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何星亮,男,1956年8月生,广东省兴宁人。民革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2018年起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 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和宗教研究工作。2012年6月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
人物简介
人物背景
何星亮,1956年8月生,兴宁市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参事,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
何星亮,2003年—2017年任第十、十一、十二届任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委员;2018年起任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2012年任国务院参事,2006年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2013年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决策咨询委员;2014年任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委员;2013年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1997—200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学研究室副主任,2003—201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主任,2013—2014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新疆历史与发展研究室主任,201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法拉比国立大学外籍博士生导师;曾任日本东洋文库、国学院大学、国立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科研岗位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何星亮在3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既从事基础研究,也从事应用对策研究。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历史与文化和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先后共主持或参与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18项。出版了学术专著31部,其中,独著有《中华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册,98万字,2010)、《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40万字,2003)、《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27万字,1998)、《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27万字,1991)、《龙族的图腾》(1991)、《图腾与中国文化》(56万字,2008)、《中国图腾文化》(31万字,1992)、《中国自然崇拜》(30万字,1992)、《苍龙腾空》(18万字,1998)等14部;合著有《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的民族政策》(与闽正言合著,中英文出版)、《突厥史话》(与郭宏珍合著,中英文出版,2008)、《中国民族学50年》(2004)等5部;主编著作有《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民族和谐》、《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宗教和谐》、《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等12部;译著有《图腾崇拜》(1993)、《哈萨克族》(1989)2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180多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文章共130多篇(包括访谈文章)。应用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宗教、文化保护和新疆问题等领域,20多年来,撰写信息和研究报告100多篇,获中央领导批示的有40多篇,撰写政协提案和大会发言有80多篇;至2013年,获省部级以上优秀科研成果奖、图书奖和对策研究奖33项。《图腾与中国文化》、《中国自然崇拜》《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的民族政策》、《突厥史话》和《中国少数民族图腾崇拜》五部著作被译成外文出版。  
主要研究领域
基础研究
1.中原地区民族文化与宗教
2.新疆历史与文化
应用对策研究
1.民族宗教
2.文化保护
3.新疆问题  
个人作品
学术专著
1.《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裕固、撒拉族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600页,46.4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2.《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343页,27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476页,40万字,商务印书馆2003年。
4.《龙族的图腾》,149页,10万字,香港中华书局1991 年,台湾中华书局1993年。
5.《图腾文化与人类诸文化的起源》,435页,27万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
6.《中国图腾文化》,406页,3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6年重印。
7.《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404页,30万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初版,1995年重印。
8.《苍龙腾空》,270页,16.2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9.《中国少数民族图腾崇拜》,五洲出版社2006年。英文译本:He Xingliang, Totemism in Chinese Minority Ethnic Groups,China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6
10.《图腾与中国文化》,613页,56万字,凤凰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2009年列入新闻出版社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11.《中国自然崇拜》,修订再版,416页,38万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再版。2009年列入新闻出版社总署“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
12.《中华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明》上下册,939页,98万字,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
13.《文化学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约40万字,即将出版。
14.《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约40万字,即将出版。
15.《哈萨克族简史》(与倪华德、纳比坚合作,参与编写和翻译),278页,20万字,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年。
16.《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调查研究丛书──富蕴县卷》,合著,主要执笔人,何星亮撰写26万字中的18万字,民族出版社2001年。
17.《中国民族学50年》合著,567页,40万字(何星亮撰写208页,17万字),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突厥史话》(与郭宏珍合著),10万字,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年;英文译本:A History of Turks,ChinaIntercontinetal Press,2008.
19.《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与中国的民族政策》(与闽正言合著),五州出版社2011年。China Ethnic Policy and Common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All Ethnic Groups.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11.
