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堂
海外华侨洪门组织
致公堂是洪门组织在美洲的统称,于1876年在美国檀香山正式登记成立,是中国致公党的前身。致公堂的宗旨是反清复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洪门清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1880年前后,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有了名称不一的洪门组织。美洲洪门致公堂是其中规模较大、力量较雄厚的洪门组织。为了发动洪门人士参加革命并把洪门组织改造成为革命力量,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加入了洪门国安会馆。同年5月,孙中山对洪门致公堂进行改革整顿,起草了《重订致公堂新章》,新章共计80条,统一了组织名称,一律称为致公堂,在旧金山设立致公堂总堂;规定了致公堂的宗旨。1911年5月,同盟会与致公堂联合。1925年10月10日,在旧金山召开了“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会议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改堂为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中国致公党后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50、60年代后,在中国境外的洪门致公堂由华侨团体演变为华人社团。
孙中山加入了海外洪门组织并对其进行改革和整顿,使海外洪门组织更加关注和支持国内的革命斗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强大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时期,海外洪门组织和华侨不仅在经济上给中原地区革命以巨大的支援,许多洪门成员还不远万里回到国内,不惜流血牺牲,亲身参加推翻清代封建王朝的武装起义,为结束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的统治,创建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日战争时期,致公堂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在美洲成立
洪门是清代初期出现的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民间秘密组织。18世纪中叶,清廷在镇压太平天国的同时,洪门组织亦多遭镇压,致使许多洪门的革命分子在国内难以立足。同时,由于长期战乱,国家经济凋敝,百姓生活艰难,他们纷纷被迫背井离乡,到海外谋生,有的奔向南洋一带,也有的到美国加拿大和美洲其他国家,被拐骗为“契约劳工”,当做“仔猪”被贩卖,多数在美国、加拿大修铁路、挖金矿,受尽压迫剥削和种族歧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生活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和斗争的需要,沿用国内洪门组织的形式组织起来。1880年前后,世界各地凡是有华侨的地方,都有了名称不一的洪门组织。这些洪门组织都是具有“华人共济会”性质的群众团体,即通过华人互助互济,团结起来,以帮助解决侨胞在当地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广大华侨愿意加入洪门,从而使这个组织迅速发展。20世纪初,洪门会众已达到20万人之多,华侨中十之八九都参加了洪门组织。据梁启超所著《新大陆游记》一书中的记述,美洲洪门致公堂是其中规模较大、力量较雄厚的。
致公堂属于洪门组织,最早成立于1848年,是洪门二房“洪顺堂”的嫡系,洪门致公堂和安良、协胜一起,是全美历史最悠久的三大华人社团,而且至今仍活跃在全美各地的华人聚居地。1876年,“致公堂”在美国檀香山正式登记成立,接着致公堂在美洲普遍出现。从那时起至今,美国洪门致公堂已有一百多年历史。“致公堂”也渐渐发展为洪门组织在美洲的统称。
孙中山改造致公堂
孙中山自幼熟悉华侨和华侨社会,曾多次赴美向华侨宣传革命思想,以取得华侨在经济上对革命的资助,与洪门人士也有较多接触。他在组织领导反清救国的民主革命时,又是从“联络会党入手”,因而与洪门组织的接触更为频繁。他深深体会到,海外广大华侨特别是众多洪门组织成员中蕴藏着丰富的革命潜力,可以作为革命的依靠力量之一。孙中山于1904年1月赴檀香山,为了发动洪门人士参加革命并把洪门组织改造成为革命力量,1904年1月11日,孙中山经洪门前辈钟水养介绍,孙中山毅然加入了洪门国安会馆(孙中山加入洪门国安会馆的会员名册至今尚保存在檀香山国安会馆中)。孙中山的加盟使洪门的领袖人物和广大成员大为振奋,视为洪门的殊荣,除了热烈欢迎之外,还授予孙中山“洪棍”的崇高职务(“洪棍”为主管纪律的高级职务),大家热情地尊称他为“洪门大哥”。
1904年3月,孙中山到了旧金山,会见了洪门致公堂的领袖黄三德等人,受到热情接待。孙中山为了改变洪门组织“章程陈旧、组织涣散”的状况,于当年5月,正式向洪门致公堂提出改革、整顿致公堂的建议,当即为致公堂所接受。其后孙中山接受致公堂的委托,起草了《重订致公堂新章》,新章共计80条,其中最重要的是:统一了组织名称,一律称为致公堂,在旧金山设立致公堂总堂;规定了致公堂的宗旨是:“反清复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就是以兴中会的十六字纲领作为致公堂的政纲,二者有了完全一致的奋斗目标;规定“本堂以协力助成祖国同志施行宗旨为目的”,这就意味着洪门致公堂开始把自己的斗争同国内的革命斗争融为一体,正式走上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道路;新章还在组织领导、组织权限、财务制度等方面做出规定,克服以往“散漫四方”的状况,以达到“联合大群,团结大力”的目的。
