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达乡属于
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位于肃州区以北7公里。总面积12万亩。辖银达、蒲上沟、佘新、拐坝桥、谭家堡、杨洪、妥家沟、明沙窝、两山口等9个行政村,农业发达。
银达乡区划代码:620902,长途区号:0937,邮政编码:735000,车牌号码:甘F。
地理环境
银达乡位于肃州区以北7公里。东接三墩乡,西连果园乡,南与泉湖乡隔
北大河相邻,北与怀茂乡接壤。辖区呈东西长、南北宽狭长地带,总面积12万亩。
自然资源
环境优美,水资源十分丰富:有魏家湾、花园、月牙湾、三屋海子、四清坝、陈家坝、陆家坝等9个大型蓄水库,北大河、清水河两条河流。尤其是闻名遐迩的清水河两岸风光旖旎,鸟叫蛙鸣,鱼成塘,鸭成群,形成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沿岸休闲度假村鳞次栉比,环境十分优雅,休闲、度假、旅游者络绎不绝。由区、乡两级聘请北京达沃斯颠峰旅游规划设计院以“大漠湿地
生态公园”为主题对清水河进行了规划设计,目前初步方案现已形成。05年,将对
清水河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开发,重点完成酒航路以西1公里的道路铺筑和景区通电通水工作。
辖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平均海拔1300米,年平均气温7—8
摄氏度,最高气温34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28摄氏度,全年无霜期145天。全乡范围内适宜小麦、玉米、瓜类、棉花、
甜菜、
啤酒花、各类蔬菜、
豆类等10大类52个品种的种植。辖区水资源丰富,有魏家湾、花园、月牙湾、三屋海子、四清坝、陈家坝、陆家坝等9个大型蓄水库,库容达到1200万立方米。境内有北大河、清水河两条河流,北大河依辖区南界流经银达村、蒲上沟村、谭家堡村,清水河自中部魏家湾发源,流经佘新村、银达村、拐坝桥村、谭家堡村、杨洪村、妥家沟村,年流量500万立方米,常年不断流,依河两岸有约8500亩湿地。农业灌溉用水以辖区内水库蓄水和地下水为主,属肃州区典型的井河混灌区。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94个村民小组,4483户,17140人,其中农业人口16809人,劳动力9421人,外出劳力147人,非农业人口331人,其中
汉族17009人,
裕固族113人,
藏族4人,
回族15人。
政治
乡党委下设了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共有党员816名,其中正式党员787名,预备党员29名。女党员104名,占党员总数的12.7%;党员中45岁以下的329名,占42.1%,45—60岁的229名,占29.3%,60岁以上的224名,占28.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68名,占8.7%,
高中、中专的197名,占25.2%;初中文化程度的276名,占35.3%;小学文化程度的241名,占30.8%。
村支部、村委会班子36名成员中,45岁以下的中青年干部29名,女干部5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8名,高中、中专文化程度12名。全乡45岁以下的村组干部96人,取得绿证的87人。286名无职务党员广泛开展了“设岗定责”活动,已有225名党员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岗位。确定致富带头人79名,43人被发展为入党积极分子。建立蔬菜加工,温室制种,
奶牛养殖,
啤酒花生产、清水河旅游开发等“双培双带”工程示范基地6个,示范区14个,示范点32个。
经济
银达乡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重点,进一步培育状大奶牛、肉鸡、蔬菜、制种、食作菌等优势产业,使农业产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在奶牛产业上。积极响应肃州区发展奶牛产业的号召,把奶牛养殖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措施,依托区内乳制品加工企业积极引导扶持农户发展奶牛产业。通过科技培训,政策推动,内抓繁育,外抓调引,不断加大
奶牛产业发展速度。目前全乡奶牛存栏达到3485头,奶牛饲养户649户,奶牛专业户279户,年产
鲜奶3000多吨。建成佘新10组、11组、拐坝8组、银达11组、杨洪8组,妥家沟1组等6个100头小区,建成银达、拐坝400头基地村2个,建成佘新、谭家堡、杨洪、妥家沟、两山口300头基地村5个。仅此一项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600元,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在肉鸡产业上。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依靠科技调结构,依托龙头企业兴肉鸡,立足规模养殖促发展,集中攻坚全力突破,使肉鸡产业成为全乡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4年全乡肉鸡饲养量达到166万只,其中出栏121万只,存栏45万只,向“