20.《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主编, 45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22.《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周大鸣、何星亮主编,668页,民族出版社2008年。
23.《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方铁、何星亮主编,543页,民族出版社2006年。
24.《民族学研究》第13辑,何星亮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年。
25.《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杨源、何星亮主编,433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
26.《民族学研究》第12辑,主编之一,民族出版社1998年。
27.《民族学研究》第11辑,合编,民族出版社1996年。
28.《民族学研究》第10辑,合编,民族出版社1991年。
29.《新疆各民族历史文化词典》(编委之一,负责语言部分),中华书局1996年。
31.《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宗教和谐》,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译著译文
1.《哈萨克族》(哈萨克语译中文,何星亮、纳比坚译),154页,12万字,民族出版社1989年。
2.《图腾崇拜》(俄文译中文,独译),238页,17.5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再版,236页。
3.《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与历史过程理论的一些问题》(俄译汉),《民族译丛》1985年第5期,页19-27。
4.《田野作业与现实研究》(俄译汉),《民族译丛》1988年第2期,页26-31。
5.《评Ю.И.谢苗诺夫〈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俄译汉),《民族学通讯》第46期。
6.《评〈外国民族学发展的道路〉》(俄译汉),《民族学通讯》第50期。
7.《图腾崇拜》(俄译汉),《民族译丛》第4期,页44-51。
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
1.《匈奴语试释》,《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页3-11。  
2.《稽胡语若干词试释》,《民族语文》1982年第3期,页38-42。  
3.《从哈、柯、汉亲属称谓看最古老的亲属制》,《民族研究》1982年第5期,页67-76。  
4.《从若干民族亲属制度看亲属制度的起源》,《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24期,页12-26。  
5.《关于阿勒泰地区民族学调查报告》,《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 年第11期,页1-7。  
6.《阿尔泰乌梁海之印》,《新疆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22期,页9-16。  
7.《金山脚下的乌梁海人》,《新疆历史研究》1985年第1期,页104-130。  
8.《清代阿尔泰汉、哈、满五件文书译注》,《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3期,页12-2;努尔别克译,载《荟萃》(哈萨克语杂志),1986年第2期,页246-306。  
9.《解放前阿尔泰哈萨克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新疆历史研究》 1986 年第4期,页84-93。  
10.《阿尔泰乌梁海人的宗教信仰初探》,《民族研究》1986年第 1期,页66-74。  
11.《阿尔泰乌梁海之印及其有关问题》,《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第4期,页41-47。
12.《匈奴语“瓯脱”再释》,《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页101-108。  
13.《阿尔泰乌梁海社会历史述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1期,页36-42。  
14.《阿尔泰乌梁海人的习俗》,《甘肃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页80-88。  
15.《试论图腾标志》,《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第4期,页128-133。  
16.《图腾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页31-52。  
17.《阿尔泰乌梁海人的节日》,《内蒙古社会科学》1989年第5期,页49-51。  
18.《图腾与神的起源》,《民族研究》1989年第4期,页57-64。  
19.《图腾崇拜与人生仪礼》,《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3期,页318-324。  
20.《图腾禁忌的类型及其形成与演变》,《云南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页84-90。  
21.《图腾文化研究概述》,《民族研究动态》1989年第2期,页26-32。  
22.“The Origin of Totemism”, Chinese Social Science, 1990. 2. pp. 232-246。  
23.《图腾名称与姓氏的起源》,《民族研究》1990年第5期,页31-38。  
24.《中国图腾文化概述》,《云南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页33-39。  
25.《图腾的类型》,《内蒙古社会科学》1990年第1期,页79-84。  
26.《图腾与地名的起源》,《思想战线》1990年第3期,页79-81。  
27.《图腾与人名的起源》,《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页27-31。
28.《图腾仪式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3期,页79-83。
29.《官名的形成与图腾》,《西域研究》1991年第3期,页59-64。
30.《象形文字的产生与图腾》,《黑龙江民族丛刊》1991年第2期,页98-101。
31.《中国各族的图腾神话》,《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第3期,页21-30。
32.《图腾崇拜与法的起源》,《内蒙古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页60-67。
33.《图腾圣地与社》,《思想战线》1992年第1期,页79-83。
34.《中国各民族的图腾标志》,四川民族研究所编:《民族论丛》,1992。
35.《太阳神及其崇拜仪式》,《民族研究》1992年第3期,页21-30。
36.《火崇拜略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页73-44。
37.《土地神及其崇拜》,《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4期,页323-331。
38.《星神与星崇拜》,《北方民族》1992年第2期,页86-91。
39.《山神与山崇拜》,《黑龙江民族丛刊》1992年第2期,页105-109。
40.《石神与石崇拜》,《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页45-53。
41.《试论最早的生殖崇拜形式》,《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第6期,页77-84。
42.《龙:图腾──神》,《民族研究》1993年第2期,页38-46。
