缟灵猫
灵猫科带狸属动物
缟灵猫,正式称呼为长颌带狸(学名:Chrotogale owstoni)是灵猫科、带狸属动物。头体长 400-660 毫米;尾长 350-490 毫米;后足长 70-90 毫米;颅全长 102-113 毫米;体重 2.4-3.4 千克。毛色为均一的黄褐色,背部有 5 条黑褐色的宽的横纹。腹部和四肢有黑褐色的斑点,颈部有两条深黑的纵纹。尾后半部黑色,尾基部有两个白色环状纹。在它的颈部、体侧及四肢有成列排布的黑色小点。
长颌带狸喜栖息于海拔 500 米以下、靠近水源、植被浓密的原始林及次生林。它们主要在地面采食,但是也会上树觅食。其主要分布于老挝越南和中国。
形态特征
略比小灵猫大,体长 500 毫米左右,尾长为体长的 60-70%,足型结构为灵猫亚科长尾𫛭狸亚科的居间型。腕垫、踝垫与掌、踱垫相接触,连接处的宽度接近相等。但腕垫、踝垫退化缩小,掌垫、蹠垫除最内一个小叶完全隔裂外,其余三叶仅局部被浅沟隔裂。垫的表面光滑以及垫的间隙处(趾垫和掌踱垫之间)微被稀毛均与灵猫亚科的种类近似。鼻镜中央沟比较特殊,中央沟在鼻尖附近消失。亦即:鼻镜的前缘中沟从唇缘开始上行不达鼻尖。过鼻尖后,在鼻背前 1/3 处或略前一点复又出现并向后延至鼻背终缘。长颌带狸的两性均有香腺。但不太发达。毛色:长颌带狸的毛被近似长尾𫛭狸类,针毛短、柔软,绒毛厚密。颈部的毛向由后向前,肩侧有两个毛漩,是为本种特点。上体基色为淡白色、浅黄色。面部中央额区有一条黑色面纹,眼后,耳基内缘至耳后复有一条黑颊纹。两眼外上方具显著的白色眉斑。面颊灰白色并常与眼下灰斑相延续。耳背黑褐色。颈背有 2 条宽黑的钳形颈纹。肩部具两个 “八” 字纹,前面一个较大而长。背至臀有 4 块宽阔的黑色横斑,前 3 块宽大,第四块较为窄小。横斑之后,尚有一 “八” 字斑伸向后外侧。体侧具许多大小不等的点状斑。尾基部有 2 个黑褐色宽带,它仅呈现于尾背和尾侧而不延至尾下。从尾的 2/3 以后均黑褐色。颅骨:据记载 (Thomas,1912),本种头骨极为特化。眼眶以前的吻鼻特别低下(特别是吻端)。上下颌第一前臼齿之前的前颔骨异常延长,致使门齿、犬齿和第一前臼齿之间的齿间隙长度,为所有灵猫科种类所不及。眶下孔宽大于高。门齿孔 3 个,中间的中隔,孔长大,外侧的一对较小而短。量衡度:据云南省南部 12 张皮的测量近似值为:体长 580-650,尾长 320-470, 后足 65-75,耳长 38-42 毫米。
生活习性
长颌带狸喜栖息于海拔 500 米以下、靠近水源、植被浓密的原始林及次生林。它们主要在地面采食,但是也会上树觅食。它们属于夜行性、独栖,在大树或浓密灌丛中营巢。尽管对它们的食性知之甚少,轶事性信息表明它们的食物主要由蚯蚓组成。然而,它们可能也会吃小型脊椎动物(松鼠)、无脊椎类及一些果实。洞穴多修建在粗大的树干下和茂密的灌丛间,以及利用天然的树洞、岩洞或土洞。气味分泌物也用于防御捕食者。它们在 1-3 月繁殖,妊娠期 60 天,平均每胎 3 仔,每年可繁殖两次。
分布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延伸至老挝和越南。中原地区亚种:C. o. owstoni Thomas, 1912。
物种现状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 年 ver 3.1—— 濒危(EN)。
中国国家林业局 2000 年 8 月 1 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濒危(EN)。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 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稀有。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Ⅱ 级。
《中国广西受国家、自治区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录》。
种群现状
长颌带狸栖居在中国的许多保护地(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原地区种群估计 300 只(汪姓 1998)。
参考资料
长颌带狸 Chrotogale owstoni.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4-08-20
长颌带狸.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2024-08-20
Owston's Civet.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2024-08-2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物种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