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成基教授196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现任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土资源部
国家地质公园督察、
陕西省地质公园评委、陕西省生态学会理事长、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督导委员。吴成基教授长期从事地质学、地貌学和旅游地学科研与教学,完成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攻关项目、横向课题22项,获省部级科研、教学奖10项。2000年以来,他将
地球科学与旅游结合,成功运用在陕西地质公园建设的实践中,2005年主持的自然地理学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
简介
吴成基,中共党员,祖籍山东历城,现任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高校地质教研会理事长,西安地质学会理事,
陕西省省地质学会地质科普与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
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委员,
陕西师范大学教督导学委员会委员,2007年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简历
196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原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系本科,
1967年至1975年12月先后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地质地理所、国家地震局新疆地震大队从事水文地质、地震地质及地下水动态监测预报地震工作。
1975年12月到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系任教至今。
1997年7月晋升为教授。
吴成基:我的一生与地质相伴
我长期从事环境地质科研与教学工作,研究方向是自然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在教学中,我鼓励研究生在更加广泛的领域内开拓思维,涉猎知识,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并结合每个研究生的特点在培养上有所侧重。在本科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提倡知识的灵活运用,率先在全院长期坚持岩矿口试和旅游心理学口试,主张在教学中多近距离地走进学生,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要总拘泥于讲台,虽然有不同看法,但实践说明一切,先后8次获院教学质量
优秀奖,1996年获
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博学,思维,创新”是我治学的基本思路,博学者乃广泛涉猎知识,更新知识,这在学科交融的今天尤为重要;思维者乃不断地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者乃思想要解放,勇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实践新事物,善于提出新观点。
上世纪70 年代,我曾从事地震预报研究工作,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以
黄土高原为研究对象,先后参加科研15项。主持西安地裂缝形变监测与成因研究工作,是国家“七五”项目“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国家教委重点项目“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国家“七五”攻关项目《黄土高原侵蚀图》的主要参加者,参加“八五”项目“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快速治理模式研究及试点”研究,主持编制“1:10万神府矿区土壤侵蚀图”,是国家科委重点项目“
陕西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中自然灾害图的副主编,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南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及防治研究”和“
汉江沿岸自然灾害危险度及防治模式研究”、黄委会水保基金“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亚区划分和治理方略研究”的主持者之一,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黄土高原城郊型水土保持调控模式研究”的第二参加者。近年来,涉足旅游规划,主持完成了西安翠华山山崩主景区总体规划。主要论著有《环境地质学概论》,《西安地裂缝形变监测与成因》,先后在《地理科学》、《
水土保持学报》、《
山地学报》、《
干旱区地理》、《灾害学》、《旅游学刊》等刊物和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西安地图出版社、
黄河水利出版社等发表论文,出版论著30余篇(部)。
参加完成的《西安地裂缝形变与成因研究》1987年获陕西省教委科技
二等奖, 《陕西省国土资源遥感应用研究》199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
一等奖,“
黄土高原地貌与土壤侵蚀研究”199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黄土高原资源与环境调查”获1993年中科院科技二等奖,“黄河中游地区多沙粗沙区快速治理模式研究及试点”获1997年黄委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均为集体奖)。
我乐意在科研中发现新问题,在西安地裂缝研究中,提出了西安地裂缝的时空观,将地裂缝置于整个汾渭地裂缝系统中进行研究,促进了对地裂缝构造属性的确立,建立了西安地裂缝的成因模式;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研究中,提出了
基岩侵蚀问题;在总结
陕北地区和
定西市土壤侵蚀差异的基础上,从地质地貌学观点出发,提出了差异的原因和两地水土保持工程的侧重点;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为使
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更有成效,提出应建立水土保持的社会支持体系。
出于专业的需要和对
地球的呵护,我关注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每当看到和听到对环境破坏时,我的心情总感到沉重。深刻地揭示人地矛盾以昭世人重视,将纯地质学研究与环境治理结合,使地质科学积极参与到人地关系协调中去,是地质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之一,也是我矢志不移的目标。
我出身于一个教师之家,酷爱读书,从少年起就对地球和宇宙充满了好奇心,幻想着去周游世界,到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浩瀚的
戈壁大漠,辽阔无垠的大海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¼¼”,这嘹亮的歌声陪伴我度过了多少个难忘的岁月,我热爱地质工作,为她的豪迈,她的艰辛,她的脱俗而感到自豪。地质工作的长期熏陶和艰苦的野外生涯磨练,对我的人生哲理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面对着
地球母亲宽阔的胸怀,历史的久渊,我常常在想:人的一生实在是太短暂了,需要精心呵护自己,也更要善待别人,因此,我力求搞好人际关系,心胸开阔,乐观人生。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将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永远是我生活的左右铭。
学术论文
1 论旅游地生态旅游文化系统之构建 干旱区地理 2010/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大巴山脉北坡岚皋神河源
喀斯特地质遗迹景观特征 山地学报 2010/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 旅游景区向导式英文解说对导游的素质要求 经济师 2010/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4 游客对地质遗迹景观的解说需求研究——以翠华山
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旅游科学 2010/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5 贫困地区区域旅游系统对重大机遇的滞后弱响应——以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通车后的
柞水县旅游为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6 基于迁移理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的建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7 陕西翠华山水湫池山崩遗迹形成年代 山地学报 2009/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8
郑州市娱乐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 经济师 2009/10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9 1980年以来中国旅游地学研究文献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09/0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0
陕北地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1 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界定实证分析——以
西安市3个景区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景区周边环境与景区协调发展——以山西平遥古城为例 社会科学家 2008/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3 交通巨变条件下贫困县的旅游发展——以
陕西省柞水县为例 城市问题 2008/07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4 旅游景区周边环境及范围界定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8/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5 秦岭终南山地质遗迹全球对比及
世界地质公园建立 地质论评 2008/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6 基于旅游者认知的地质公园市场营销——以陕西翠华山山崩景观
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7 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的泛化 科技管理研究 2007/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8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 2007/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9 论国家
世界地质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7/06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0 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认知行为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干旱区地理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1 翠华山
国家地质公园市场拓展策略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2 古城的旅游形象评价研究——以州古城为例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3 论陕西黄土高原地貌的景观美学属性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4 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产业 旅游学刊 2007/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5
山西省入境旅游市场分析及发展对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6 旅游屏蔽区的错位发展策略——以陕西三原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07/1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7
陕北地区黄土丘陵区窑洞侵蚀产沙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8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以
陕西省为例 资源科学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9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界定研究 水土保持学报 2006/0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30 中国大陆国际旅游收入地区差异变化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2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