43.《华夏第一龙探析》,《东南文化》1993年第3期,页41-53。
44.《关于中国民族学研究方向及其方法问题》,《思想战线》1994年第6期,页76-79。
45.《塔吉克族称及其早期文化》,《西域研究》1994年第3期,页81-89。
46.《文化人类学与社会政治》,《思想战线》1995年第6期,页53-58。
47.《半坡鱼纹的象征意义》,马启成等主编:《民族学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页288-305。
48.《哈萨克族的制度文化》,《甘肃民族研究》1995年第2期,页75-86。
49.《柯尔克孜的制度文化述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页61-69。
50.《维吾尔族的早期信仰》,《民族研究》1995年第6期,页36-44。
51.《哈萨克族的早期信仰》,《北方民族》1995年第3期,页97-102。
52.《清代钦命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一件汉文文书》,《中国边政》(台北市)第128期,1995年,页45-47。
53.《1980年后大陆新疆学研究概况》,《民族研究会讯》(台北)第16期,1995年,页44-50。
54.《关于进一步发展哈萨克族畜牧业问题的探讨——根据新疆富蕴县调查资料》,《民族学研究》第11辑,页98-104,民族出版社,1995年。
55.《维吾尔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西域研究》1995年第2期。
56.《港台学者探讨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民族研究信息交流》1995年第2期
57.《迈向汉人社会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的新动向》,《民族研究信息交流》,1995年第3期。
58.《市场经济与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战线》1996年第6期,页18-24。
59. The Market Econom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 China, In Aiko Ikeo, edc,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wentieth Century East Asia. London and New York,1996.
60.《民族学如何面向21世纪?》,《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页59-66。
61.《清代钦命勘分中俄科塔边界大臣的满文和汉、哈文两件文书译注》,《中国边政》(台北市),1996年第131期,页8-10。
62.《汉族家庭和婚姻研究的新探索──庄英章〈家族与婚姻〉评介》,云南省《民族学》1996年第2-3期。
63.《半坡鱼纹是图腾标志,还是女阴象征?》,《中原文物》1997年第3期,页63-69。
64.《从人类学观点看中国西部的发展》,《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页29-42。
65.《努力使民族学人类学成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页39-42。另载徐杰舜主编:《人类学本土化在中国》,页116-121
66.《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一件哈萨克察合台文文书研究》,大阪《内陆ァジァ言语の研究》(1997)第7期,页1-34。
67.《日本阿尔泰学第33届年会简介》,《西域研究》1997年第2期。
68.《河南阳仰韶蚌壳龙新探》,《中国出土资料研究》(东京)1997年第2辑,页276-305。
69.《河南濮阳蚌壳龙的象征意义》,《中原文物》1998年第3期,页34-42。
70.《中国现代“护照”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思想战线》1998年第6期,页74-77。
71.《继承·综合·创新》,《民族学研究》第12辑,民族出版社,1998,页61-83。
72.《哈萨克族的百年变迁》,《民族团结》1998年第9期。
73.《日本东洋文库简介》,《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74.《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一件满文文书研究》,《民族研究》1998年第5期,页79-90。
75.《中俄科塔界约校注》,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报》(1998)第23期,页117-136。
76.《清代玛呢图噶图勒干卡伦侍卫的一件汉、察合台文文书研究》,《西域研究》1998年第1期,页50-57
77.《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学》,《云南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78.《西方社会科学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思想战线》1998年第9期
79.《功在千秋,利在当代──评吕大吉主编〈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5000字,与杨堃先生合作,《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4期。
80.《保守性与进取性》,《世界民族》1999年第1期,页31-39。
81.《中国龙文化的特征》,《思想战线》1999年第1期,页76-84。
82.《李亦园的文化观与文化理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页6-13。
83.《中俄科塔界约谈判研究》,《西域研究》1999年第1期,页32-42。
84.The Market Economy and Ethnic Relations inChina, In Foreign Affairs Bureau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人文科学概论: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Forum,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9。
85.《三层次均衡和谐──解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理论模式》,《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页202-207。
86.《清代勘分中俄边界大臣的第二件察合台文文书研究》,《民族语文》1999年第1期,页75-78。
87.《文化的特性》,2.5万字,《民族学通讯》第134期,1999。
88.《论人类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页16-26;另载徐杰舜主编《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页113-145,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89.《略论21世纪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民族研究》2000年第2期,页11-20。
90.《中国龙文化的特征及其发展阶段》,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龙文化与民族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页129-163。
91.《龙与年号》,《思想战线》2000年第5期,页111-114。
92.《创新:人类学本土化的关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页28-38。
93.《民族文化在都市中的结构与功能》,《中国都市人类学通讯》,2000年第3期。