孙中山在致公堂总堂领导人黄三德、唐琼昌等人的陪同下,到美洲各地向洪门组织和人士耐心讲解改革、整顿致公堂的意义,宣传和鼓动反清革命。所到之处,孙中山还帮助改组或创办致公堂的机关刊物,并指导他们与保皇派开展论战,使广大洪门人士和华侨通过论战划清革命和保皇的界限,极力廓清保皇派在华侨社会中的影响,争取尽可能多的洪门人士和华侨投入革命队伍,为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海外奠定了群众基础。
与同盟会联合
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联合组织同盟会成立,并在美洲许多城市建立了分会。为了使同盟会与洪门组织在反清革命的共同大目标下更好地团结起来,孙中山于1911年提出建议,全体同盟会会员集体加入致公堂。致公堂完全同意这一建议,并简化其入堂手续,删去一切繁文缛礼。经双方协商,于1911年5月22日,同盟会在《少年中国晨报》上刊出布告,致公堂则在《大同日报》上刊登启事,共同宣布同盟会与致公堂的联合。这一举措不但扩大了致公堂的社会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致公堂的成员结构,从而为后来致公堂改为致公党打下了基础。同盟会与致公堂在组织上的联合,成为推翻满清封建王朝的共同力量,为团结广大洪门组织和人士支持国内的民主革命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成立洪门筹饷局
同盟会和致公堂合并后,孙中山向致公堂提议,组织洪门筹饷局,为国内武装起义筹集军饷,对外则用“国民救济局”名称。经过努力,仅五个月时间,便筹集资金14.4万多美元,有力支援了国内革命事业。辛亥革命前,曾先后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历次起义中购买枪支弹药、创办报刊等经费,以及孙中山、黄兴等革命领袖奔走各地的车旅费和生活费,很大部分是海外洪门组织及其成员以及华侨捐赠的。据不完全统计,1910年至1911年,革命党人所得到的海外捐款约20万美元。
参加武装起义
为了推翻清代的封建统治,革命党人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历次都有海外洪门成员回国参加,有的还是起义军的领导者和骨干成员。如1895年广州之役、1900年惠州之役都是以洪门成员作为基本力量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其中大部分为洪门志士。
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海外洪门组织和广大成员为胜利欢欣鼓舞,立即筹款欢送孙中山纽约返回祖国,欢呼拥戴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渴望祖国走上由孙中山领导的建设国家的正道。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亲历、亲见了海外洪门和华侨在辛亥革命中可歌可泣的爱国表现,感触至深,由衷赞叹说:“华侨为革命之母。”
改堂为党
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篡夺后,中华民国的政权仍由北洋军阀把持,奉行独裁卖国的反动政策,华侨在国外受歧视和奴役的地位丝毫没有改善。广大洪门人士和华侨迫切希望建立一个能代表华侨利益的政党,继续参加国内的革命斗争,领导他们自卫、反抗和谋生。1920年,司徒美堂提出了建立华侨政党的主张。为洪门建党立案一事,黄三德于民国元年到国内奔波。但洪门的这种政治觉悟四处碰壁。甚至发生了著名洪门人士黄世仲许雪秋被枪杀的事件。当洪门要求建党立案无果后,黄三德和洪门与孙中山产生了裂痕。1915年5月24日,孙中山建立的中华革命党致函洪门,劝其全体加盟,期望各埠洪门团体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支部。信函寄到各埠致公堂后,洪门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没有遵函改组。
1916年倒袁后,洪门再次争取立案,已获得黎元洪等要人批准。但洪门在广东省建五祖祠的设想被孙中山反对,不肯签名。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后,曾当面让黄三德通函致公堂,一律改为中华革命党。此举遭到了黄三德的拒绝,双方严重到当面翻脸。洪门建党计划并未因与孙中山闹崩而搁浅。与陈炯明的合作是洪门建党迈出的重要一步。陈炯明与孙中山分离后,谋求在政治上创立新党,这个诉求与洪门的建党设想相一致。双方建立了联络并日益趋近。在共同政治目标的推动下,1923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三次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司徒美堂、黄三德及海外不少洪门团体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大会着重讨论了改堂为党,成立中国致公党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了也是第一次正式筹备组党会议,并通过了《中国致公党党纲草案》,会议决定成立中国致公党筹备委员会。