内蒙古草原兴发食品有限公司”出售82万只,全乡建成5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村一个(妥安沟),10万只以上养殖基地村2个(杨洪、银达),3万只以上养殖基地村4个,(谭家堡、明沙窝、佘新、拐坝桥),肉鸡增收总额达到66万元,人均增收40元。
在蔬菜产业上。根据我乡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按照建设万亩蔬菜基地的目标,以扩大高产优质蔬菜品种和提高日光温室管理水平为主,突出温室蔬菜高效立体种植和大陆蔬菜三个重点。在温室蔬菜上,积极推广无公害蔬菜,以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为重点,积极推广新品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在大陆蔬菜上,以
反季节蔬菜和提早上市为突破口,扩大移动式小拱棚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大田蔬菜面积,增加
秋菜复种面积。2004年蔬菜面积达到12945亩,比上年增加2902亩,落实移动式小拱棚蔬菜1200亩,秋菜复种5210亩,全乡蔬菜产业收入达到1451万元,人均增收86元。
在制种产业上。以稳定玉米制种、扩大蔬菜制种,增加花卉、林果制种为主线,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田间管理,努力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进一步规范制种企业来我乡制种的准入制度和生产合同。2004年,我乡制种面积达到8885亩,其中粮食制种1180亩,经济作物制种7705亩,来自制种产业的纯收入达到173万元,人均增收98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在食用菌产业上。进一步加强了食用菌栽培的宣传引导及技术服务工作,2004年,全乡共落实食用菌种植户57户,74棚,建成两山口村二组连片20棚的示范小区,狠抓各类食用菌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筛选抗逆性强,商品性好,深受种菇户喜欢的银丰2号、2796等新品种,解决了以前菇棚不能同品种、重茬种植的局限性。
2004年,全乡经济总收入达到4.02亿元,比2003年增长11.6%,(其中,农业收入1.11亿元,比上年增长6%,二三产业收入2.9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争取各类资金377万元,建设投资100万元以上的项目2个,完成乡财政收入406万元,占任务的100%。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3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8元,达到4316元,比2003年增长7.9%。
文化
在五十年代初期,银达乡文化工作就因农民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毛泽东主席在批阅典型材料时加注了按语,并受到国务院嘉奖。目前全乡9个村全部建起文化站和农民业余文化学校,94个村民小组全部建起文化室、篮球场,组组都有阅报栏、公示栏。建成
银达村等6个示范村文化室,杨洪村四组等23个示范组文化室,添置音响文化器材30000多件,乡、村、组三级文化设施配套率达100%,全乡人均拥有报刊量达0.7份,公共图书3.6万册。涌现出了具有影响的家庭演唱队136个。自1995年以来,乡艺术团自编地方戏21种160多部,创新传统社火25种,民间
曲艺11类,累计演出达到2000多场次。2000年11月,成立了银达艺术服务公司,组织文艺骨干自己创作,自编自演节目加工制作戏剧、舞蹈、社火道具300多件,服装250套,用于出租出售,演出创收。代表作小陇剧《摔罐》曾荣获全国十一届“
群星奖”戏剧类银奖。
交通
道路
95年以后,农村道路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全长12公里的杨洪公路,于1997年、2001年分两段建设,铺筑
沥青,2001年全线贯通。2002年,建成8公里的银(银达)上(蒲上沟)谭(谭家堡)公路、2公里的佘新公路、3.2公里的两山口公路和2公里的妥家沟公路,均为柏油路面,实现了全乡柏油马路村村通。86个村民小组居民点道路柏油化,乡村公路50多公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路面宽阔平整,雨雪无阻。 社会
社会
康居工程
目前,全乡共有砖混结构房屋262户,占总户数的6.4%,砖木结构房屋725户,占总户的16%,砖木土结构房屋2637户,占总户数的56%,土木结构的房屋916户,占总户数的20%,自95年以来,全乡共翻建新建房屋847户,占总户数的18%,全乡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2004年,按照设计新颖、样式有别、功能配套、实用美观的要求,实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修建施工、统一工程验收,建成市级康居工程示范点一个,32户,建成区级示范点9个,52户。
生态环境