94.《世纪之交的中国民族学─中国民族学第六届学术讨论会综述》,《民族学通讯》,第135期,2000年。
95.《河南濮阳西水坡蚌壳龙再探——兼论新石器时代的龙崇拜》,林超民主编:《民族学通报》第一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页219-243。
96.《日本人的保守性与进取性》,载马戎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二),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
97.The Origin if Totems, in In Foreign Affairs Bureau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ed., 人文科学概论: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Forum,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01.
98.《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民族研究》2001年第6期,页5-6。
99.《台湾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概述》,《中国民族研究年鉴》(2000),页287-345,民族出版社2001年12月。
100.《文明会冲突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页45-51。
101.《人类学与民族学田野调查的历史与未来》,《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102.《中西治学目的之差异》,《思想战线》2002年第5期。
10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104.《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2年第3期。
105.《拔牙的象征意义》,邓晓华、林美治主编《中国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第546-568页,厦门华星出版社2002年版。
106.《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七届学术研讨会纪要》,《民族研究》2002年第5期
107.《客家文化研究的意义》,《客家文化研究辑刊》,2002年第1期
108.《中西治学方式之差异》,《思想战线》2003年第2期。
109.《象征的类型》,《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10.《中日拔牙风俗研究概述》,《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第1期。
111.《对传统与现代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页20-29。
112.《文明与冲突》,载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编:《中国民族学纵横》,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
113.《关于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若干问题》,《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114.《中西学术研究之异同》,《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3年第4期。
115.《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116.《关于龙文化的若干问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龙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117.《结构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载程祥徽、黄汉强主编:《澳门文化·汉文化·中华文化与21世纪》,澳门,2003年。
118.《略论社会——文化冲突的几个问题》,周大鸣等主编:《文化人类学理论新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页137—160,香港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
119.《完善法制 加快立法——保护和开发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科学新闻》2003年第22期。
120.《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1期。
121.《炎帝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122.《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另载方铁、何星亮主编:《民族文化与全球化》,民族出版社,2006年,页32-41。
123.《基础理论研究与人文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建设》,《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124.《20世纪下半叶台湾和香港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概述》,《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25.《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12000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26.《关于进一步发展西藏旅游业的若干问题》,20000字,《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27.《炎帝与的创新精神》,《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28.《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
129.《一部独具匠心的民族文化学著作——读管彦波〈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书评,《思想战线》,2006年第3期
130.《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131.《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全》,《新安全》2006-04-12 第4期。
132.《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清明节应该放假》,《瞭望东方》2006年4月5日。
133.《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补》,1.2万字,《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34.《炎帝的创新精神与中华民族的复兴》,2.4万字,揣振宇等主编:《中原文化与汉民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35.《河南西水坡蚌壳龙与新石器时代的龙崇拜》,2.5万字,《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136.《人类学与中国乡村社会的百年变迁——周大鸣〈凤凰村的变迁〉评介》,《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
137.《图腾与人类文明的形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