1925年8月筹备委员会总会又发出《通告全体洪门人士书》,就有关建党的具体事项,通告了全体洪门人士。1925年10月10日,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在旧金山召开。来自美洲各地、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和上海市等地的洪门组织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的主要内容是: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组织华侨政党,定名为中原地区致公党;通过《中国致公党党纲》;选举陈炯明唐继尧为党的正副主席总理。这一次恳亲大会为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0月10日正是辛亥革命胜利纪念日,选择这一天作为中国致公党的成立之日,其本身就有弘扬辛亥革命精神的含义,同时也是海外洪门组织及广大成员为之奋斗而取得成功的纪念。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国致公党成立后,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致公堂组织也实行改堂为党,使致公党的组织遍布亚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但由于洪门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改堂为党的决议,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门团体中普遍实行,实际上形成了党堂并存、堂党不分的格局。
参加抗日运动
九一八事变后,致公党领导广大党员投入了抗日救国斗争,通过致公堂等洪门团体发动华侨积极支持国内一切抗日救亡运动司徒美堂也立即联合各侨团组织,发动了募捐救国,又亲自携带侨胞及捐赠物资到上海市慰问十九路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司徒美堂以古稀之年,奔赴呼号于美国加拿大古巴秘鲁、巴西、巴拿马共和国等国之间,宣传抗日救国。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总部停止活动,但日军南下侵略南洋各国,激起东南亚各族人民的愤怒反抗,海外的致公党(堂)组织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织华侨抗日武装,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洪门人士许志猛、官文森、陈演生秘密组织发动华侨青年回国参加抗战。
后续发展
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举行第三次代表大会,进行改组,发表宣言和告海外侨胞书,提出联合一切民主力量、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走上了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会上,李济深当选为主席。1948年5月,致公党响应中国共产党“五一”号召,与各民主党派联名通电表示拥护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并发表宣言,号召广大侨胞积极支持祖国的革命,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贡献力量。1949年,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致公党代表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致公党此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
在中国境外的洪门致公堂由华侨团体转变为了华人社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50、60年代后,为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中原地区政府同有关国家做出很大努力。由于各种因素,世界各地的数千万华侨绝大多数都选择了所在国的国籍,成为当地的公民。这样一来,中国长期以来侨居国外的侨民—华侨,就变成了加人侨居国的合法公民,即人们通称的外籍华人或华族,这是战后华侨社会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于是,华侨社团也自然演变成华人社团,成为当地的一个少数族裔社团,洪门致公堂组织亦然,成为华人社团的一个组成部分。
宗旨
改革前的宗旨
义气团结,忠诚救国,侠义除奸。
改革后的宗旨
反清复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相关组织
美国
美国有4个组织。(1)“纽约美国洪门致公总堂”,这是美国东部的一个洪门堂口,堂址设在纽约,总堂下设有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纽约市分堂。该堂堂址曾作为“美洲中国洪门致公党”和“全美民治党“总部的所在地。(2)“旧金山五洲致公总堂”,或称“金山五洲致公总堂”,堂址设在旧金山,这是美国最早的洪门堂口。本堂口曾筹办1923年第三届世界洪门恳亲大会和1925年宜布成立“中原地区致公党”的第四届世界洪门恳亲大会。本堂口从未更改过名称,它同美东的“美国洪门致公总堂”政见不一,长期对立。(3)“檀香山致公总堂”,成立较早,最初名为“保良社”“和安会馆”,后改名为“义兴总会”,再改为现在的名字。(4)“植香山国安会馆”,是檀香山最早的洪门组织,1904年1月,孙中山就是加入这一洪门组织的。以上后两个堂口是独立自主的组织,均不隶属于纽约的“洪门致公总堂”和“旧金山五洲致公总堂”。
