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佐锐,男,中共党员,籍贯
嘉兴市,1944年出生于贵州遵义,1967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80年代先后赴
比利时、
美国两度留学。1983年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学专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8年获昆虫学专业博士学位。
个人履历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校园网专家组组长,现为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已经为国家培养了36名博士、50名硕士和3名博士后。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办公室联合授予的“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称号,自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成就及荣誉
现任
中国生态学学会咨询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
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中国农学会农业
计算机分会副理事长,
亚洲农业
信息技术协会(AFITA)副主席;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态学科与农业学科评审组委员,农业部第五届科技委员会委员,农业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植保咨询专家,国际农业生物学中心(CABI)植保咨询顾问,亚太地区高速网络技术组织(APAN)成员,国际生物数学统计学会(International Biometric Society)理事,印度昆虫学会刊物ENTOMON编委。中国科学院虫鼠害综合防治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农业局农业信息技术顾问,
辽宁省农业及农村科学技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青岛市农业科技咨询专家,
陕西省杨凌高科技农业开发实验区信息技术顾问;中国生态学会副秘书长、人类生态与生态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生态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数学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生态学报》责任编委;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业病虫害测报专业委员会委员、植保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植物保护》杂志编委;
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Entomologia Sinica和Insect Science杂志编委;
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理事、
中国电子学会敏感技术分会理事、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环境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应邀在国内所有省市自治区做过有关农业信息技术或植保新技术的报告,经常应邀出国组织、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学,足迹达
美国、
比利时、
日本、
波兰、
澳大利亚、
法国、
加拿大、
德国、
英国、
俄罗斯、
南非、
韩国、
印度、
新加坡、
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
研究领域
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国家973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博士点基金项目、农业部和北京市等地方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领域覆盖五个方面。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生态学机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以保护地蔬菜和花卉为主要对象,以温室生态系统健康理论为基础,研究温室内蔬菜生产的生态过程分析和优化问题。研究开发了温室环境数字式监控系统、蔬菜工厂化生产专家系统、温室生态系统健康监测呼叫系统等。
害虫测报和植保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新技术研究:将昆虫种类分子鉴定、计算机视觉、田间小气候数据自动采集、GIS和GPS与网络传输技术等综合应用于害虫快速准确预测预报;正与农业部科技推广中心、草原处、
山东省、新疆等地植保站合作,建立害虫测报网络系统;对农业害虫监测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混沌诊断,探讨农业害虫发生的可预测性;研制了天气模拟模型调控的生态智能气候箱,并用于昆虫
种群动态的自动建模和随机化建模,以及进行农业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
计算机视觉和昆虫数学形态学的研究和开发:昆虫数学形态学是一个新兴分支学科,其技术研究包括昆虫图像数字化、昆虫图像处理、昆虫图像识别;其理论研究包括昆虫图像的解释和理解,昆虫数学形态学与昆虫分类学等的分支学科的关系;其应用研究包括:昆虫形态自动测量、昆虫种类自动鉴定,田间微小昆虫的自动
计数,农业病虫害远程诊断,
赤眼蜂工厂化生产中质量自动检测等。
昆虫分子生态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赤眼蜂的分子鉴定、分子生态学和分子进化,
蚜虫地理
种群的遗传关系分析、时空分布和跨地区迁移规律,
棉粉虱生物型鉴定及其防治,花薪甲的分子鉴定、生态学及其防治,
节肢动物门体内共生菌Wolbachia的资源分布及其在生防上的利用等。
农业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研究开发的植检害虫
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和植检害虫辅助鉴定多媒体专家系统已在国内60多个主要口岸检疫局推广应用,先后两度获得全国
动植物检疫系统的科技进步
二等奖。“
信息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获得2001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林果病虫害防治技术专家系统的建立与应用”获得2003年年度
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
中国农业大学校园网和图书馆自动化建设”项目验收结果优秀。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Internet植保镜像系统建设”项目已结题验收。主持的教育部211工程“新世纪网络教学系统建设(昆虫学)”项目圆满结题。目前正在组织研究生学位课《昆虫生态学》全国教学网络。
学术成果
1983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90余篇,与他人合作编辑出版了《
植物医学导论》、《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中国植物检疫性害虫图册》、《水果果实害虫》等8部著作。在国家版权局登记获准的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13件,申请专利4项,3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已授权)。创建的IPMist实验室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从事植保高新技术研究的科技实体。
课题项目
主持基于分子位和数学形态学的昆虫系统发育研究
主持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的智能化系统
主持植保网络数据库的研制开发
主持害虫测报的田间数据获取与网络化管理研究
论文著作
1.数学形态学在昆虫分类学上的应用研究,昆虫学报,46(1):45-50,(3):339-344,2003
2.麦长管蚜风险因子随机模拟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36(8):916-921,2003
3. Identification of a Wolbachia endosymbiont in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Progress of Nature Science, 12(5):86-89,2002
4.
赤眼蜂分子鉴定技术研究,昆虫学报45(5):559-566,2002
5.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
异色瓢虫捕食作用的影响,生态学报22(12):2278-2284,2002
6.主编、参编专著7部,包括《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
植物医学导论》等
7、城市郊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学与
信息技术的结合
8、昆虫数学形态学研究及其应用展望
10、亚致死剂量杀虫剂对异色瓢虫繁殖力的影响
11、昆虫数字图像的分割技术研究
12、农业设施环境通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3、农业综合发展中的生态学机遇
15、植保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理论体系的探讨
奖励情况
1.于2008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
一等奖(第一名)
2.于2003年荣获
河北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1项(第二名)
3.于2001年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一名)
4.于1992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
5.于1991年荣获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办公室联合授予的“中国有突出贡献的博士”称号
6.荣获国家计算机著作权13项(其中6项为第一完成人)
7.荣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第一完成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