138.《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人民论坛》2007年第20期。
139.《区域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新篇章——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评介》,《思想战线》,2007年第4期。
140.《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以端午礼俗为例》,《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页41-50。
141.《可持续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教育》,《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42.《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3.《保护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提升文化软实力》,《中国社会经济论坛》2008年第2辑。
144.《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
145.《“人类学概论”应列为高等院校基础课》,《科学新闻》2008年第20期。
146.《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领导之友》2008年第2期。
147.《龙与中国文化》,4.6万字,孟慧英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48.《关于“中国5000年前开颅术”之商》,王晓丽等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
149.《三十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2.2万字,王晓丽等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50.《佤族的寨门习俗》合作,0.6万字,载王晓丽、廖旸、吴凤玲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三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51.《从容应对金融危机,精心打造“中国模式”》,4000字,《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09年第1辑,页62-68。
152.《历史和现实确立的民族间共赢模式》,3000字,《人民论坛》,2009年第9月号(上),总第264期。页50-51。
153.《认清“三股势力”反动本质维护新疆民族团结》(访谈),《中国民族教育》,2009年第7期。
154.《生前开颅,还是死后穿孔?》1.7万字,《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155.《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同一性与互补性》,《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156.《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和类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2期。
157.《文化交流与文化的繁荣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2期,页38-39。
158.《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中国政协》2010年第5期。
159.《我们怎样过春节》,《中国政协》2010年第1期。
160.《继承创新春节文化弘扬复兴传统节日》,《文明》2010年第2期。
161.《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明的学术价值与理论意义》,《学术动态》 2010年第34期。
162.《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思想战线》2011年第1期。《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又载于情之主编:《高端决策参考:中国文化的力量》第八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63. 《关于我国应用人类学研究的若干问题》,《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页11-14。
165.《“大一统”理念与中国少数民族》,《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页91-96。
164.《如何复兴中华文明》,《人民论坛》2011年3月下期(总第322期),页50-51。
165.《基督宗教在近代少数民族地区传播策略与效果——兼与斯塔克商榷》,《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年。
166.《关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术创新的若干问题》,约1.3万字,《思想战线》2012年第4 期。
167.《孙中山的互助思想与当代社会》,约0.8万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170.《近代基督宗教在民族地区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分析》,约2万字,廖旸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171.《建设以价值为导向的公正社会》,《人民论坛》2012年3月(第6期)
172.《既要保护传统,也要创新内容和形式》,《精神文明导刊》2011年第3期,页6-17。
173.《西方人眼中的“龙”》,《四川统一战线》2012年第5期。
174.《龙的精神》,《中国政协》2012年第2期。
175.《春节文化的特点与功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176.《春节礼俗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思想战线》2013年第2期。
177.《文化功能及其变迁》,《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78.《满足民众需求,方可上下同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7月上。
179.《以价值为导向深化改革》,《中国政协》2013年第7期。
180.《保护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原地区政协》2013年第1期。  
181.《中国古代民族收继婚的类型、功能及其变迁》,刘正爱主编:《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82.《实施十大措施 搞好城镇化建设》,《中国社会经济论坛》2013年第4期。  
183.《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应抓住的几个重点》,《中国民族教育》2014年第3期。  
184.《人类学研究范式的特征、类型及其转换》,《世界民族》2014年第5期。  
185.《文化模式: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186.《略论人类学民族志方法的创新》(何星亮、郭宏珍),《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  
187.《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原则与类型》(何星亮、杜娟),《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  