加拿大
加拿大只有一个洪门组织,叫“加拿大洪门民治党总支部”,它成立较早,初称“洪顺堂”,后改名为“致公堂”,并于1946年改为“中国洪门民治党”。总部设在温哥华,分支机构包括20多个支部和分部。此外,民治党还有一个辅助组织叫做“达权社”,各地还有20多个“达权社”支社。民治党曾经拥有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大汉公报》(原名《大汉日报》),但在90年代停刊。加拿大洪门民治党是美洲规模较大的组织,组织结构较为统一,具有一定实力,在加拿大华人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南美洲
南美洲下列国家有洪门组织:(1)古巴。“古巴民治党总支部”,党址设在哈瓦那。其成员主要在华人集中的大城市,如哈瓦那、圣地亚哥·德·古巴等,洪门组织早期“三合会”,后改为“洪门致公堂”,1946年改称“民治党”至今。(2)牙买加。“牙买加致公堂”,堂址设在金斯敦,成立于1887年,成员多为出洋谋生的华人。(3)秘鲁。“秘鲁民治党支部”,曾创办自身党报《公言报》。(4)墨西哥。“墨西哥洪门民治党”。(5)巴拿马共和国。“巴拿马民治党”。(6)哥斯达黎加。“哥斯达黎加民治党”,曾是美洲总部下的一个堂口。(7)尼加拉瓜。“尼加拉瓜民治党”,该党也曾是美洲总部下属的一个堂口。(8)阿根廷。“阿根廷致公堂”。(9)多明尼加。“多明尼加洪门致公总堂”。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有两个组织。(1)“墨尔本洪门民治党总支部”,于1897年创建,原名为“致公堂”,1946年后改为“民治党”至今。(2)“悉尼致公总堂”,堂址设在悉尼,初名为“洪顺堂”,后改为“致公堂”至今,总堂下设若干分堂。
欧洲
欧洲有2个组织。(1)“英国致公堂”,早在清末,英国的伦教、利物浦等地就有了洪门堂口现只存“利物浦致公堂”。孙中山曾到过该堂,并为该堂题词“天下为公”。利物浦为一海港,华人海员多为致公堂会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致公堂活动日渐衰微,80年代末重又活跃起来。(2)“法国巴黎致公堂”。
其他
帕皮提为法属波利尼西亚的群岛,位于太平洋中南部。该地洪门组织创建于1935年,现用名“洪门致公堂”。
代表人物
黄三德
黄三德(1864-1946年),台山市县人。早年加入洪门三点会。后赴美国,加人洪门致公堂,1897年被洪门推为旧金山致公堂盟长。经他疏通,檀香山国安会馆于1904年1月,接受孙中山加人致公堂。1904年4月,孙中山赴旧金山,被美移民局羁于天使岛的木屋内,经黄氏等营救始获释登岸。在黄氏伴同下,孙中山得以在美国各埠宣传革命。1907年被举为旧金山致公堂总理,获八角银牌和褒状。1911年6月,美洲中原地区同盟总会和致公总堂一度合并,任洪门筹饷局监督。武昌起义后,通电拥戴孙中山就任北洋政府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孙中山发给“懋著劳绩,历久不渝”的旌义状。后回美国任欧美筹饷专员,曾汇款给西南护国军为讨袁之用。1915年8月为游埠专员,主要从事致公堂堂务活动。1926年后隐居洛杉矶。1936年出版黄氏口述的《洪门革命史》。
司徒美堂
司徒美堂(1868年4月3日—1955年5月8日) ,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开平市人。旅美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
1868年,司徒美堂出生在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2岁为生活所迫随乡人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1885年,17岁的司徒美堂拜堂盟誓,加入了洪门致公堂,走上了一条影响他一生的道路。1894年,司徒美堂来到波士顿,成立了安良堂,打出了“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旗号。安良堂很快就成为洪门致公堂旗下的强势团体,最后发展到全美国31个城市都有安良堂,规模浩大,成员达2万多人。1904年,孙中山以“洪门大哥”身份赴美进行革命活动,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决定亲任保卫员之职,洪门组织从此开始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1905年,司徒美堂在纽约成立了“安良总堂”,自任总理。司徒美堂本人被称为“大佬”,尊称为“叔父”。
1941年冬,司徒美堂被遴选为国民参政员,从美国返华出席国民参政会。不料他途经香港特别行政区时,太平洋战争突发,香港沦陷、司徒美堂亦遭软禁。1945年3月,“美洲洪门恳亲大会”在纽约举行,决定将洪门致公堂改组成海外华侨政党“中国洪门致公党”,司徒美堂被选为全美总部的主席,成为举足轻重的美洲侨领。会上,他联合美洲各华侨报界发出著名的《十报宣言》,提出结束“中国国民党的一党专政,还政于民,召开国民代表会议,成立民主政府”的政治主张。