乡上每年抓住“三春”有利时机,以荒滩造林、绿色通道、千米防护林工程建设为重点,广泛宣传、全民动员,重点对明沙窝村、两山口村、杨洪村、妥家沟村、新添墩农场等地进行植树造林,使下片四村生态环境逐步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全面启动了佘新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工作,完成了佘新村易地搬迁项目的实施方案和佘新村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规划,并经省发改委批准立项,为小康示范村的全面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农业基础
目前全乡有魏家湾、花园、月牙湾、三屋海子、四清坝、陈家坝、陆家坝等9个大型蓄水库,米“U”型渠道,眼机井。2004年全面完成了银达、佘新两村的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衬砌“U”型渠道8.4公里,改造维修旧井33眼,整修铺垫机耕路5公里,栽植农田防护林425亩,使农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集镇
在对集镇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的同时,2004年,在乡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仅用100天时间就建起了投资208万元,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集办公、会议为一体的乡政府综合办公楼。彻底改变了过去办公室破烂,对外形象差的现状,同时投资80万元的信用社办公营业楼也已建成投入使用,拓宽集镇区内道路0.5公里,平整硬化集贸市场近1000平方米,使集镇的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教育
全乡有四年制初级中学一所,六年制小学9所,共有82个教学班,学生2506名,其中中学生1051人,小学生1455人。教师161人,教师队伍中学历合格率95%,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16人。1994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1990年,中学校址进行整体搬迁,投资300万元,建起5000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将原银达中学、杨洪中学合并迁至集镇
西北端。2000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3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自1990年以来,新建改建明沙窝小学、妥家沟小学、两山口小学、蒲上沟小学。建成银达、蒲上沟、佘新、拐坝桥、妥家沟、明沙窝六所幼儿园。建成佘新、妥家沟两所四星级小学。十所学校全部建成文明单位。2000--2002年,共投资21万元,购电脑40台,建成银达中学、佘新小学微机室;其他8所小学,共投资近10万元,配起教师办公用机,并建成高标准
多媒体教室,大大推进了中小学信息化的进程。2004年小学毕业生全科合格率达到98%,初中六科会考合格率达到95.2%,教育教学质量跃居全区前列。
计划生育
乡
计划生育网络健全,乡计划生育办公室建起了高标准的视听电教中心,乡服务所达到标准化服务所,各村都建起了办公室与服务室,广泛为全乡育龄人群开展各种免费服务。近年来,全乡计划生育率始终在99%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全乡双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全部办理了养老保险,37户60岁以上的计划生育户全部落实了奖励扶助政策。
通信
全乡“村村通”水平不断提高,止2004年底,全乡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200户,入户率达72%,程控电话入户率达67%。全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同网同价,通电区域100%。全乡组组通电话,电话拥有量占总农户的65%,广播、电视覆盖100%,移动电话网络全乡无盲区。
卫生
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健全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网络,进一步完善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制度,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及设施。卫生院设有内、外、妇、儿、中医、针灸、理疗等科室,拥有职工25人,其中退休职工9人,共下辖村卫生所8所。
获得荣誉
近年来银达乡先后荣获“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省文化先进单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六好明星乡镇”、“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单位”、“全省财政收入百强乡”、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基层文化单位”等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