188.《民族地区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的思考》,《中国经济社会论坛》2014年第7期。  
189.《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社会经济论坛》,2014年第6期。  
190.《复兴中华民族必须加强精神层面的现代化建设》,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7期。  
191.《决策应防止负功能和不良潜功能》,《中国政协》2014年第3期。
192.《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中国政协》2014年第19期。
193.《中国少数民族历史上的树叶信和草标》《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七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版,页1-8。
194.《中国历史上的结绳和刻木记事》,《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七辑,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版,页9-31。
重要文摘转载文章
1.《图腾的起源》(摘要),《新华文摘》1989年第11期封面文章,页156-160。
2.《市场经济与中国少数民族》,《新华文摘》1997年第3期,页25-28。
3.《民族学与21世纪》,《新华文摘》2002年第11期转载。
4.《谈“学”与“术”》,《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
5.《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系》论点摘编,《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
6.《关于“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问题》,《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
7.《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新华文摘》2009年第4期封面第2篇文章。
8.《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与互补性》,《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
9.《中国龙与“世界龙”》,《新华文摘》2012年第7期。
10.《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特点、原则与类型》,《新华文摘》2014年第20期。
11.《人类学研究范式的特点、类型及其转换》,《新华文摘》2015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以端午礼俗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学者视点”栏目,页151-152。
报刊文章
1.《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人民日报》1995年5月4日。
2.《非物质文化遗产 立法保护才有效》《人民日报》 2006年4月7日 第13版。  
3.《加强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人民日报》2007年3月4日第1版。  
4.《建设双重文化遗产现代化博物馆》,《人民日报》 2007年6月9日 第7版。  
5.《过好我们的“文化年”》,《人民日报》2011年01月31日第12 版。  
6.《提升软实力,一步一步来》(访谈),《人民日报》2011年3月14日。  
7.《中国龙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人民日报》2012年2月23日理论版。  
8.《文化“走出去”更应“走进去”》(访谈),《人民日报》2012年3月8日。  
9.《从春节习俗看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人民日报》2013年1月31日 理论版(7版)。  
10.《城镇建设避免千城一面》(访谈),《人民日报》2013年3月8日。
11.《民俗与迷信有很大区别》(访谈),《人民日报》2013年4月7日。  
12.《何星亮委员:议政建言无小事》(采访稿),《人民日报》2014年3月5日第15版。  
1.《民族学如何面向21世纪》,《光明日报》1995年12月1日理论版。  
2.《人类学的研究与发展》,《光明日报》2001年10月23日理论版。  
3.《第七届全国民族学学术研讨会召开》,《光明日报》2002年8月20日理论版。
4.《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光明日报》2002年12月24日理论版。
5.《关于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一点认识》,《光明日报》2004年4月27日理论版。  
6.《从人类学角度看“和谐社会”的建设》,《光明日报》2005年5月17日理论版。  
7.《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新》,《光明日报》2005年8月5日理论版。  
8.《保护传统文化与需要不断创新》,《光明日报》2006年3月8日理论版。
9.《“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光明日报》,2006年9月4日理论版。
10.《尽快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光明日报》2007年3月14日第1版。
11.《为文化传承勤勤恳恳再干五年》(采访稿),《光明日报》2008年3月15日第6版。  
12.《从传统节日看古代中国人的和谐理念》,《光明日报》2008年6月7日“光明讲坛”。
13.《提升软实力的路径》,《光明日报》2008年7月22日“理论版”。
14.《应弘扬春节中的民俗传统》(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2月5日第6版。
15.《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将保护和利用相结合》(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7月14日。
16.《各民族和平共处是新疆民族关系的主流》(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7月14日。
17.《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注重科学性》(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6月12日。
18.《确保文化安全需要树立文化自觉意识》(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4月13日。
19.《应弘扬春节中的民俗传统》(采访稿),《光明日报》2009年2月5日。
20.《春节应设典型标志物》(新闻报道稿),《光明日报》2010年1月13日第2版。
21.《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同一性》,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3月28日头版《光明专论》栏目。
22.《少数民族与中华民族复兴》,《光明日报》2010年11月22日第理论版。
23.《发掘春节文化的教育功能》,《光明日报》2011年1月31日第7版。
24.《让压岁钱回归象征意义》,《光明日报》2011年2月14日第2 版。
25.《写春联习俗应延续》,《光明日报》2011年2月18日第2版。
26.《其乐融融说元宵》,《光明日报》2012年2月18日第2版。
27.《道德昌则政化明——代表委员话“家风”》(访谈),《光明日报》2014年3月8日第 1 版