1948年,他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组建人民民主政府的主张。翌年1月20日,毛泽东发函,邀请司徒美堂回国参加会议。回到祖国的司徒美堂,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的热情欢迎。他作为美洲华侨代表,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兼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并参加了开国大典。1955年5月8日,司徒美堂脑出血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9岁。
重要贡献
支持辛亥革命
参与论战
海外洪门组织积极参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鼓舞革命风潮,为辛亥革命铺平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在1903年至1904年、1905年至1907年,曾展开了两次激烈论战。这两次论战虽是在日本进行,但论战的深入和扩大,都是通过洪门创办的报刊如旧金山致公总堂的机关报《大同日报》、温哥华致公堂机关报《大汉公报》等进行的。这些报刊成为革命党人的重要宣传阵地,为革命鸣锣开道,在美洲华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筹集资金
革命党的各项活动,都需要经费支持,没有经费来源,则国内革命开展举步维艰。孙中山自己也曾说:“今日之急,以在外洋运动筹款为第一要义”.而辛亥革命前革命活动经费十之八九来源于海外华侨的捐助,1909年之后,美洲致公堂的捐助则成为经费的主要来源。
同盟会和致公堂合并以后,孙中山向致公堂提议,组织洪门筹饷局,为国内武装起义筹集军饷,对外则用“国民救济局”名称。洪门筹饷局成立以后,致公总堂立即派人赴美国各地,动员洪门成员为革命捐款,并发布筹饷告示。经过致公总堂和洪门筹饷局的努力,仅用5个月时间,便筹集资金14.4万余美元,有力地支援了国内革命事业。在其成立的一年时间里,仅美国筹饷局就筹得美金40余万元,是当时起义的主要经费来源。其中,为了给黄花岗起义筹集军饷,加拿大致公堂甚至将多伦多温哥华维多利亚港三地四栋致公堂大楼典押,立即筹足15万美元汇往香港特别行政区,有力地支持了起义。
武昌起义爆发后.筹饷局继续筹款。筹集了万余元美金赠予即将回国的孙中山。并陆续汇款供应各省义军,为数颇巨。据统计,自武昌首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仅旧金山洪门筹饷局一处就提供了20余万美金。此外,筹饷局还拨款购买了6架飞机以充军用,并雇佣美国机师威尔霍斯与两名助手将飞机运送至上海市。1912年,洪门筹饷局又筹集资金以充实国库,将筹饷局的余款30余万元汇到上海,作为犒赏军士之用。
参加起义
为推翻满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革命党人策划和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在历次武装起义中,都有海外洪门成员回国参加,有的还是起义军的领导者和骨干成员。如1895年广州之役、1900年惠州之役都是以洪门成员作为基本力量。黄花岗72烈士中,大部分为洪门志士。
抗击日本法西斯
致公堂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斗争中也做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件。在国家灾难深重,华族处于危亡的紧要关头,世界各国各地的致公堂组织在爱国主义感召下,和广大海外侨胞一起,积极投人了祖国的抗日救亡斗争。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又在上海挑起战火。驻上海市十九路军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潮的推动下奋起抵抗。,身为美洲致公堂领导人之一的司徒美堂,立即联合侨团组织发动募捐救国。淞沪停火以后,他又亲率侨胞并携带捐赠物资到上海慰问十九路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古稀之年的司徒美堂仍不辞辛劳地奔走呼号于美洲各地,积极宣传抗日救国。广大海外的致公堂组织,继承并发扬华侨爱国光荣传统,长期坚持募捐活动,同祖国人民一起承担起抗日救亡的艰巨任务。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南洋各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和疯狂劫掠,激起东南亚各国各族人民和华侨的无比愤怒和强烈反抗。南洋各地的致公堂组织或运用原有的报刊、团体大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织捐赠物资,或组织华侨抗日武装,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或以其它各种形式,同侨居地民众、盟国军队并肩作战。他们坚持抗日到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主义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在美洲成立
孙中山改造致公堂
与同盟会联合
成立洪门筹饷局
参加武装起义
改堂为党
参加抗日运动
后续发展
宗旨
改革前的宗旨
改革后的宗旨
相关组织
美国
加拿大
中南美洲
澳大利亚
欧洲
其他
代表人物
黄三德
司徒美堂
重要贡献
支持辛亥革命
参与论战
筹集资金
参加起义
抗击日本法西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