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墓,即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徐志摩之墓。墓地位于
海宁市西山公园内。墓为
花岗石所砌,呈方块形,墓前有石阶数级并与另三段石阶相通。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1915年从杭州一中毕业,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916年转入北京大学,1918年夏去美国留学,先后在
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和银行学,在
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这一时期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
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尼采哲学的影响。1920年9月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旋即去英国,在
伦敦大学学习
政治经济学。1921年开始诗歌创作,模仿英国唯美派诗人,有艺术至上的倾向。1922年秋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平民大学教授。1923年参加组织文学团体新月社,为主要发起人。1924年曾随
印度诗人秦戈尔漫游
欧洲。归国后他写了不少优秀诗歌、散文和小说。192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
志摩的诗》,其中许多作品表达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赞颂理想、爱情与自由。散文《
泰山日出》、《曼殊裴尔》,小说《春痕》《老李的惨史》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1925年曾去
苏联,对
十月革命很不理解,多有批评。同年十月接编《
晨报》副刊,积极倡导戏剧与新诗,发表了许多散文。1926年4月10日《晨报·诗镌》创刊,任主编,认真探讨新诗的格律化。1927年
南归,任教于
光华大学、
大夏大学和南京
中央大学,童年与
胡适、
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新月》月刊,并担任《新月》总编辑,批评
鲁迅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28年第三次到康桥,离开康桥时作《
再别康桥》,这首诗
音节和谐,意境优美、被广为传诵。1931年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因飞机失事遇难。
蔡元培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
胡适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动乱中荡然无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
徐申如对于胡适题字的墓碑感觉过于简短,又请到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被称为闺秀派才女的
凌叔华,请她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凌叔华欣然应允,她所题碑文取自
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转化为“冷月照诗魂”。此块墓碑也在动乱中丧失。
第三次:
徐志摩的墓地,因动乱坟陵早已损毁,故乡百姓为了表示纪念,由政府拨款把徐志摩的墓地迁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边。徐志摩的外亲、著名建筑学家、
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设计并撰迁墓记。西山墓地古典雅致,白石铺地,青石为阶,半圆的墓台恰似一弯新月,有诗坛“新月派”的寓意。墓碑沧桑厚朴,
海宁市籍书法大家、曾任
西泠印社社长的
张宗祥根据
胡适原文补题碑文。墓碑两侧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书形雕塑,刻着徐志摩《
再别康桥》等名诗名句。
徐志摩墓地周围风景优美,墓地前有35级石阶梯,寓意徐志摩在35岁时英年早逝。
徐志摩坟冢使用
花岗石砌成,墓碑上书“诗人徐志摩之墓”。整座墓地全貌呈现半圆形,如同一弯
新月,风格简单。把墓地修建成这样,也是有深意的,它寓意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体现徐志摩在诗歌上的成就。
徐志摩墓两侧的以水泥浇制的两块诗碑,都作打开的诗卷状,分别刻着诗人生前所写的名诗短句。左侧刻有《偶然》中的诗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迹”;右边则是《
再别康桥》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