主的显赫身份。榆林窟的供养人画像,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这些画像和题记为研究瓜沙曹氏统治河西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艺术价值
榆林窟壁画保存完好。其中有些形象为其他地区石男供养人像榆林第29窟南壁东侧窟所未见,如描写瓜州节度使曹氏家族的供养像(第19窟)、都勾当画院画家的形象等。
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像,皓月当空为背景,
观世音坐在水旁石上,五官清秀,半裸的身躯。壁画的艺术手法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也有兰叶描。
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壁画上。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佛和菩萨画像、佛教故事画、花卉禽兽、装饰图案等。
榆林窟同
莫高窟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在国际国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人物画中,出现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
蒙古族的形象。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画,反映出
汉族的艺术传统和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艺术传统互相影响的特色,在这方面榆林窟可补莫高窟的不足。
科学价值
榆林窟壁画不仅是艺术的宝库,而且是反映唐至元代现实社会形象的历史资榆林窟料宝库,其中的一些画面具有科学价值。西夏第3窟东壁南侧的《千手观音》壁画,可以说是
莫高窟壁画中反映科技史的杰作。其中的《酿酒图》和《锻铁图》说明早在八九百年前,鼓风箱在中国已得到普遍推广。画面上还有两只构造特别的方头船。属于农业方面的有二幅犁耕图、二幅加工稻谷的“踏碓图”。还有犁、耙、锄等生产和生活用具。观音的若干手中还拿有许多人物、动物、花卉草木、瓜果食品、建筑物、兵器、法器、乐器、雨伞、瓶、盘、坛、罐、壶之类的各式容器,以及日月图形等等。这些图像是研究西夏时期社会生活、生产技术发展的资料。
农业耕获方面的场景在
五代十国20、36、38窟中也有。壁画中还有放马、牧牛、拉赶毛驴上坡、挤牛奶、井上打水以及院落马厩、牲畜饲养等方面的画面。大量的衣冠服饰、藻井、装饰图案、织锦、染织图案显示了历代丝绸等纺织品的技术水平。各种不同建筑形式在壁画中也有反映。一些经变中还绘出了车、船等古代陆水交通工具。五代、宋、元壁画中还有一些日、月天象图。历代壁画中都有不少兵器。特别是五代33窟北壁的“降魔变”中,奇形怪状的妖魔鬼怪们手持各种兵器向释迦进攻。所有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的科技发展。
地理位置
榆林窟位于
甘肃省瓜州县县西南75千米处的
踏实河(又称踏实河)两岸。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
旺季:5月1日至10月31日:9:00—17:30(16:30停止售票)
淡季:11月1日至4月30日:10:00—17:00(16:00停止售票)
门票信息
1、普通洞窟门票:内宾40元/人外宾55元/人(含15元外语讲解费)
2、特别保护洞窟门票:第2窟:100元/人第3窟:150元/人第4窟:100元/人第25窟:200元/人。
交通情况
榆林窟距敦煌170多千米,全程路况较好,自驾车者可直接驱车前往。也可在敦煌乘火车或公共汽车到瓜州县城再换乘出租车前往。
优惠说明
该景区将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实行免费开放,直至2020年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