28.《精神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的复兴》,1500字,《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6日第6版。
1.《造成天价医药费的社会与文化因素》,《人民政协报》2005年12月12日“民意周刊”。
2.《民意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人民政协报》2006年3月8日《民意周刊》。
3.《中华文化正在经受西方文化全球化的巨大冲击》,《人民政协报》2006年2月13日。
4.《城市流动人口促进民族互动和文化认同》,《人民政协报》2006年6月6日。
5.《建议研发环保安全的烟花爆竹》,《人民政协报》2006年8月7日《民意周刊》。
6.《中华文化从多样、丰富到统一、和谐》,《人民政协报》2007年1月23日。
7.《难忘的赴新疆考察第一天》,《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日第10版。
8.《历史上中国对多元与统一关系的处理》,《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12日“学术家园”版。
9.《把新疆民族地区作为全国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主要实习基地》,《人民政协报》2007年3月27日11版。
10.《两种不同的表演》,《人民政协报》2007年11月5月第9版
11.《古代水利工程遇危机 谁来抢救新疆坎儿井》,《人民政协报》2009年1月5日第6版。
12.《春节文化,活力何在》,《人民政协报》2010年1月18日。
13.《春节文化弱化原因之一:对文化内涵失去记忆》,《人民政协报》2010年1月18日
14. 《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人民政协报》,2010年1月11日“学术家园·讲坛”
15.《“大家”与“专家”——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人民政协报》2010年3 月11日“学术家园”栏目。
16.《让每个孩子都了解“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采访稿),《人民政协报》2010年4月1 日。
17.《让春节走向世界》,《人民政协报》2011年2月14日10版。
18.《孙中山的“互助”思想与当代社会》,《人民政协报》2011年9月26日。
19.《中国龙与“世界龙”》,《人民政协报》2012年2月15日“文化讲坛”。
20.《自来水管逢冬必冻》(何星亮、海霞),《人民政协报》2012年9月10日第7版。
21.《追求和谐之美——漫谈蛇年文化》,《人民政协报》2013年02月18日。
22.《一位政协委员的责任、关怀和担当》(采访稿),2013年12月21日。
23.《让中华各民族都真正认同中华文化》,《人民政协报》2014年3月27日第4版。
24.《中国梦的思想基础》,《人民政协报》2014年7月3日第3版。
25.《古代西域:“多元交融”荟萃之地》,《人民政协报》2014年7月17日第四版4版;
26.《充分利用公共场所的宣传作用》,《人民政协报》2014年8月25日。
27.《议政建言有感》,《人民政协报》2014年9月24日。
28.《历史上的民族分类与认同》,《人民政协报》2014年9月25日。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嫦娥奔月”之路》,《人民政协报》2014年12月11日。
30.《让各民族“相互嵌入”共创美好家园》,《人民政协报》2014年12月24日第3版。
1.《怎样保护文化多样性》,《学习时报》,2004年7月26日。
2.《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全球化的几种观点》,《学习时报》,2004年7月26日。
3.《如何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学习时报》,2004年9月20日
4.《创新的概念和形式》,《学习时报》2006年2月13日。
5.《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学习时报》2011年3月14日。
6.《文化力量如何增强》,《学习时报》2011年7月4日。
1.《人的三种属性漫议》,《中国民族报》,2002年5月14日第3版。
2.《民族学与21世纪》,《中国民族报》2002年9月10日理论版。
3.《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中国民族报》2003年1月25日理论版。
4.《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亟待完善法制 加强管理》,《中国民族报》2003年3月25日理论版。
5.《保护与开发并举》,《中国民族报》2003年4月1日理论版。
7.《历史特殊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7月22日理论版。
8.《文化与人格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8月19日理论版。
9.《象征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8月26日理论版。
10.《实践理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10月14日理论版。
11.《社会决定论》,《中国民族报》2003年10月28日理论版。
12.《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中国民族报》,2006年1月6日。
13.《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族博物馆》,《中国民族报》2006年5月16日。
14.《30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理论版。
15.《民族学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建议》,《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5日理论版。
16.《30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3日第6版。
17.《民族学界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与建议》,《中国民族报》2008年7月23日第6版。
18.《忆杨先生二三事》,《中国民族报》2009年5月8日第7版。
19.《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需着力加强四方面建设》,《中国民族报》2009年1月2日第6版。
20.《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中国民族报》2010年1月15日第7版。
21.《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特点》,《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12日第7版。
22.《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类型之一:少数民族融入汉族》,《中国民族报》2010年3月19日第7版。
23.《汉族是如何融入少数民族中的》,《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2日。
24.《少数民族间的相互融合》,《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9日第7版。
25.《专家建议高中历史增加民族融合的内容》,《中国民族报》2010年4月30日第9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包括较早的《通讯》)
1.《21世纪的民族学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9月7日。
2.《澳门:中西文化交融的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通讯》,1999年12月21日。
