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哈尼梯田
云南省红河州遗产区
元阳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哈尼梯田开垦在坡度介于15度至75度之间的山坡上,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截至2023年,元阳有19万亩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历经1300多年农耕文化的杰作。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部分哈尼先民沿藏彝走廊南迁,学习傣族诸族的水稻种植技术后,逐渐从游牧民族转为农耕民族。当哈尼族人迁徙到红河谷地时,当地易于耕种的平坝已有其他民族居住,同时因为难以适应红河河谷的干热气候,便转而定居在红河南岸哀牢山的中海拔山地,由此开启了开垦梯田的历程。哈尼人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其中骨干沟渠近5000条。
元阳梯田景色独特,山顶是森林,山颈是村寨,山腰是梯田,山脚是河谷,是人们利用自然环境创造发展条件的典型案例。大小沟箐中流下的山水被悉数截入沟内,上满下流、排灌顺遂,有效解决了梯田稻作的用水问题。梯田的修建,还起到了治理坡地水土流失的作用,蓄水、保土、增产等效益显著。历时13年,以元阳梯田为核心区的红河哈尼梯田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是云南省的第五个世界遗产。2018年,元阳梯田遗产区被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基本情况
元阳哈尼梯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有 1300 多年的开垦历史。新街镇攀枝花乡位于哈尼梯田遗产区,涉及面积 158.53 平方公里,17 个村委会,80 个自然村,12946 户 60959 人。其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高原农耕技术及生产、生活、宗教、文化相融共生的活态文化系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哈尼族彝族等先民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和农业文明文化景观的杰出范例。
特色做法
当地党委政府以维护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循环生态系统为重点,按照“生态兴农、农兴文旅、以旅带商、以商促农”的发展思路,一是实施哈尼梯田森林保护恢复、传统村寨保护与管理、稻作梯田红线守护、哈尼梯田水系维护、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保护工程,坚决守护“绿水青山”;二是着力培育“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哈尼梯田红米品牌、哈尼梯田文旅品牌等生态产业,促进梯田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有效变成“金山银山”;三是坚持创新哈尼梯田管理、法规、投入等体制机制,共享“绿水青山”;全力打造哈尼族梯田绿色生态品牌和文化旅游品牌,大力实施“一产助推旅游、二产服从生态、三产激活全局”生态模式,探索出千年哈尼梯田上“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哈尼梯田红米产销模式、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模式、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等典型案例。“稻鱼鸭”综合生态种养模式,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稻鱼鸭”3 万亩,示范区亩产值达 10174.2 元,辐射带动区亩产值达 8095 元,亩产值由单纯种植水稻不到 2000 元提高到1.1 万元。哈尼梯田红米产销模式,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生产经营模式,借助“互联网+”,形成“电子商务公司+粮食购销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发展梯田红米种植 9.01 万亩,实现产值 2.2 亿元以上。哈尼梯田文化旅游模式,带动示范效应明显,2013 年至 2017 年期间,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 934.53 万人次,旅游收入 133.33亿元;旅游人数及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梯田遗产区共接待游客 481.11 万人次,旅游收入 75.2 亿元,景区门票收入 1435.34 万元。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重点打造了阿者科村,实行内源式村集体企业主导的开发,每年约有 2 万人入村参观游览,收取门票 30 元/人/天,每年约产出 60 万元的旅游门票收入。阿者科提取门票收入的 50%作为门票分红,全村每人每年分得 750 元,平均每户每年可分红4600 元。
所获荣誉
2018年12月12日,被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目录
概述
基本情况
特色做法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