3.《“大家”与“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4月12日第2版。
4.《美国的“人权”战术与费正清的“冲击——回应”理论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5月10日国际版。
5.《从文化的时代性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8月9 日理论版。
6.《文明会冲突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1年11月8日第3版
7.《人文奥运的宗旨与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2月21日
8.《借鉴英国图书馆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图书馆功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3月28日。
9.《美国的两种欲望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4月2日“国际问题版”。
10.《“求知”与“求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11月5日
11.《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与国际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2年7月2日。
12.《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2月30日。
13.《略说学术研究的类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3月15日
14.《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必须与当地民族文化相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7月21日。
15.《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化与一体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11月29日。
16.《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6年2月9日第3版。
17.《浅析文明的兼容与互补》,《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6年5月25日第3版。
18.《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1月30日。
19.《“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12月7日第一版。
20.《“爱能”与和谐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1月8日(学苑版)。
21.《简析西方人类学的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8月15日。
22.《西方人类学的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8月19日。
23.《我国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传统内容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9月30日。
24.《我的提案来自生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4日。
25.《中西文明的差异性与互补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9日。
26.《没有民族性何谈世界性》,《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95期2011年1月24日。
27.《将传播与传承中华文化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年3月7日。
1.《抢救文化遗产时不我待》,《中国文物报》2006年3月15日。
2.《尽快颁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15日。
3.《建设展示双重文化遗产的现代化博物馆》,《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22日。
4.《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新疆坎儿井》,《中国文物报》2008年3月14日第3版。
其他报刊:
1.《阿尔泰乌梁海银印》,新疆《阿勒泰报》1983年11月10日。
2.《龙文化的传播与丝绸之路》,《新疆日报》1993年8月3日。
3.《文明不会主动冲突》,《北京晚报》2001年10月13日第18版。
4.《发掘运河价值,传承运河文明》,《经济日报》2006年12月25日第7版
5.《人文奥运的宗旨与内涵》,《中国艺术报》2008年3月11日第3版“理论周刊”。
6.《春节文化折射的和谐理念》,《经济日报》2011年2月13日。
7.《中国龙文化的重大变迁及其发展阶段》,《中国艺术报》2012年1月30日“艺术大讲堂”第6-7版。
8.《世界视野中的龙文化》(访谈文章),《北京日报》2012年1月31日。
9.《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中国科学报》2012年3月9日。
10.《城镇化不是消灭美丽乡村》(访谈),《北京日报》2013年3月6日。
11.《乡村城镇化结合城镇田园化》(访谈),《北京晚报》2013年3月7日。
主讲课程
何星亮主讲的研究生课程有:文化人类学概论、文化学概论、中国民族文化。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何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兴宁石马镇。何星亮祖父辈中,有在清末东渡日本留学并投身同盟会的辛亥革命元老何天炯,以及同盟会首任广东支部长何天瀚。到了父辈,更是涌现出十多位黄埔军校陆军大学的毕业生。在民国时期,家族内有5位将军,校官达十余人之多,其中,何星亮的父亲何晋元更是先后参与了四次大型抗日战役。
人物评价
何星亮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形成了独特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学术研究硕果累累;何星亮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做对策研究殚精竭虑,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何星亮像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谱写出了学术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共同和谐演绎的合奏曲。(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评)
在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何星亮双肩担责任,一心为国忧,不仅深耕中国民族文化与宗教、新疆历史与文化、文化人类学等基础理论研究,还为维护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大胆议政建言、奔走疾呼。(《长江日报》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人物背景
主要研究领域
个人作品
学术专著
译著译文
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
重要文摘转载文章
报刊文章
主讲课程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